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是由原杭州铁路中学和原杭州铁路第五小学于2009年1月整合组建而成的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校。在2001年以前,原杭州铁路中学和原杭州铁路第五小学是由铁路系统管辖而非教育部门管辖的企办学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所学校都曾有过骄人办学业绩。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两校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专业指导,办学环境渐差,生源外流,办学质量也明显下滑,甚至跌入到低谷。
2007年6月,我受教育局的委任,赴原杭州铁路中学任校长。面对这所质量在不断下滑、教学质量得不到社区认可、生源持续流失的薄弱学校,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思考改变的办法,我们试图进行一些有效的学校管理变革,并通过负责任的领导与全体教师3~5年的共同努力,让学校起死回生,把学校办成一所受家长与社区的认可与认同的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明显提高并获得百姓的认可;学生的生源不流失且充裕;教师安居乐业,有尊严且幸福地工作。
一、 为学习而领导的改革目的
改革是经历一段时间连续几个阶段的过程,即解冻(unfreezing)、融化(thawing)、再冻(refreezing)或流动(moving)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经验式的传统管理现状,即解冻的过程;然后吸收现代学校管理的新元素揉合到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中,即融化的过程;在学校新一轮的领导与管理变革中,我们努力推动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当然也有些举措会由于各种因素而效果不明显乃至搁置,这一过程即再冻或流动。学校的发展与变革始终处于这几个阶段连续的推动之中,从而促进学校质量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的道德目的(Moral purpose)。
我们根据“为学习而领导(Leadership for Learning)”的教育理念和学生道德目的(Moral purpose)实现的目标,结合实际,勾画了学校整体质量提升的领导与管理改革框架概念图,试图从学习条件改善、 规划制订、 文化重塑、 教师专业发展、 营销与社区支持、分布式领导、 课程与教学改革等七大方面进行“渐进式—分部开展”的变革(框架图如图2),从而有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
二、 为学习而领导的改进措施
(一) 全面改善学校的硬件办学环境——办学条件改进工程
经向多方争取资金后,学校投入了400万元进行校园整体改造,同时投入近300万元用于更新与添置设备。学校在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设计与论证后,于2008年暑假进行了校园大整治:拆除大量闲置的平房改造成绿地,把校园建成诸如墨香园、听雨苑、木樨地等十大主题园区,赋予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人文情感,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同时在1、2、3号楼间铺设了1500平方米的大草坪,供学生们课间嬉戏玩耍;结合有着50多年历史的3号教学楼(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青砖建筑特点,对其周边的1、2号教学楼进行青灰色墙砖的整体装修,使得学校各大教学楼显得古朴、素雅而又有厚重的历史感。另外,学校还对校园网络、闭路电视配备、广播线路等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对所有教师办公室进行了全面的装饰,并配齐电脑、电话等办公设施,使学校办学规模、校舍校园面积等指标以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标准。经过整治,“内寓传统、外显现代”的靓丽新校园展示在了人们面前,这“外树形象”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与认同度。
(二) 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制定工程
为了“通过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促进组织形成共同的目标意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学校于2009年依赖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一起制订了具有共同“愿景与使命”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过程也是学校凝聚团队力量、形成发展共识的过程。
为了有序而有效地制定好学校三学年(2009年9月—2012年8月)发展规划,学校建立了八个工作小组:学校发展规划宣传动员小组、学校发展规划信息收集与分析小组、学校管理规划与发展战略规划小组、学生学业成就与学生发展规划小组、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小组、学校办学条件与环境规划小组、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小组和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小组。在宣传发动阶段,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使全校教职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负责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前的信息收集分析工作是学校发展规划信息收集与分析小组,他们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和社区群众的意见,运用调查与访谈、召开社区大会与编制社区图、组织头脑风暴等形式收集信息,又通过问题树、排序、SWOT方法分析与处理信息,学校共收集了两千多条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为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了思路和依据,便于我们深入地剖析学校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等,从而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的基线。在此基础上,全体师生一起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分总目标和年度目标),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举措,等等,最后形成了凝聚集体力量、达成共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愿景与发展规划,指导了学校2009—2011学年的学校发展与改革工作。
(三)厘清学校办学思想——学校文化重塑工程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它如同一个无形的“磁场”,时时刻刻渗透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师生的内心深处。为了让“磁场”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学校自2009年以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厘清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它外显于学校文化氛围、课程建设、评价管理等领域,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和人格修养。
