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人们似乎忽视了默读的存在。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这样一句话:“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再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各个年段的默读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 “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有了以上文字,默读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但是在现行的教育界中,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声情并茂的朗读、面红耳赤的争论,这些似乎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活泼、热闹。但是笔者认为,缺乏默读的课堂是浮躁的课堂,适时的“休止”与“空白”更可以体现出课堂的深度,因为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表达的深度。
一、依托课堂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平时所倡导的朗读,是通过学生的眼、耳、鼻、口协作完成的一项工作,它固然能提高我们朗读能力,但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默读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不出声,这样既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又能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速度也大大加快,阅读效率也随之提升了。
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的克隆类型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学生根据要求默读、圈画,不到十分钟便找出来各种克隆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特点。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克隆进行介绍。由于前面的默读环节节约了阅读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默读成果,所以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氛围既活跃又有思维的深度。其实,我们平时基本上都是选择自由朗读的方式,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刚读完,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时间就到了。思维没有深度,表达也就没有深度了。由此可见,默读有助于挖掘思维的深度,提升阅读的效率。
二、加强课堂默读,提升阅读能力
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热热闹闹地读、说其实只是浮于表面的学习,忽略静静地思、悟,我们的课堂往往会变得空洞、浮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也一度停滞不前。基于这样一种现状,笔者认为默读是一个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须用十分钟时间在默读上,尤其是碰到疑难之处,停下来反复多默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这样的课堂行为,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同学,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深深地钻入课文的内在天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理解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笔者引领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反复感悟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尤其是在默读中要分别找出描写琴声和阿炳“心声”的语句,从而把握阿炳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首经久不衰的音乐经典。学生们在默读过程中,或圈或划,不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事实证明,学生们对于阿炳创造经历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而在表达上也是相当有深度的。相信有了这样持之以恒的默读训练,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一定会与日俱增的。
三、守住日常默读,奠定终身阅读
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名人用默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独观其大略”,都是很好的证明。从终身阅读的角度出发,默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如在图书馆,我们用默读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讯。这也是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由上可见,小学生的默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刻不容缓。但是,欲速则不达,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得益于课外,得法于课内”的训练原则。
1.培养默读习惯
我们不要以为默读就是“坐姿正确、不出声不指读”,其实在默读训练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用脑动笔”。默读默读,如果光看不想,不动笔,那么即使读书万卷,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所以我们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希望能通过默读帮助我们的学生潜心感悟文本。因为我们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依靠默读批注等方式得来的。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2.训练默读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的学生就开始接触大声朗读,如何才能慢慢教授默读方法并使其掌握默读要领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从“出声读书”过渡到“目视读书”,学生不动唇不出声,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中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与朗读相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的方法是适宜的。到了第三学段,学生的默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就可开始无声默读,并适当加快速度。遵循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默读能力可以逐步提高。
总之,默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它和“朗读”组成阅读教学的一体两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默读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在我们的课堂中,一定要给学生默默读书的时间,一个静静思考的空间,只有默读,才有思维的深度,才有表达的深度,阅读的有效性才能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有了以上文字,默读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但是在现行的教育界中,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声情并茂的朗读、面红耳赤的争论,这些似乎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活泼、热闹。但是笔者认为,缺乏默读的课堂是浮躁的课堂,适时的“休止”与“空白”更可以体现出课堂的深度,因为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表达的深度。
一、依托课堂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平时所倡导的朗读,是通过学生的眼、耳、鼻、口协作完成的一项工作,它固然能提高我们朗读能力,但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默读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不出声,这样既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又能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速度也大大加快,阅读效率也随之提升了。
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的克隆类型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学生根据要求默读、圈画,不到十分钟便找出来各种克隆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特点。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克隆进行介绍。由于前面的默读环节节约了阅读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默读成果,所以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氛围既活跃又有思维的深度。其实,我们平时基本上都是选择自由朗读的方式,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刚读完,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时间就到了。思维没有深度,表达也就没有深度了。由此可见,默读有助于挖掘思维的深度,提升阅读的效率。
二、加强课堂默读,提升阅读能力
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热热闹闹地读、说其实只是浮于表面的学习,忽略静静地思、悟,我们的课堂往往会变得空洞、浮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也一度停滞不前。基于这样一种现状,笔者认为默读是一个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须用十分钟时间在默读上,尤其是碰到疑难之处,停下来反复多默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这样的课堂行为,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同学,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深深地钻入课文的内在天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理解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笔者引领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反复感悟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尤其是在默读中要分别找出描写琴声和阿炳“心声”的语句,从而把握阿炳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首经久不衰的音乐经典。学生们在默读过程中,或圈或划,不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事实证明,学生们对于阿炳创造经历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而在表达上也是相当有深度的。相信有了这样持之以恒的默读训练,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一定会与日俱增的。
三、守住日常默读,奠定终身阅读
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名人用默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独观其大略”,都是很好的证明。从终身阅读的角度出发,默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如在图书馆,我们用默读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讯。这也是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由上可见,小学生的默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刻不容缓。但是,欲速则不达,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得益于课外,得法于课内”的训练原则。
1.培养默读习惯
我们不要以为默读就是“坐姿正确、不出声不指读”,其实在默读训练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用脑动笔”。默读默读,如果光看不想,不动笔,那么即使读书万卷,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所以我们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希望能通过默读帮助我们的学生潜心感悟文本。因为我们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依靠默读批注等方式得来的。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2.训练默读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的学生就开始接触大声朗读,如何才能慢慢教授默读方法并使其掌握默读要领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从“出声读书”过渡到“目视读书”,学生不动唇不出声,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中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与朗读相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的方法是适宜的。到了第三学段,学生的默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就可开始无声默读,并适当加快速度。遵循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默读能力可以逐步提高。
总之,默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它和“朗读”组成阅读教学的一体两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默读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在我们的课堂中,一定要给学生默默读书的时间,一个静静思考的空间,只有默读,才有思维的深度,才有表达的深度,阅读的有效性才能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