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时代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实践育人,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内涵,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多方协同的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阵地建设,健全完善评估体系和标准。
【基金项目】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Y1902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实践育人,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内涵,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多方协同的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阵地建设,健全完善评估体系和标准。
其他文献
兴安龙江,山高水长;rn八秩学府,气象泱泱.rn2021年9月22日,黑龙江大学将迎来建校八十周年华诞.值此,谨向一直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海内
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的育人要求。实现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应找准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的契合点,通过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结合专业特色以法治事件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突破点,增强法学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律专业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广泛的线上教学,期间体现出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弊端,导致教学计划完成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遗憾。文章结合线上教学过程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从线上教学过程的教师心理变化、翻转教学模式的实施、线上教学的利弊和教学效果分析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合理应用和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提供借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应仅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运用。应注重激发学生对理论的感觉和感知,形成初始的兴趣和偏好,然后有意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进入到对理论的理性认识之中,最终则是学生对理论的有效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地对理论进行检验和积淀,形成对理论的终生信仰。
二级学院绩效考核是学校内部评价、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文章以某高校为案例,考察了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评价的历史演变和现行办法,构建了高校内部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评价实施和评价指标构建的三维模型。绩效评价实施三维模型包括“目标价值—评价诊断—发展改进”三个维度,评价指标构建三维模型包括“行为过程—成果贡献—产出效率”三个维度,通过两个模型的整合,可形成绩效评价的整体模型。
文章在作者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借鉴管理学中目标管理思想提出目标管理教学模式,并总结归纳出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和方法。以“管理学”课程为例介绍了目标管理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教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和思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法律以及司法实务领域受人工智能的影响越来越大,进入全新阶段。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内的渗透与影响研究,以及对传统的律师行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国内高校法硕人才的培养对策,这对提升法学院校服务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挖掘并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让学生信服并接受其中价值理念的逻辑起点。授课教师总结提炼蕴含于刑法中的“公平、公正、自由和秩序”等价值是“刑法学”课程思政的必由之路。“刑法学”授课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在培养“德法兼修”人才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坚定法律信仰,从内心视学生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方能实现培养“德法兼修”法律人才的目标。
文章围绕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课程建设要求,解析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给出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并引入主体性与反思型教学策略,实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最后,以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掌握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中教学和实践的现状、实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以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构建本科教育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