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部分幼儿在各自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宠爱”是他们的专利,“小皇帝”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而刚刚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其自我的个性依然比较明显,以致经常出现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藉此,文章将在分析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原因的基础上,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争抢玩具;教育策略
一、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1.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屡见不鲜,以下是我碰到的一个实际教学案例:过家家游戏是本班大部分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主要的玩具有厨房用品、卧室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在发下玩具后,幼儿们一般都会抢先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各自玩得不亦乐乎,但有些幼儿没有及时抢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就会哭闹,或者抢夺别人的玩具和破坏别人的游戏,而被抢夺玩具和被破坏游戏的幼儿,同样会表现出哭闹、抢夺和破坏的行为,甚至大打出手。有一次本班的群峰小朋友和伟浩小朋友,在我刚发下玩具时,两个人就互相拉扯着一部玩具手机,都说“我要做爸爸,爸爸要用手机”,我走近问明情况时,两人都说自己先拿到手机的。后来我分配了一下“家庭角色”,说“群峰小朋友比较大,可以当爸爸;伟浩小朋友比较小,应该做哥哥,哥哥可以有熊大和熊二的玩具,这个更好玩”,于是伟浩小朋友停止了哭闹,但群峰朋友好像看到伟浩小朋友的玩具比较好玩,又想要把伟浩小朋友的玩具占为己有。
2.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
以上的教学案例,仅仅是我碰到所有“幼儿争抢玩具”情况的冰山一角,可以说几乎每天都发生过“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我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幼儿本身原因。幼儿对生活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家庭、幼儿园和周边环境,心智尚不成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在没有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幼儿凭借自己主观的思维,做出较为“随心所欲”的行为。换句话说,幼儿争夺玩具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必须慢慢改善,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幼儿在思想和心理方面不成熟的客观原因,循序渐进地予以疏导。
(2)家庭教育原因。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前,每个幼儿几乎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长期的溺爱环境中,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幼儿认为理所当然,并逐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而很多家庭并没有科学纠正幼儿的这种行为,而是顺着幼儿的意愿,最大限度满足了幼儿的欲望。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后,“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在他们的行为习惯中根深蒂固,而每个幼儿对玩具“情有独钟”,因此数量有限的玩具,自然成为他们争夺的对象。
(3)幼儿园原因。幼儿园活动空间狭窄,所能提供的玩具与幼儿在数量方面不成比例,在玩具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玩具分配不均的问题,加上幼儿还没有真正懂得分享的意义,自然就会互相抢夺玩具;在发生抢夺玩具情况后,某些幼儿园老师处理方法不正确,譬如主观地严厉批评某位小朋友,而其中不乏某些被“欺负”的小朋友被误会为“肇事者”,在受到老师批评后,这些小朋友情绪将变得低落,当其他小朋友继续抢夺他的玩具时,做出消极反应,从而强化了那些抢夺玩具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教育策略探讨
针对以上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以及这种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针对性提出教育的策略:
1.客观兼顾幼儿的思想和心理
思想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是每个幼儿在心智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发生争抢玩具现象时,必须兼顾他们的思想和心理,而不应该严厉批评、强行制止,否则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害怕”的心理。譬如群峰小朋友和伟浩小朋友在争抢玩具时,我应该跟他们说:“群峰小朋友是哥哥,伟浩小朋友是弟弟,我是你们的妈妈,让哥哥先打电话给正在外面旅游的妈妈。”然后跟群峰小朋友说“哥哥应该疼爱弟弟”,现在让伟浩弟弟也跟妈妈讲下电话,提醒妈妈在外面旅游时要注意安全和带礼物回家。这样一来,两个小朋友融入到哥哥和弟弟角色当中,互相分享玩具手机。
2.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
幼儿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属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幼儿园老师在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时,应善意提醒适当关爱自己的孩子,并引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鉴于某些家长比较“固执”,未必能够懂得“幼儿分享玩具”的道理,幼儿园可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然后当着家长的面表扬懂得分享玩具的小朋友,这样家长就会深入了解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含义,并积极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分享”。
3.幼儿教育方法的合理应用
在幼儿园客观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譬如玩具数量有限,幼儿园老师应该从教育方法入手,合理应用教育方法,以弥补玩具数量有限时引起的“玩具争抢”漏洞。一方面是发放玩具之前,为每个幼儿定位好游戏的角色,然后针对角色发放玩具,如果没有办法一次性发给所有幼儿玩具,则可分组游戏,譬如分为A、B、C三组,三组在规定时间内轮流游戏;另一方面是在發生玩具争抢情况后,要了解是“互相争抢”,还是“单方争抢”,以及争抢玩具的原因,然后引导幼儿认识到“争抢”的错误行为、给予争抢者适当的批评、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中止“争抢”行为、将“争抢”行为转变成“共享”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园经常出现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是幼儿本身思想和心理不成熟,没有意识到争抢玩具的错误性和共享玩具的意义,而幼儿在本身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长期的溺爱氛围中养成了“占有”的坏习惯,再加上幼儿园在教育时未能因势利导。文章针对这种现象,以及归纳总结的原因,提出了“客观兼顾幼儿思想和心理”、“加强与幼儿家长沟通”、“幼儿教育方法合理应用”的教育策略, 可作为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参考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娜.幼儿玩具分享教育的误区[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3,(7):32-33.
[2]康丹,李燕,曾莉.幼儿园玩具选择和使用的观察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23):54-57.
[3]周春.幼儿园玩具教学现状及对策刍议[J].时代教育,2013,(12):47-48.