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学校以“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精彩——让每一个清泰人都有自己的靓丽与精彩”为教育理念,以“教育三个面向”和“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每位师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努力把每位学生培养成为“平凡素养+持续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为每位清泰学子靓丽与精彩的人生奠基。这个办学理念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终极关怀和“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观念,每一个学生作为具体的、平凡的“人”的主体存在,同样拥有鲜活的生命,因此,从学校教育起点来说,人人生而平等。同时它也表达了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引导、点化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塑造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学生第一”的观念,努力发掘每位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尽量运用积极赏识的眼光看待评价孩子,因势利导,努力将每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点亮,呈现他们的靓丽与精彩。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更加“靓丽与精彩”,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与归宿。
为此,学校以全面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为平台,以培育师生积极心理、实施快乐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导学教新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英语节、文化艺术节、心灵体验节、阳光体育节、中国象棋节、校园吉尼斯等六大品牌活动,推进英语教学、田径、软式垒球、中国象棋等特色项目,为每一位学生搭建感受成功的舞台,为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
(四) 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工程
学校内涵发展,决策点在领导,落脚点在教师。有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敢于承担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为了培育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于2008学年成立教师发展处,指导与组织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2010学年又成立了清泰教师研修书院,以此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校本研修活动。学校还经常邀请高校(包括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专家来校为教师作讲座,也安排教师到高校(包括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不断更新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与思想,补给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力与专业能力。学校还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设汇报课、研究科、观摩课和示范课,与省内外名校如苏州景范中学、黄岩西城中学、台州路桥二中、南京二十九中、温州实验中学、温州三中、杭州滨兴学校、萧山益农初中、富阳礼源中学等开展“同课异构”等活动进行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师的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战能力。其中,我们的教学主要是做好两个环节:磨课与课例研究。磨课的操作流程是:根据教研组学期研究重点确定磨课内容—每位组员独立备课—集体研究教材、确定执教教案—专人执教,集体听课、评课。在磨课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每次活动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教研组长负责记录、汇总成文,确保磨课程序的规范性。加强课例研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以课例研讨为载体,以听课、上课、评课为突破口,形成了课堂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通过“个人研究—组内说课—集体研讨—课堂实践—共同反思—总结提炼”,达到直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缩短公开课与自己常态课差距、“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以及“乐教、会教、教会”的目的。
(五) 全面包装学校与营销学校——学校宣传与营销工程
“教育中的市场驱动文化迫使学校和大学重视对外宣传交流,也需要明确地把战略宣传与学校愿景和使命联系起来。”我校办有校刊《未来教育家》和校报《清泰学报》。《未来教育家》面向广大教职员工,是教学理论研讨的重要阵地;《清泰学报》面向教职工及学生家长,内容有学校办学理念简介、重大活动回顾、教育教学心得、学生作品荟萃、家长育儿心得等等,是信息交流、学校宣传的有效途径。刊、报都有专人负责,定期出版,刊载内容丰富多彩。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超时空特性,采用最直接的手段对学校进行宣传,让这个学校对外宣传的门户和窗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清泰网校”中的“教客”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资源”给学校教学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也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学校还深入挖掘每一次活动中的教育宣传素材,在各种省市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工作,让更多的人以更广的层面关注学校的发展。
我校还推崇开放办学,非常注重校际间的交流,2011年就有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频频来校调研、交流与指导。学校还有幸被国际知名的英国利兹大学和浙江大学青睐,成为两校的“中国课程管理与变革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学校”。同时,学校也很荣幸地成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的“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浙江师范大学设立的“浙江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科研基地学校”。这些校际间的交流拓宽了学习之路,拓展了合作领域,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外大力宣传了学校,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 实施分布式领导——学校领导变革工程
高效的学校崛起,领导力一直是因素之一。学校领导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仅次于课堂教学。鲁宾森的综合研究(Robinson’s synthesis)研究了两类领导力:一类是变革型领导(愿景、激励),一类是教学型领导(聚焦教与学)。其中在变革型领导的影响中提到领导对于创设协作性的教师文化很重要,并且提出领导不应被看成对立和孤立。在教学领导力中则提到,领导力与学生成就的相关性比较大。当领导者把分布式领导常规化时,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产生最佳影响。哈里斯认为分布式领导是时下主流的领导理念。分布式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在对教学施加影响时通过与领导者、教师和情境的互动而形成的”。学校的分布式领导特点是:基础广泛、多层次参与、聚焦教学改进,包括正式和非正式领导。
因此,学校在实施分布式领导中,学校管理层面的领导作为改革的倡导者、支持和推动者,起着正式领导的作用,但学校还要依靠诸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骨干教师等其他非正式领导的影响力来共同参与,动员他人并与其合作,促进教师广泛地、多层次地参与,形成稳固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进而实施学校组织变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实施学校领导范式变革——由“英雄式领导”转化为“群体性领导”,实施学校文化变革——塑造“共同愿景”,努力实现促进学习、改善学习者生活的共同目的。
