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近代以来,国歌被看成是民族的号角,国家的精神体现,它和国旗、国徽一起,象征着国家主权和尊严。国歌的出现是近代以来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国歌产生于1568年,那是荷兰人民在抗击西班牙统治的侵略和压迫时产生的战斗进行曲《威廉·凡骚》。以后各国相继制定国歌。法国的国歌《马赛曲》,诞生在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中;美国的国歌《闪亮的星条旗》,诞生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流传世界的《国际歌》,则曾是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国歌。
我国在晚清以前,历朝历代均没有国歌。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以天下为国,视周围国家为“蛮夷胡奴”,根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产生国歌的环境。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外交往礼仪的需要,清朝的一些开明官员认识到国歌的重要性,于是向清政府提出制定国乐的建议。从现有的资料看,曾纪泽可能是我国最早尝试制作国乐并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的人。约在1880年,当时出使英、法、俄的出使大臣曾纪泽,曾谱写了一首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在海外当作国歌来演奏,以为应急之需,他还以此上奏朝廷,要求制定国歌,但未被采纳。此歌词、谱曲虽然都没能流传下来,但也算是大清国的第一首国歌。
1896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在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仓促之间,李鸿章只好派人临时找了一首唐朝诗人王建的绝句诗加以改编,配以宫廷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这首歌的歌词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因为李鸿章最早使用此曲,后改称《李中堂乐》。此后的近十年间,清政府在与他国交往以及国内大典中,都袭用这首歌曲。但因此歌在许多人看来是御用文人的陈词滥调,所以它并没有取得正式国歌的法统地位。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其歌词为:“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虽说是军歌,但因它激扬高亢,在一段时期内权当国歌用过。
国歌是一个民族时代的呼声。庚子(1900年)以后,面对着日益深重的民族屈辱,要求制定国歌振奋民族精神的要求日益增加。1906年,考察宪政大臣载泽在日本接见雅精音乐会的留学生时,曾勉励他们“激扬忠义,陶淑性情,毋负立会之宗旨,仅以为娱乐之用”。希望他们在乐理方面“讨论益精,他日归国定国乐,修古文明之时,此尤所厚望于诸君矣”。明确向他们传达了朝廷要制定国歌的想法。
1910年,礼部左参议曹广权上奏请求制定国歌:“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筵宴,皆自奏其国乐,又必奏公使等本国国乐,皆肃立起敬。睦友邦以劳宾客,尊国体以壮声容,礼仪甚盛。”希望朝廷“饬使臣搜集乐谱礼节,并召海内知音之士审订厘正国乐”。礼部议复此事,同样表示,“今梯航四集,使命常通,樽俎之间非凯奏国乐不足以壮声容而敦情谊,是国乐之亟需编制,固时势之不得不然”。朝廷准其所议,命礼部会同典礼院、外务部拟定国乐编制办法。1911年6月20日,礼部会奏《拟订国乐办法》,“窃以为我国朝会燕飨所用乐章,典丽皇,允宜奉为楷则。至各国国乐,定义制音,类皆别具本原,自未可舍己从人,轻盛典。所有应定国乐,拟请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诸习音乐人员,参酌古今中外乐制,详慎审订,编制专章,奏请钦定颁行”。本着此精神,礼部委托京师大学堂京剧专家溥侗(道光帝长子奕伟之孙)编曲。溥侗依据康熙和乾隆时所谱的皇室颂歌,略为改编;歌词则是大翻译家严复填写。严复作词的这首国歌名为《巩金瓯》,其词曰:“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发布上谕,认为“我国国乐,义取和平,词无夸饰,足以英日辉映,增光坛坫矣。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同时,清政府又在《内阁官报》上公布,以后各种国内事务及外交活动均以新定国乐演奏。于是,《巩金瓯》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的国歌。
所谓“巩金瓯”,为巩固国家江山社稷之意,希望大清国在上苍的保佑下,永固长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随即土崩瓦解,尚未传唱的大清国国歌便成为了它的挽歌。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我国在晚清以前,历朝历代均没有国歌。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以天下为国,视周围国家为“蛮夷胡奴”,根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产生国歌的环境。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外交往礼仪的需要,清朝的一些开明官员认识到国歌的重要性,于是向清政府提出制定国乐的建议。从现有的资料看,曾纪泽可能是我国最早尝试制作国乐并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的人。约在1880年,当时出使英、法、俄的出使大臣曾纪泽,曾谱写了一首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在海外当作国歌来演奏,以为应急之需,他还以此上奏朝廷,要求制定国歌,但未被采纳。此歌词、谱曲虽然都没能流传下来,但也算是大清国的第一首国歌。
1896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在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仓促之间,李鸿章只好派人临时找了一首唐朝诗人王建的绝句诗加以改编,配以宫廷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这首歌的歌词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因为李鸿章最早使用此曲,后改称《李中堂乐》。此后的近十年间,清政府在与他国交往以及国内大典中,都袭用这首歌曲。但因此歌在许多人看来是御用文人的陈词滥调,所以它并没有取得正式国歌的法统地位。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其歌词为:“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虽说是军歌,但因它激扬高亢,在一段时期内权当国歌用过。
国歌是一个民族时代的呼声。庚子(1900年)以后,面对着日益深重的民族屈辱,要求制定国歌振奋民族精神的要求日益增加。1906年,考察宪政大臣载泽在日本接见雅精音乐会的留学生时,曾勉励他们“激扬忠义,陶淑性情,毋负立会之宗旨,仅以为娱乐之用”。希望他们在乐理方面“讨论益精,他日归国定国乐,修古文明之时,此尤所厚望于诸君矣”。明确向他们传达了朝廷要制定国歌的想法。
1910年,礼部左参议曹广权上奏请求制定国歌:“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筵宴,皆自奏其国乐,又必奏公使等本国国乐,皆肃立起敬。睦友邦以劳宾客,尊国体以壮声容,礼仪甚盛。”希望朝廷“饬使臣搜集乐谱礼节,并召海内知音之士审订厘正国乐”。礼部议复此事,同样表示,“今梯航四集,使命常通,樽俎之间非凯奏国乐不足以壮声容而敦情谊,是国乐之亟需编制,固时势之不得不然”。朝廷准其所议,命礼部会同典礼院、外务部拟定国乐编制办法。1911年6月20日,礼部会奏《拟订国乐办法》,“窃以为我国朝会燕飨所用乐章,典丽皇,允宜奉为楷则。至各国国乐,定义制音,类皆别具本原,自未可舍己从人,轻盛典。所有应定国乐,拟请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诸习音乐人员,参酌古今中外乐制,详慎审订,编制专章,奏请钦定颁行”。本着此精神,礼部委托京师大学堂京剧专家溥侗(道光帝长子奕伟之孙)编曲。溥侗依据康熙和乾隆时所谱的皇室颂歌,略为改编;歌词则是大翻译家严复填写。严复作词的这首国歌名为《巩金瓯》,其词曰:“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发布上谕,认为“我国国乐,义取和平,词无夸饰,足以英日辉映,增光坛坫矣。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同时,清政府又在《内阁官报》上公布,以后各种国内事务及外交活动均以新定国乐演奏。于是,《巩金瓯》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的国歌。
所谓“巩金瓯”,为巩固国家江山社稷之意,希望大清国在上苍的保佑下,永固长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随即土崩瓦解,尚未传唱的大清国国歌便成为了它的挽歌。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