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走进知识殿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内驱力。农村留守儿童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与正常家庭儿童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应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留守儿童;语文;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兴趣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消除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抵触情绪。我工作的学校地处偏僻的祖国南疆小镇,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父母长年在外务工,7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就连上下学都需要委托亲戚或是雇人进行接送照顾。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因此没有及时给孩子灌输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悉心指导,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加上受到语文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枯燥烦琐的知识记忆上,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造成学生普遍厌学情绪,逐渐失去了对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下是我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自己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约6100万,占据了农村儿童的40%,全国儿童的22%。由于父母长期外不在孩子身边,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缺乏沟通,远远不能履行作为监护人应尽的职责。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主动性,有的孩子还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因无端小事而打架斗殴。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由于监护人监管的缺失,他们容易放任自我,有的孩子甚至留恋网吧,迷恋网游,以此来弥补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灵空虚。留守儿童对学习普遍缺乏热情,没有进取心,主动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确值得任课教师思考和重视。
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沉浸在课堂的情感气氛之中,使教与学双方感情交流通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思维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1.创新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压抑,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意识。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妙趣横生,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都轻松愉悦的同时学有所获。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表现出深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学习热情。
2.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交流,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抓好课堂教学环节
兴趣是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抓好新课的导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千变万化,而千篇一律教学模式的机械化和公式化流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怠慢情绪。教师要打破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因“课”制宜,精心设计出别开生面的导语,成功的导入更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新颖有趣的导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等,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
例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都很喜欢玩游戏。笔者就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前创设巧妙的课题导入,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选用谜语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情境导入、音乐导入、游戏导入等方法,营造氛围,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达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目的。因为刚上课时,学生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欢笑中,可能还没进入上课的状态,他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此时,需要教师精彩、适当的新课导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學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
2.重视教学过程
优质的教学课堂不仅要有生动有趣的导入,还要有丰富、活跃的教学过程。
首先,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将一种模式贯彻到底,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灵活多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枯燥乏味。这样小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
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想表现自我的需求,希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比如,在课堂上多请一些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因此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再次,抓好恰当的提问,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带动作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每课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心理,从而开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还可以设置学生自问自答环节,对于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划分学习讨论小组,把上课表现活跃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内带动其他学生,会发现有些上课不喜欢提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也会被积极分子带动起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增强。除此之外,每当学生的观点在得到肯定时,学生就会更有兴趣的进行深入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乐于问,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3.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育方法等存在的缺陷,以及留守儿童精神缺乏依托,生活单调,接受不良影响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儿童等因素,从而导致学生的差异更是严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及行为举止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与学生接触时,老师要用和蔼慈祥的表情和亲切温柔的声音去面对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借此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作业,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地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适时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如:“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你的眼睛真亮,能发现这么多问题。” “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的看法很独特,老师很欣赏你!”“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使学生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带来的喜悦,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激发并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留守儿童的特点出发,努力创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語文的兴趣。
【关键词】留守儿童;语文;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兴趣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消除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抵触情绪。我工作的学校地处偏僻的祖国南疆小镇,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父母长年在外务工,7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就连上下学都需要委托亲戚或是雇人进行接送照顾。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因此没有及时给孩子灌输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悉心指导,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加上受到语文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枯燥烦琐的知识记忆上,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造成学生普遍厌学情绪,逐渐失去了对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下是我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自己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约6100万,占据了农村儿童的40%,全国儿童的22%。由于父母长期外不在孩子身边,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缺乏沟通,远远不能履行作为监护人应尽的职责。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主动性,有的孩子还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因无端小事而打架斗殴。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由于监护人监管的缺失,他们容易放任自我,有的孩子甚至留恋网吧,迷恋网游,以此来弥补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灵空虚。留守儿童对学习普遍缺乏热情,没有进取心,主动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确值得任课教师思考和重视。
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沉浸在课堂的情感气氛之中,使教与学双方感情交流通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思维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1.创新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压抑,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意识。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妙趣横生,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都轻松愉悦的同时学有所获。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表现出深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学习热情。
2.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交流,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抓好课堂教学环节
兴趣是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抓好新课的导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千变万化,而千篇一律教学模式的机械化和公式化流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怠慢情绪。教师要打破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因“课”制宜,精心设计出别开生面的导语,成功的导入更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新颖有趣的导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等,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
例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都很喜欢玩游戏。笔者就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前创设巧妙的课题导入,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选用谜语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情境导入、音乐导入、游戏导入等方法,营造氛围,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达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目的。因为刚上课时,学生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欢笑中,可能还没进入上课的状态,他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此时,需要教师精彩、适当的新课导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學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
2.重视教学过程
优质的教学课堂不仅要有生动有趣的导入,还要有丰富、活跃的教学过程。
首先,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将一种模式贯彻到底,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灵活多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枯燥乏味。这样小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
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想表现自我的需求,希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比如,在课堂上多请一些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因此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再次,抓好恰当的提问,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带动作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每课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心理,从而开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还可以设置学生自问自答环节,对于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划分学习讨论小组,把上课表现活跃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内带动其他学生,会发现有些上课不喜欢提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也会被积极分子带动起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增强。除此之外,每当学生的观点在得到肯定时,学生就会更有兴趣的进行深入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乐于问,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3.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育方法等存在的缺陷,以及留守儿童精神缺乏依托,生活单调,接受不良影响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儿童等因素,从而导致学生的差异更是严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及行为举止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与学生接触时,老师要用和蔼慈祥的表情和亲切温柔的声音去面对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借此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作业,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地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适时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如:“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你的眼睛真亮,能发现这么多问题。” “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的看法很独特,老师很欣赏你!”“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使学生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带来的喜悦,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激发并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留守儿童的特点出发,努力创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語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