(七) 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工程
2009年2月,我校启动了市级教改课题《导学教合一:基于初中课堂教学实践的导学稿的设计与运用》的实践探索,在认真分析和思考我校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内教改成功的同行的经验,实施了以导学稿为依托的教学改革实验,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导学教合一。以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基础上编写的导学稿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支撑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学与教行为的改变。在“导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获取,从单打独斗转向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以导学稿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学校还十分注重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校充分发挥了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职能,精心设计和组织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突出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解决,强化有效课堂的研究和教学规范的落实。坚持校本教研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以此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三、 我校“为学习而领导”的积极意义与问题
“为学习而领导”内涵丰富,我们一直深刻理解与领会其精神内涵,确保学生在学校因正确的领导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2008学年以来,学校本着“为学习而领导”的理念,以学校文化重塑为灵魂,以分布式领导为基础,以制订与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载体,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以营销与社区支持为途径,深入推进了学校的改革。三年来,学校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已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的发展目标。由于学校学生学习质量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已得到周边社区的广泛认同,目前中学由原来的18个班级增加到26个班级,学生数也由原来的603人增加到967人。小学虽然至2010年止一直维持在24个班级的规模上,但2011年,原计划新生招生不超过140人,实际报名人数却超过了35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非本学区的学生,我们虽然还扩招了一个班的学生,但仍有一半的学生不能被招收。短短的三年间,学校由一所招生困难的学校突变成一所家长都想把子女送来的学校。学校的快速增长,不仅受到家长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教育局经常性的表彰。这一切充分说明,为学习而领导、基于学生的道德目的、为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在“为学习而领导”的权力分享的过程中,我校在组织内部各层面仍未建立完善的学习问责制;学校领导对不同层次教师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比较笼统;有些层面的分布式领导看似“放任主义”;非正式领导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学校对质量提升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同;部分教师的想法和学校领导的期望仍有出入;少数教师游离于学校主流价值观之外。这些都对“为学习而领导”理念的实施带来影响,甚至是障碍,需要今后深刻剖析与解决。
2007年6月,我受教育局的委任,赴原杭州铁路中学任校长。面对这所质量在不断下滑、教学质量得不到社区认可、生源持续流失的薄弱学校,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思考改变的办法,我们试图进行一些有效的学校管理变革,并通过负责任的领导与全体教师3~5年的共同努力,让学校起死回生,把学校办成一所受家长与社区的认可与认同的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明显提高并获得百姓的认可;学生的生源不流失且充裕;教师安居乐业,有尊严且幸福地工作。
一、 为学习而领导的改革目的
改革是经历一段时间连续几个阶段的过程,即解冻(unfreezing)、融化(thawing)、再冻(refreezing)或流动(moving)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经验式的传统管理现状,即解冻的过程;然后吸收现代学校管理的新元素揉合到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中,即融化的过程;在学校新一轮的领导与管理变革中,我们努力推动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当然也有些举措会由于各种因素而效果不明显乃至搁置,这一过程即再冻或流动。学校的发展与变革始终处于这几个阶段连续的推动之中,从而促进学校质量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的道德目的(Moral purpose)。
我们根据“为学习而领导(Leadership for Learning)”的教育理念和学生道德目的(Moral purpose)实现的目标,结合实际,勾画了学校整体质量提升的领导与管理改革框架概念图,试图从学习条件改善、 规划制订、 文化重塑、 教师专业发展、 营销与社区支持、分布式领导、 课程与教学改革等七大方面进行“渐进式—分部开展”的变革(框架图如图2),从而有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
二、 为学习而领导的改进措施
(一) 全面改善学校的硬件办学环境——办学条件改进工程
经向多方争取资金后,学校投入了400万元进行校园整体改造,同时投入近300万元用于更新与添置设备。学校在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设计与论证后,于2008年暑假进行了校园大整治:拆除大量闲置的平房改造成绿地,把校园建成诸如墨香园、听雨苑、木樨地等十大主题园区,赋予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人文情感,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同时在1、2、3号楼间铺设了1500平方米的大草坪,供学生们课间嬉戏玩耍;结合有着50多年历史的3号教学楼(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青砖建筑特点,对其周边的1、2号教学楼进行青灰色墙砖的整体装修,使得学校各大教学楼显得古朴、素雅而又有厚重的历史感。另外,学校还对校园网络、闭路电视配备、广播线路等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对所有教师办公室进行了全面的装饰,并配齐电脑、电话等办公设施,使学校办学规模、校舍校园面积等指标以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标准。经过整治,“内寓传统、外显现代”的靓丽新校园展示在了人们面前,这“外树形象”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与认同度。
(二) 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制定工程
为了“通过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促进组织形成共同的目标意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学校于2009年依赖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一起制订了具有共同“愿景与使命”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过程也是学校凝聚团队力量、形成发展共识的过程。
