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是可怜了倪光南老院士,只因当初力荐李德磊,落个识人不淑的埋怨不说,还得到科技部领导那里去“负荆请罪”,着实委屈
方舟科技的董事长李德磊是个聪明人。他从进入中科院,到留学加拿大,到入职跨国公司,再到回国创业,每一步都顺风顺水,可谓走在时代的浪尖。及至创立方舟科技,研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方舟系列芯片,更是让他名利双收、出尽风头。
方舟1、2号研发成功,使中国告别“无芯”的历史。2002年,国家“863计划”又给 “方舟3号”的研发拨款1538万元。从2000年到2003年,国家总共向方舟科技提供的资金高达1亿元人民币。
然而,聪明的李德磊却没有把给他带来无限风光的方舟系列芯片继续做下去。2005年,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方舟科技已经不再进行“方舟3号”芯片的研发,理由是“没有任何市场前景”。
不过,方舟科技的一个职员一语道破天机,“李总认为只要做好政府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市场推广。”
事实也是如此,在2004年3月的报表中,方舟科技的资产总额已高达1亿1千4百多万元,而当年的营业额仅有608万多元,出口创汇额仅8万多。方舟科技由此被形容为“用政府的奶喂大的孩子”。
方舟科技宣布不做“方舟3号”了,打的是企业对市场自主选择的旗号。按照合同,方舟科技早在2003年12月份就应该将研制成功的“方舟3号”芯片交付科技部验收,至今,经费已经花光,“方舟3号”的研发却早已经搁浅。
看看由李德磊和他的兄弟、大舅哥、弟媳妇组成的方舟科技股东名单,我们不难揣测,那些没有带来任何结果的巨额科研经费都流到了何处。
当然,“方舟3号”的搁浅跟之前轰动一时的“汉芯造假”事件还不一样。
陈进做“汉芯”也是骗了国家的巨额研究经费,可他还是想做个真的出来的。他的问题在于,做不出来,居然想通过造假来糊弄;而且,造了假“汉芯一号”之后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又从“汉芯二号”造到“汉芯五号”,一错再错。
方舟不一样,方舟1号、2号在技术上已经获得成功,方舟3号虽然搁浅,但是在少量的工程样片中,个别芯片的实验室数据已经达到了国家验收的标准,这说明方舟科技是有能力研制出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CPU的。
问题是,李德磊不愿意玩真的,更不希罕自主CPU的名号。与其说他是个“爱国学者”,不如说他是个拿着国外护照的“投机商人”。这个精明的“投机商人”把倪光南院士、科技部领导、“863计划”人员、中关村科技园领导一干人等都结结实实的忽悠了一把。
由于在研究经费拨划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监管,相关部门除了“责令相关部门严查方舟3号的经费使用情况”之外,好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李德磊的个人财富已经得到了几何般的增长。
一夜之间,“海归”李德磊变成了“海盗”李德磊,而我们居然还为他拨款、注资、扶持、鼓励,出了问题呢,却只能拖延着、无奈着。
李德磊这“海盗”当得着实逍遥自在,诀窍在于他捏住了我们的脉门。制度和监管的缺失自不待言,造成这一现象的还有我们的心态。
记得比尔·盖茨曾说过,社会不应该对我有这么多的赞誉,因为我们就好比是树上的果子,真正为这个国家输送养料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想必一个成熟而富于创新能力的社会,应该具有一批能够潜下心来做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和一批敢于自主创业面对市场经济的企业家。
而我们在强调自主创新的浪潮中,还扬起了学术造假的浮尘。学术价值的判断过于功利,企业的自主创新也缺乏独立面对市场的勇气。最终造成人心浮躁,追名逐利,铤而走险。
李德磊的精明就在于此,虚实结合,把方舟芯片煽大抡圆了忽悠,个人巨额财富的实现自然不在话下。如果李德磊在遭遇封杀之前,就抄着外国护照一走了之,我们也只能以“花钱买教训”聊以自慰了。
