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沉重的挽歌再一次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ib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张俊祥编剧的《鸡毛信》,龍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奉命为八路军送鸡毛信,途中遭遇日本鬼子,一系列曲折之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小羊倌海娃机智、勇敢,又不乏憨萌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代人童年时期的永久记忆。通过这部影片,我第一次知道“鸡毛信”是一种紧急信件,相当于现在的特快专递。在那个艺术品“缺医少药”的时代,《鸡毛信》不知看过多少遍,但每一次看到民兵队长(海娃的父亲)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海娃的时候,我们都不免担心。当海娃最后完成任务、见到八路军叔叔的时候,台下总会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1993年,陈忠实先生完成的《白鹿原》再一次“启用”了鸡毛信,白嘉轩在危难关头敢担大任,用鸡毛信传遍白鹿原上村村庄庄,发动了反抗暴政的“交农事件”,成为小说前半部分的华彩乐章,为白嘉轩、鹿三、三官庙和尚、鹿子霖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形成和命运走向,埋下深深的伏笔。通过《白鹿原》,我们知道了“鸡毛信”是极其重要的信件,是白鹿原“起事”的信号,也是老百姓传承已久的“信物”,是只有到了生死交关的时刻,不得已启用的一种集体抗暴模式。
  因于以上相关“鸡毛信”的经验和记忆,当我拿到赖赛飞的《你有一封鸡毛信》时,陡然一惊,和平顺畅、朗朗乾坤,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年年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条条高铁相继通车。哪里来的鸡毛信!迫不及待地打开,期待着作者带来的庄严、重大、紧急的消息。
  赖赛飞的“消息”来自海边乡村,文本空间集中于“我”的小村庄,老房子与新别墅构成鲜明的分界线,出没于“老房子”的是一群上年纪的老头老太:父亲、阿杉伯、老羊伯、阿德姆、太阿婆等,他们拖着老胳膊老腿,带着疾病障碍,依然种植、放羊、帮工、编织、念经。作为最后一位农民和最后一位羊倌,阿杉伯和老羊伯,似乎宣告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即将终结。赖赛飞用纪实的笔法,为这个无限留恋、又无可留恋的小村庄,献上一曲挽歌。虽然,其中不乏轻松温情的细节和幽默调侃的语言,但整体格调沉重,对传统乡村伦理和乡土文化即将失落的痛惜与挽留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文学的方式,向世人寄送“鸡毛信”,报告传统农业文明即将逝去的紧迫信息,也为大时代增添一个浓重的注脚。读《你有一封鸡毛信》,我仿佛听到传统乡村文明崩坏的“咔嚓咔嚓”的声音,让人心痛、让人不甘、让人欲哭无泪、让人无所适从……
  “这个高速前进的时代,一户人家如果十多年翻修不起房子——听上去跟十多年没洗脸相似,肯定是讲究不起了,也就是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一辈子劳动的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就等于掉下悬崖而安然无恙,剩下唯一的事情就是如何体面地老去。”七十岁出头的阿杉伯,是村子里干活最卖力的“帮工”,无论谁家请他做活,无论什么活,他都勤勤恳恳,像给自家干活一样卖力,所以,他要的工钱高一些,脾气也倔一些。老羊伯的羊吃了耕地的枇杷苗,他几次三番找“我”父亲倾诉,甚至在家里偷偷抹眼泪,直接找到老羊伯,却被老道的老羊伯轻描淡写地拒绝了,最后只好接受村里的安排修建围栏。阿杉伯为人倔强,但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分便宜,当大家为他“公伤”进行补偿时,他老老实实说明真相,坚决不要现金补贴。