为了有序而有效地制定好学校三学年(2009年9月—2012年8月)发展规划,学校建立了八个工作小组:学校发展规划宣传动员小组、学校发展规划信息收集与分析小组、学校管理规划与发展战略规划小组、学生学业成就与学生发展规划小组、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小组、学校办学条件与环境规划小组、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小组和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小组。在宣传发动阶段,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使全校教职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负责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前的信息收集分析工作是学校发展规划信息收集与分析小组,他们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和社区群众的意见,运用调查与访谈、召开社区大会与编制社区图、组织头脑风暴等形式收集信息,又通过问题树、排序、SWOT方法分析与处理信息,学校共收集了两千多条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为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了思路和依据,便于我们深入地剖析学校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等,从而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的基线。在此基础上,全体师生一起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分总目标和年度目标),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举措,等等,最后形成了凝聚集体力量、达成共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愿景与发展规划,指导了学校2009—2011学年的学校发展与改革工作。
(三)厘清学校办学思想——学校文化重塑工程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它如同一个无形的“磁场”,时时刻刻渗透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师生的内心深处。为了让“磁场”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学校自2009年以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厘清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它外显于学校文化氛围、课程建设、评价管理等领域,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和人格修养。
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学校以“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精彩——让每一个清泰人都有自己的靓丽与精彩”为教育理念,以“教育三个面向”和“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每位师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努力把每位学生培养成为“平凡素养+持续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为每位清泰学子靓丽与精彩的人生奠基。这个办学理念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终极关怀和“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观念,每一个学生作为具体的、平凡的“人”的主体存在,同样拥有鲜活的生命,因此,从学校教育起点来说,人人生而平等。同时它也表达了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引导、点化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塑造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学生第一”的观念,努力发掘每位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尽量运用积极赏识的眼光看待评价孩子,因势利导,努力将每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点亮,呈现他们的靓丽与精彩。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更加“靓丽与精彩”,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与归宿。
为此,学校以全面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为平台,以培育师生积极心理、实施快乐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导学教新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英语节、文化艺术节、心灵体验节、阳光体育节、中国象棋节、校园吉尼斯等六大品牌活动,推进英语教学、田径、软式垒球、中国象棋等特色项目,为每一位学生搭建感受成功的舞台,为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
(四) 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工程
学校内涵发展,决策点在领导,落脚点在教师。有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敢于承担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为了培育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于2008学年成立教师发展处,指导与组织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2010学年又成立了清泰教师研修书院,以此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校本研修活动。学校还经常邀请高校(包括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专家来校为教师作讲座,也安排教师到高校(包括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不断更新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与思想,补给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力与专业能力。学校还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设汇报课、研究科、观摩课和示范课,与省内外名校如苏州景范中学、黄岩西城中学、台州路桥二中、南京二十九中、温州实验中学、温州三中、杭州滨兴学校、萧山益农初中、富阳礼源中学等开展“同课异构”等活动进行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师的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战能力。其中,我们的教学主要是做好两个环节:磨课与课例研究。磨课的操作流程是:根据教研组学期研究重点确定磨课内容—每位组员独立备课—集体研究教材、确定执教教案—专人执教,集体听课、评课。在磨课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每次活动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教研组长负责记录、汇总成文,确保磨课程序的规范性。加强课例研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以课例研讨为载体,以听课、上课、评课为突破口,形成了课堂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通过“个人研究—组内说课—集体研讨—课堂实践—共同反思—总结提炼”,达到直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缩短公开课与自己常态课差距、“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以及“乐教、会教、教会”的目的。
