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较之莎剧《李尔王》,黑泽明的电影《乱》相比较缺乏慈悲,莎剧中也将美好的东西毁了给人看,但结尾仍然有希望;《乱》的开放式结局,带着浓烈的东方色彩,虽淡薄了对人世的悲悯,却在残酷中有着更多的留白让人思考。
[关键词] 《李尔王》 《乱》 人物 命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25
一、从李尔王说起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这是落魄后的李尔王发出的呐喊,此时的李尔王已对人世不再抱幻想,他业已和穷人一样,露宿街头,食不果腹。也是在此时,李尔王开始为穷人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耐这样无穷的暴风雨的袭击……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
这是他第一次放下帝王身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人间真实,感知到民间疾苦,感生出人道悲悯。这种真实,让他相信了自己不是万能的,他接受了自己凡人的身份,不再唯我独尊,不再将自己视为权利本身。这是时运的不济,导致的人性复苏,这次剧变,李尔王经历了一场自我探索的艰难跋涉。
对于这出戏,黑泽明给出了这样的场景:李尔王无目的地奔走在广袤荒芜的草丛里,罡风撕扯着他的衣襟,在原野上裸露着苍老的腿,深切感受到发肤之痛,然而较之心痛,这远远还在其次。
《乱》是黑泽明晚年对莎士比亚作品深入灵魂的一次探讨改编,它用镜头对情感与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枫夫人是黑泽明的改编剧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她是战乱的直接导火索,她的动机也很明确。一座城毁于一个女人,这在史上同样比比皆是,然而奇特的是,李尔王为何将他屠了城的遗公主娶来做儿媳妇,这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措。但这个伏笔其实也是不无道理的。
从剧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李尔王是个内心矛盾的人,他自大好战,而本质却并不歹毒。他留下被征城的公主,不仅因为她们有贵族的血统,更因为她们活生生的存在,就是他的一笔笔战功摆在眼前,这两个原因都与李尔王的自大与虚荣密切相关;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李尔王每次去二子家,首先要见的便是末夫人,他希望末夫人恨他,这样他的心里能够减少歉疚,他留下旧城公主,是为了给自己的忏悔一个出口。
诚然一个战争家不可能不知道诛杀不留活口的道理,也许他最初的念头是为了用这些危险人物来提高自己的警惕心,但当时光流逝,一些生活变得似乎普通而寻常时,他误以为他人忘却了仇恨,却不知他人只是不动声色。放下仇怨,潜心向佛,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选择。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常常以温婉的形象出现,如《伊豆的舞女》、《雪国》等,《乱》中的末夫人也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形象。佛教在日本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佛最终没有救得了末夫人,残阳下的悬崖边,鹤丸遗失了末夫人虔诚信奉的神佛,神佛终是救不了人,末夫人一生想忘却与消融的仇恨终也只是化为哀怨的焚香;而同时,鹤丸宣泄仇恨的笛子,正葬送了末夫人的性命。
无为的忍受宽容救不了性命,仇恨也救不了性命,那么什么才是救赎呢,黑泽明用枫夫人锥心刻骨的仇恨毁灭了一切,包括代表善的三儿子也未能幸免。所以这出戏成为了一场悲剧,而悲剧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死亡与毁灭,而在于找不到救赎之道。
影片的最后,鹤丸放弃了笛子,也丢失了神佛,带着失明的双目站在悬崖边,下一步不知是尽头还是彼岸,失去了从前那些似是而非的支撑,他行将进行的是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选择。
莎翁给的结局要比黑泽明给的慈悲许多,莎翁的故事里,还有活着的善的人,还有一个即将走向正轨的格局,它的下一步,是很清楚和积极的,如果考狄利娅没有死,这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而《乱》在毁灭一切后冷峻地给出一个开放式结局,淡薄了对人世的悲悯,却有着更多的留白让人思考。
二、从埃德加说起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有着两条线索:一是李尔王家族,二是葛罗斯特家族;黑泽明的《乱》只保留了李尔王这条线索。埃德加这个人物在《乱》中没有特别明确的对应者,但这个人物在莎翁该剧中很值得一提。
在第五幕第二场,埃德加说过这样一句话:“成熟就是一切。”这句话,在这出戏中有着深层的意味。
埃德加出场时,还只是个心地单纯头脑简单的人,完全不是弟弟埃德蒙的对手,在弟弟欺诈和父亲误解的双层夹击下,埃德蒙选择了出逃,伪装成最卑微的疯丐,这一程,是他苦难磨砺的一程,也正是他寻求到真理的一程。
埃德加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的折磨,饥饿、孤独、痛苦没有将他压垮,反而使他得到重生,在回望与鄙弃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涯时,他拥有了精神上的富足,这富足,使得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够坚定的避免沉沦。
在这路途上,他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与动物究竟区别在哪里?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外表,而在内心。丧失内心的道德准则,人就蜕变成衣冠禽兽;貌似禽兽的埃德加却是高尚的人。”埃德加的智慧不仅来自对善的信奉,更重要的是源于对恶的洞察,他在苦难中磨炼出对邪恶的高度警觉,而且炼就了直面恶势力的胆略。
