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谈到文学教育时指出,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分析有效性却令人悲观,主要是因为分析的方法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实际的分析只是在作品的表面上滑行,只满足于提示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对此,孙绍振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来分析作品。
所谓“还原法”分析,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文学教育》2005.01孙绍振《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矛盾分析”的方法,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还原作品及对象的本相。
比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逼迫诸葛亮筹箭,而诸葛亮预知天将大雾,借箭成功,回去数箭,不多不少,正好是要求的十万支,这与现实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不合事理。但是,我们在这里却可以发现,这里所要揭示的应该是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即周瑜逼诸葛亮不得不冒险最后冒险成功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却是真实的。从而使读者对两人的形象、心理有了鲜明的比较、认识。
诗歌应该都是诗人在某种场合,某种心理的支配下创作出来的,它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境遇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矛盾的眼光去分析,以使自己的理解分析合乎当时的情景。譬如古诗中有许多都是抒发文人的怀才不遇之感的,但这种主观感受却不尽相同,有的文人对此表示愤慨,有的对此表示无奈感伤,而有的却表现出乐观旷达,有着愈挫愈勇的精神。我们透过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或诗中借助的意象状态,就可以看出后两种表现从人的本能反应上看似与之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诗人情感的不同寻常。
这种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方法,尤其体现在“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解答上。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的发表一点浅见。
一.通过自己认识的生活还原诗人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经历往往具有某些相似性,即使是自己所未经历过的,也会透过他人的经历或文艺作品的介绍来理解。当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生活原态时,就能够准确地定位他的思想感情了。例如下面一道诗歌鉴赏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2.“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诗通俗浅近,但意趣丰富。请简要赏析其写法和所蕴含的意趣。
在这里,我们先考虑第一小题。“我”的形象肯定与“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的生活该怎样来看待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历或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常人喝酒多是很多人在一起喝,当然也有两人对酌的,但却很少有人在山上喝,这就存在着矛盾。从这个矛盾中就可以看出诗人有闲情雅致,再看诗人喝酒的对象——“幽人”,恐怕该是幽居、幽雅之人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见诗人亦如此。就此可见诗人有向往隐居山林、超脱世俗之心。至于第三句中“欲眠卿且去”,就更是与生活常理格格不入的了。在现实的生活中,哪里有赶客人快走的道理呢?由此,“我”性格中的豪爽不羁、不拘礼节也就彰显无遗了。
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还原诗歌的意境。
诗词的主题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此时的情感有机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氛围。体会诗词的意境就要我们能够尽量去接近诗词中的图景及诗人感情,即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将“彼景彼情”转变为“我景我情”。
同样以上面一首诗为例,要想解答第二小题,就要求我们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然,在写法上,“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诗很明显地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和毫无任何雕饰的白描手法,这里不作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在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两个有着闲情逸致的雅士,在有着清风绿树的山上,把酒临风对酌,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而且是一杯接一杯,一杯一杯不停地喝,进而在有说有笑中吟诗作赋。通过这个图景的联想,我们不是很容易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诗中分析出丰富的意趣吗?两人对酌兴致之高,性格之爽快干脆,关系之融洽投机,酒量之大,气氛之热烈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出来。
三.通过反复地诵读来还原诗人的感情。
古人讲究“吟诗作赋”,可见诗是要吟诵出来的。我们在分析诗词的时候,绝不能忽视了诵读的功能,而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知诗词的语言,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叶圣陶曾说:“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刘锋,语文老师,现居湖北枣阳。本文编校:老 猛
所谓“还原法”分析,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文学教育》2005.01孙绍振《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矛盾分析”的方法,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还原作品及对象的本相。
比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逼迫诸葛亮筹箭,而诸葛亮预知天将大雾,借箭成功,回去数箭,不多不少,正好是要求的十万支,这与现实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不合事理。但是,我们在这里却可以发现,这里所要揭示的应该是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即周瑜逼诸葛亮不得不冒险最后冒险成功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却是真实的。从而使读者对两人的形象、心理有了鲜明的比较、认识。
诗歌应该都是诗人在某种场合,某种心理的支配下创作出来的,它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境遇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矛盾的眼光去分析,以使自己的理解分析合乎当时的情景。譬如古诗中有许多都是抒发文人的怀才不遇之感的,但这种主观感受却不尽相同,有的文人对此表示愤慨,有的对此表示无奈感伤,而有的却表现出乐观旷达,有着愈挫愈勇的精神。我们透过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或诗中借助的意象状态,就可以看出后两种表现从人的本能反应上看似与之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诗人情感的不同寻常。
这种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方法,尤其体现在“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解答上。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的发表一点浅见。
一.通过自己认识的生活还原诗人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经历往往具有某些相似性,即使是自己所未经历过的,也会透过他人的经历或文艺作品的介绍来理解。当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生活原态时,就能够准确地定位他的思想感情了。例如下面一道诗歌鉴赏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2.“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诗通俗浅近,但意趣丰富。请简要赏析其写法和所蕴含的意趣。
在这里,我们先考虑第一小题。“我”的形象肯定与“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的生活该怎样来看待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历或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常人喝酒多是很多人在一起喝,当然也有两人对酌的,但却很少有人在山上喝,这就存在着矛盾。从这个矛盾中就可以看出诗人有闲情雅致,再看诗人喝酒的对象——“幽人”,恐怕该是幽居、幽雅之人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见诗人亦如此。就此可见诗人有向往隐居山林、超脱世俗之心。至于第三句中“欲眠卿且去”,就更是与生活常理格格不入的了。在现实的生活中,哪里有赶客人快走的道理呢?由此,“我”性格中的豪爽不羁、不拘礼节也就彰显无遗了。
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还原诗歌的意境。
诗词的主题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此时的情感有机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氛围。体会诗词的意境就要我们能够尽量去接近诗词中的图景及诗人感情,即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将“彼景彼情”转变为“我景我情”。
同样以上面一首诗为例,要想解答第二小题,就要求我们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然,在写法上,“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诗很明显地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和毫无任何雕饰的白描手法,这里不作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在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两个有着闲情逸致的雅士,在有着清风绿树的山上,把酒临风对酌,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而且是一杯接一杯,一杯一杯不停地喝,进而在有说有笑中吟诗作赋。通过这个图景的联想,我们不是很容易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诗中分析出丰富的意趣吗?两人对酌兴致之高,性格之爽快干脆,关系之融洽投机,酒量之大,气氛之热烈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出来。
三.通过反复地诵读来还原诗人的感情。
古人讲究“吟诗作赋”,可见诗是要吟诵出来的。我们在分析诗词的时候,绝不能忽视了诵读的功能,而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知诗词的语言,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叶圣陶曾说:“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刘锋,语文老师,现居湖北枣阳。本文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