(五) 全面包装学校与营销学校——学校宣传与营销工程
“教育中的市场驱动文化迫使学校和大学重视对外宣传交流,也需要明确地把战略宣传与学校愿景和使命联系起来。”我校办有校刊《未来教育家》和校报《清泰学报》。《未来教育家》面向广大教职员工,是教学理论研讨的重要阵地;《清泰学报》面向教职工及学生家长,内容有学校办学理念简介、重大活动回顾、教育教学心得、学生作品荟萃、家长育儿心得等等,是信息交流、学校宣传的有效途径。刊、报都有专人负责,定期出版,刊载内容丰富多彩。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超时空特性,采用最直接的手段对学校进行宣传,让这个学校对外宣传的门户和窗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清泰网校”中的“教客”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资源”给学校教学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也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学校还深入挖掘每一次活动中的教育宣传素材,在各种省市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工作,让更多的人以更广的层面关注学校的发展。
我校还推崇开放办学,非常注重校际间的交流,2011年就有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频频来校调研、交流与指导。学校还有幸被国际知名的英国利兹大学和浙江大学青睐,成为两校的“中国课程管理与变革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学校”。同时,学校也很荣幸地成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的“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浙江师范大学设立的“浙江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科研基地学校”。这些校际间的交流拓宽了学习之路,拓展了合作领域,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外大力宣传了学校,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 实施分布式领导——学校领导变革工程
高效的学校崛起,领导力一直是因素之一。学校领导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仅次于课堂教学。鲁宾森的综合研究(Robinson’s synthesis)研究了两类领导力:一类是变革型领导(愿景、激励),一类是教学型领导(聚焦教与学)。其中在变革型领导的影响中提到领导对于创设协作性的教师文化很重要,并且提出领导不应被看成对立和孤立。在教学领导力中则提到,领导力与学生成就的相关性比较大。当领导者把分布式领导常规化时,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产生最佳影响。哈里斯认为分布式领导是时下主流的领导理念。分布式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在对教学施加影响时通过与领导者、教师和情境的互动而形成的”。学校的分布式领导特点是:基础广泛、多层次参与、聚焦教学改进,包括正式和非正式领导。
因此,学校在实施分布式领导中,学校管理层面的领导作为改革的倡导者、支持和推动者,起着正式领导的作用,但学校还要依靠诸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骨干教师等其他非正式领导的影响力来共同参与,动员他人并与其合作,促进教师广泛地、多层次地参与,形成稳固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进而实施学校组织变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实施学校领导范式变革——由“英雄式领导”转化为“群体性领导”,实施学校文化变革——塑造“共同愿景”,努力实现促进学习、改善学习者生活的共同目的。
(七) 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工程
2009年2月,我校启动了市级教改课题《导学教合一:基于初中课堂教学实践的导学稿的设计与运用》的实践探索,在认真分析和思考我校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内教改成功的同行的经验,实施了以导学稿为依托的教学改革实验,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导学教合一。以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基础上编写的导学稿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支撑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学与教行为的改变。在“导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获取,从单打独斗转向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以导学稿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学校还十分注重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校充分发挥了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职能,精心设计和组织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突出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解决,强化有效课堂的研究和教学规范的落实。坚持校本教研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以此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三、 我校“为学习而领导”的积极意义与问题
“为学习而领导”内涵丰富,我们一直深刻理解与领会其精神内涵,确保学生在学校因正确的领导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2008学年以来,学校本着“为学习而领导”的理念,以学校文化重塑为灵魂,以分布式领导为基础,以制订与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载体,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以营销与社区支持为途径,深入推进了学校的改革。三年来,学校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已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的发展目标。由于学校学生学习质量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已得到周边社区的广泛认同,目前中学由原来的18个班级增加到26个班级,学生数也由原来的603人增加到967人。小学虽然至2010年止一直维持在24个班级的规模上,但2011年,原计划新生招生不超过140人,实际报名人数却超过了35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非本学区的学生,我们虽然还扩招了一个班的学生,但仍有一半的学生不能被招收。短短的三年间,学校由一所招生困难的学校突变成一所家长都想把子女送来的学校。学校的快速增长,不仅受到家长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教育局经常性的表彰。这一切充分说明,为学习而领导、基于学生的道德目的、为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在“为学习而领导”的权力分享的过程中,我校在组织内部各层面仍未建立完善的学习问责制;学校领导对不同层次教师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比较笼统;有些层面的分布式领导看似“放任主义”;非正式领导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学校对质量提升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同;部分教师的想法和学校领导的期望仍有出入;少数教师游离于学校主流价值观之外。这些都对“为学习而领导”理念的实施带来影响,甚至是障碍,需要今后深刻剖析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