95岁的老羊伯,原来是老鸭伯,因为河水改造,放弃养鸭转为养羊,在蓝天下、绿色的田野里,老羊伯率领的白色羊群,成为乡野中一道风景线。85岁的阿国岳母,依然身体硬朗,种植蔬菜、瓜果并按时拿到集市上卖。太阿婆眼睛老花,却像一只勤劳而并不智慧的蜘蛛,每天都在编织着花样复杂的织品,尽管“有织没织,织了白织”,但要是不动动,手要僵,嘴也要僵了。难得的是,老阿婆对织品非常恭敬,每次开始劳作之前,都要精心地洗手,以保持织品的干净漂亮,并且将编织物集中铺放在干干净净的二楼房间里。识字的阿良姆和阿德姆也没有闲着,靠着“好念功”为人诵经祈福,也经营一些与此有关的物品。这群老人,慢慢丧失劳动力了,渐渐变得老了。但他们不服老,依然坚持着自食其力,在田野里、在编织中、在念经声中,用劳动抵御衰老。他们试图将乡村生活坚持到底,因为孩子们大多已经离开村子了,只有在节假日才轮番回老家探望他们,而且,人死后只有一尺见方的空间,“这么小,我是不死”。也许,这一代人成为传统乡村生活的最后一代践行者:阿杉伯是最后一个农民,老羊伯是最后一个羊倌,太阿婆是最后一位手工编织者。
  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老,必然降临到这群执着“不老”的老人。赖赛飞反复提炼出一个意象:锈。开始是一半大门生锈了,用大锤子也砸不开。后来,人的手脚关节生锈,脑子生锈,村子的房子生锈,田野生锈了,日常生活生锈了。由此,提到“防锈漆”“除锈”“美白”。“我”的父亲渐渐老了,变成了村子了最老的一辈人,收儿女的赡养费,也是一月一月地收,“活一个月,拿一个月”,儿女预付半年赡养费,就要活够半年,但预付十年,他却不肯。平时在村子里闹闹小矛盾,和三阿婶拌嘴,吃些炒青豆,和老哥们聊聊天,给儿女们出点小难题,骗他们多回来几次,成为老人晚年的乐趣和愿望。五保户阿长公公身体生锈了,先是让人叫他,后来自叫自应,经过会议研究也没有送到乡上的养老院。阿长公公的阿姨,为了给阿长公公双腿祛病,竟然将陈先生的双腿包裹起来,在滑稽的叙述中,透出多么的无奈!
  父亲这几年借别人锋利的言词擦拭自己的智商,太阿婆用一根细开司米线反复擦拭自己的每一只指关节,老羊伯用十几只活蹦乱跳的羊代替成千上万只鸭子来擦拭自己的身子骨,阿良姆和阿德姆用经文轻柔地擦拭自身,顺便擦拭他人,阿杉伯和阿国的丈母娘,用一成不变的田间劳动来擦拭。是啊,老人们自强不息,在不断地“擦”中,坚持“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坚持自我除锈。人锈了,要“擦”,乡村锈了,也要“擦”,文化锈了,更应该“擦”。
  然而,他们总有“擦”不动的时候。
  我不敢想,也不愿意想。赖赛飞集中写的是老人,有人说是关注养老题材。在我看来,赖赛飞的书写,岂能仅仅局限于养老?
  这,就是赖赛飞发来的“鸡毛信”,它为我们拉响了警报。在文学书写中,拉响这样的警报,赖赛飞肯定是第一个,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其他文献
树 干  落叶在呼唤  那几片害怕无常飘落的树叶  依然在树上  颤抖的树叶在呼唤:  “下来与我们一起死去吧,  從高风中  逃进沉寂,接近地面。  剥光并烧尽我们的这个骨架。  让他把他黑色的手臂伸进空间;  让他的躯体朝着河床沉陷,  在秋天的雨水下面,  我们将密集在他的周围,  因此他永远不能  从他那黄色记忆的圈子里走出来。”  小东西  所有这些小装饰品,  玩具,  琐事,礼物, 
期刊
《寒枝雀静》保持着草白小说一贯的细密精巧,寒暑的对比,当下与记忆的交叉,几乎看不出痕迹的转换,绵密行进中的突然穿插,平铺直叙中的逸笔斜出,都让这个动作幅度不大的小说保持着足够的张力,写出了一个复杂的心思变化过程,甚至最终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治疗。  不过,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沉稳语气,我很可能把这个小说当成一个现下越来越多见的灾难集锦——“那个叫雀的女人好像也是被一阵风刮来。母亲死后不久,继父就把她
期刊
我家就住在海边。  佛光树,只有海边才有的树。它顽强地扎根在山里、礁土中。每到春天,它会开出淡红色的花朵;到秋季,又会结出朱红色的果实来。它开花时的蕊瓣,像佛手,故名佛光树。  海边长大的孩子,他们似被季风追逐的云朵,他们宛如礁岩上犹存的野菊,他们优雅地在月光下成长。  站在大门山山顶,远处可见海天一色的东海。山脚下,是当年戚将军戍守边陲的海疆重地昌国卫。昌国卫的四周,又拱卫着上营、下营、马盘等村