[4]吴曙霞.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05):186.
关键词:幼儿;争抢玩具;教育策略
一、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1.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屡见不鲜,以下是我碰到的一个实际教学案例:过家家游戏是本班大部分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主要的玩具有厨房用品、卧室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在发下玩具后,幼儿们一般都会抢先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各自玩得不亦乐乎,但有些幼儿没有及时抢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就会哭闹,或者抢夺别人的玩具和破坏别人的游戏,而被抢夺玩具和被破坏游戏的幼儿,同样会表现出哭闹、抢夺和破坏的行为,甚至大打出手。有一次本班的群峰小朋友和伟浩小朋友,在我刚发下玩具时,两个人就互相拉扯着一部玩具手机,都说“我要做爸爸,爸爸要用手机”,我走近问明情况时,两人都说自己先拿到手机的。后来我分配了一下“家庭角色”,说“群峰小朋友比较大,可以当爸爸;伟浩小朋友比较小,应该做哥哥,哥哥可以有熊大和熊二的玩具,这个更好玩”,于是伟浩小朋友停止了哭闹,但群峰朋友好像看到伟浩小朋友的玩具比较好玩,又想要把伟浩小朋友的玩具占为己有。
2.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
以上的教学案例,仅仅是我碰到所有“幼儿争抢玩具”情况的冰山一角,可以说几乎每天都发生过“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我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幼儿本身原因。幼儿对生活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家庭、幼儿园和周边环境,心智尚不成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在没有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幼儿凭借自己主观的思维,做出较为“随心所欲”的行为。换句话说,幼儿争夺玩具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必须慢慢改善,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幼儿在思想和心理方面不成熟的客观原因,循序渐进地予以疏导。
(2)家庭教育原因。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前,每个幼儿几乎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长期的溺爱环境中,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幼儿认为理所当然,并逐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而很多家庭并没有科学纠正幼儿的这种行为,而是顺着幼儿的意愿,最大限度满足了幼儿的欲望。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后,“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在他们的行为习惯中根深蒂固,而每个幼儿对玩具“情有独钟”,因此数量有限的玩具,自然成为他们争夺的对象。
(3)幼儿园原因。幼儿园活动空间狭窄,所能提供的玩具与幼儿在数量方面不成比例,在玩具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玩具分配不均的问题,加上幼儿还没有真正懂得分享的意义,自然就会互相抢夺玩具;在发生抢夺玩具情况后,某些幼儿园老师处理方法不正确,譬如主观地严厉批评某位小朋友,而其中不乏某些被“欺负”的小朋友被误会为“肇事者”,在受到老师批评后,这些小朋友情绪将变得低落,当其他小朋友继续抢夺他的玩具时,做出消极反应,从而强化了那些抢夺玩具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教育策略探讨
针对以上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以及这种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针对性提出教育的策略:
1.客观兼顾幼儿的思想和心理
思想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是每个幼儿在心智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发生争抢玩具现象时,必须兼顾他们的思想和心理,而不应该严厉批评、强行制止,否则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害怕”的心理。譬如群峰小朋友和伟浩小朋友在争抢玩具时,我应该跟他们说:“群峰小朋友是哥哥,伟浩小朋友是弟弟,我是你们的妈妈,让哥哥先打电话给正在外面旅游的妈妈。”然后跟群峰小朋友说“哥哥应该疼爱弟弟”,现在让伟浩弟弟也跟妈妈讲下电话,提醒妈妈在外面旅游时要注意安全和带礼物回家。这样一来,两个小朋友融入到哥哥和弟弟角色当中,互相分享玩具手机。
2.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
幼儿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属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幼儿园老师在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时,应善意提醒适当关爱自己的孩子,并引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鉴于某些家长比较“固执”,未必能够懂得“幼儿分享玩具”的道理,幼儿园可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然后当着家长的面表扬懂得分享玩具的小朋友,这样家长就会深入了解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含义,并积极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分享”。
3.幼儿教育方法的合理应用
在幼儿园客观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譬如玩具数量有限,幼儿园老师应该从教育方法入手,合理应用教育方法,以弥补玩具数量有限时引起的“玩具争抢”漏洞。一方面是发放玩具之前,为每个幼儿定位好游戏的角色,然后针对角色发放玩具,如果没有办法一次性发给所有幼儿玩具,则可分组游戏,譬如分为A、B、C三组,三组在规定时间内轮流游戏;另一方面是在發生玩具争抢情况后,要了解是“互相争抢”,还是“单方争抢”,以及争抢玩具的原因,然后引导幼儿认识到“争抢”的错误行为、给予争抢者适当的批评、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中止“争抢”行为、将“争抢”行为转变成“共享”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园经常出现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是幼儿本身思想和心理不成熟,没有意识到争抢玩具的错误性和共享玩具的意义,而幼儿在本身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长期的溺爱氛围中养成了“占有”的坏习惯,再加上幼儿园在教育时未能因势利导。文章针对这种现象,以及归纳总结的原因,提出了“客观兼顾幼儿思想和心理”、“加强与幼儿家长沟通”、“幼儿教育方法合理应用”的教育策略, 可作为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参考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娜.幼儿玩具分享教育的误区[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3,(7):32-33.
[2]康丹,李燕,曾莉.幼儿园玩具选择和使用的观察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23):54-57.
[3]周春.幼儿园玩具教学现状及对策刍议[J].时代教育,2013,(12):47-48.
[4]吴曙霞.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0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