只是可怜了倪光南老院士,只因当初力荐李德磊,落个识人不淑的埋怨不说,还得到科技部领导那里去“负荆请罪”,着实委屈。
方舟科技的董事长李德磊是个聪明人。他从进入中科院,到留学加拿大,到入职跨国公司,再到回国创业,每一步都顺风顺水,可谓走在时代的浪尖。及至创立方舟科技,研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方舟系列芯片,更是让他名利双收、出尽风头。
方舟1、2号研发成功,使中国告别“无芯”的历史。2002年,国家“863计划”又给 “方舟3号”的研发拨款1538万元。从2000年到2003年,国家总共向方舟科技提供的资金高达1亿元人民币。
然而,聪明的李德磊却没有把给他带来无限风光的方舟系列芯片继续做下去。2005年,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方舟科技已经不再进行“方舟3号”芯片的研发,理由是“没有任何市场前景”。
不过,方舟科技的一个职员一语道破天机,“李总认为只要做好政府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市场推广。”
事实也是如此,在2004年3月的报表中,方舟科技的资产总额已高达1亿1千4百多万元,而当年的营业额仅有608万多元,出口创汇额仅8万多。方舟科技由此被形容为“用政府的奶喂大的孩子”。
方舟科技宣布不做“方舟3号”了,打的是企业对市场自主选择的旗号。按照合同,方舟科技早在2003年12月份就应该将研制成功的“方舟3号”芯片交付科技部验收,至今,经费已经花光,“方舟3号”的研发却早已经搁浅。
看看由李德磊和他的兄弟、大舅哥、弟媳妇组成的方舟科技股东名单,我们不难揣测,那些没有带来任何结果的巨额科研经费都流到了何处。
当然,“方舟3号”的搁浅跟之前轰动一时的“汉芯造假”事件还不一样。
陈进做“汉芯”也是骗了国家的巨额研究经费,可他还是想做个真的出来的。他的问题在于,做不出来,居然想通过造假来糊弄;而且,造了假“汉芯一号”之后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又从“汉芯二号”造到“汉芯五号”,一错再错。
方舟不一样,方舟1号、2号在技术上已经获得成功,方舟3号虽然搁浅,但是在少量的工程样片中,个别芯片的实验室数据已经达到了国家验收的标准,这说明方舟科技是有能力研制出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CPU的。
问题是,李德磊不愿意玩真的,更不希罕自主CPU的名号。与其说他是个“爱国学者”,不如说他是个拿着国外护照的“投机商人”。这个精明的“投机商人”把倪光南院士、科技部领导、“863计划”人员、中关村科技园领导一干人等都结结实实的忽悠了一把。
由于在研究经费拨划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监管,相关部门除了“责令相关部门严查方舟3号的经费使用情况”之外,好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李德磊的个人财富已经得到了几何般的增长。
一夜之间,“海归”李德磊变成了“海盗”李德磊,而我们居然还为他拨款、注资、扶持、鼓励,出了问题呢,却只能拖延着、无奈着。
李德磊这“海盗”当得着实逍遥自在,诀窍在于他捏住了我们的脉门。制度和监管的缺失自不待言,造成这一现象的还有我们的心态。
记得比尔·盖茨曾说过,社会不应该对我有这么多的赞誉,因为我们就好比是树上的果子,真正为这个国家输送养料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想必一个成熟而富于创新能力的社会,应该具有一批能够潜下心来做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和一批敢于自主创业面对市场经济的企业家。
而我们在强调自主创新的浪潮中,还扬起了学术造假的浮尘。学术价值的判断过于功利,企业的自主创新也缺乏独立面对市场的勇气。最终造成人心浮躁,追名逐利,铤而走险。
李德磊的精明就在于此,虚实结合,把方舟芯片煽大抡圆了忽悠,个人巨额财富的实现自然不在话下。如果李德磊在遭遇封杀之前,就抄着外国护照一走了之,我们也只能以“花钱买教训”聊以自慰了。
只是可怜了倪光南老院士,只因当初力荐李德磊,落个识人不淑的埋怨不说,还得到科技部领导那里去“负荆请罪”,着实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