期刊
虽说写诗在时下已是人人都可参与的手指运动,我每年收到的朋友寄赠的诗集当以百计,而自己平时主动购买和阅读的还不在其数。但这次看到朱田文的这本新作,眼睛还是为之一亮,愿意以感激和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它。  当然,对于那些读惯了先锋派和炫技派的人,他们或许会因诗里的语言关系比较明确,技术手段朴素,感觉不够刺激,只有少数有耐心的读者才会觉察出一种很不同的意味来。讲得明确一点,就是少了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华丽与斑
期刊
“起床,以后就这样了。”早晨七点,小婷看了下拉杆箱,走向窗台。这家公寓式酒店窗口布满绿萝,即使冬天也是生机盎然的样子。但是,现在的房间内很冷。看了一下小婷,他从房间窗沿往车站看去,巨大的公寓式酒店下方,站台侧翼涂满银光,光彩经多次反射后来到房间,冷冽的阳光投向紫色的方凳、白色的大床、黄灰的墙纸,白色的窗帘扑扑作响。  他忽然想起曾经发生在这1402房间里的若干事情,有天晚上,他和小婷交谈,那次的讨
期刊
我再次见到罗兰是在监狱的舞台上。我们几个摄影师应邀拍一些囚犯劳作的照片,狱方为了答谢,安排了一场文艺表演,压轴节目是翻唱徐小凤的《花好月圆》。听完第一句我就确定,那站在一群翩翩起舞的年轻女囚犯中间唱歌的是罗兰。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去看她,但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反对,我并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一个落雪的早晨,我觉得所有的犹疑都毫无道理,决定去看她。半路上,我买了一条紫色的围巾和几瓶吉祥罐头。我不
期刊
外 婆  那一天,天空不算晴朗,也不算阴郁,总之不关天空什么事,我去外婆家看我外婆。  我和外婆闲聊一会儿。她拿出一张纸头,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诸如“肩宽屋宽最重要是心宽”之类的话语,一共二十句。外婆说,这是她去一个亲戚家看到人家墙上贴着这些话语,觉得这些话实在写得太好了,于是让主人抄下来,打算也贴到自家墙上天天看。她觉得这些话能修身养性。  她说,可惜那主人字写得不好,你帮我用电脑打一份然后去打印出
期刊
一  “在南方呆了几个月后回到了喀什噶尔。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我和我的哥萨克随从,看不到一个欧洲人。现在感觉到好像回到了文明的中心,有许多社交活动等着我们去做。跟去年8月30日我初次到这里时的情形相比,这次我的印象截然不同。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拜访过去的熟人,我很感激这里的欧洲移民团体为我举行招待会。年轻的伊·诺德奎斯特小姐个人以瑞典移民团的名义额外招待了我。她是一位活泼、开朗的瑞典姑娘,
期刊
大叔公  我小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母亲称他为大叔公,我也称他大叔公,难道我与母亲是同辈?  有一回,我就问大叔公,为什么这样叫?大叔公笑笑说,你母亲是自谦,旧时女子地位低,沿袭孩子的称法,相当于“孩子他大叔公”。我“哦”了一声,似懂非懂。但我知道,我母亲很尊重他,因为大叔公是教过大学的人。  我们周塘是大族,这一带除了几个零零碎碎的外姓,几乎都姓周。前祠的大房和二房,最是发达,祖先曾做过清朝的大
期刊
四夷还是四芋  在号称古代第一美男的宋玉留下的文集里,有篇妙文叫做《大言赋》,首称“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然后就是几位弄臣如何大显身手比拼吹牛的水平了,这事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因文学创作比拼的是内功,光吹得大没有用,还要文字典雅,形容极妙,让人读了后有真切感受才称得上是佳作。结果获得冠军的自然是宋玉本人,不然他也不会在自己文集里记上一笔了。其获奖作品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