对埃德加的最大的考验是,他看见已被人抠瞎双眼的父亲葛罗斯特,满面血污摸索着朝他走来。但他必须克制,否则极可能会给埃德加本人及其父亲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继续装疯。他以疯丐的身份,挽起父亲的臂膊,假装按照老人的意愿,领他到海边去跳崖自杀。在埃德加的设计安排下,葛罗斯特对自己的不死之宿命信以为真,于是他接受了埃德加的劝说生存下去。
埃德加能够做到如此克制,恰恰是为了拯救使得他吃了无数苦头并且丧失一切的昏庸的父亲。在这一途,他已摆脱小我的桎梏,从而对世间的一切苦难,都能以坦荡的胸怀容纳和理解。他巧妙地成功拯救了父亲,这种智慧与博大的救赎,成全了新的埃德加。
同样是拯救,埃德加与考狄利亚是很不一样的,在剧中,考狄利亚是一个光明的形象,却也是一个弱者的形象,所以沧海横流之际,她难逃被杀戮的命运。
考狄利亚的强大仅仅是在道义上的,她不知道怎样掩饰与保护自己,误以为率直坦诚代表最强大的内心,而不曾思索怎样在拯救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一条生路。考狄利亚毕竟还很年轻幼稚,还没有成熟,《乱》中的三儿子也是如此。而埃德加显然要比考狄利亚成熟得多,他巧妙地装成乞丐引导父亲走向新生。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埃德加就是成熟起来的考狄利亚。正应了埃德加说过的那句话:“成熟就是一切”,如果考狄利亚能明白这点,也许便可以逃脱那样悲剧的命运。正如杨健在《爱的拯救》一文中所说:爱是一种能力,不仅仅是细节上的照料或不加修饰的诤言,这种技巧是需要打磨才能成熟的,成熟的爱才具有度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 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2] 杨健.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J].戏剧,2001,4
作者简介
李季,西南大学2011级电影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影美学。
[关键词] 《李尔王》 《乱》 人物 命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25
一、从李尔王说起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这是落魄后的李尔王发出的呐喊,此时的李尔王已对人世不再抱幻想,他业已和穷人一样,露宿街头,食不果腹。也是在此时,李尔王开始为穷人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耐这样无穷的暴风雨的袭击……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
这是他第一次放下帝王身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人间真实,感知到民间疾苦,感生出人道悲悯。这种真实,让他相信了自己不是万能的,他接受了自己凡人的身份,不再唯我独尊,不再将自己视为权利本身。这是时运的不济,导致的人性复苏,这次剧变,李尔王经历了一场自我探索的艰难跋涉。
对于这出戏,黑泽明给出了这样的场景:李尔王无目的地奔走在广袤荒芜的草丛里,罡风撕扯着他的衣襟,在原野上裸露着苍老的腿,深切感受到发肤之痛,然而较之心痛,这远远还在其次。
《乱》是黑泽明晚年对莎士比亚作品深入灵魂的一次探讨改编,它用镜头对情感与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枫夫人是黑泽明的改编剧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她是战乱的直接导火索,她的动机也很明确。一座城毁于一个女人,这在史上同样比比皆是,然而奇特的是,李尔王为何将他屠了城的遗公主娶来做儿媳妇,这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措。但这个伏笔其实也是不无道理的。
从剧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李尔王是个内心矛盾的人,他自大好战,而本质却并不歹毒。他留下被征城的公主,不仅因为她们有贵族的血统,更因为她们活生生的存在,就是他的一笔笔战功摆在眼前,这两个原因都与李尔王的自大与虚荣密切相关;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李尔王每次去二子家,首先要见的便是末夫人,他希望末夫人恨他,这样他的心里能够减少歉疚,他留下旧城公主,是为了给自己的忏悔一个出口。
诚然一个战争家不可能不知道诛杀不留活口的道理,也许他最初的念头是为了用这些危险人物来提高自己的警惕心,但当时光流逝,一些生活变得似乎普通而寻常时,他误以为他人忘却了仇恨,却不知他人只是不动声色。放下仇怨,潜心向佛,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选择。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常常以温婉的形象出现,如《伊豆的舞女》、《雪国》等,《乱》中的末夫人也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形象。佛教在日本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佛最终没有救得了末夫人,残阳下的悬崖边,鹤丸遗失了末夫人虔诚信奉的神佛,神佛终是救不了人,末夫人一生想忘却与消融的仇恨终也只是化为哀怨的焚香;而同时,鹤丸宣泄仇恨的笛子,正葬送了末夫人的性命。
无为的忍受宽容救不了性命,仇恨也救不了性命,那么什么才是救赎呢,黑泽明用枫夫人锥心刻骨的仇恨毁灭了一切,包括代表善的三儿子也未能幸免。所以这出戏成为了一场悲剧,而悲剧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死亡与毁灭,而在于找不到救赎之道。
影片的最后,鹤丸放弃了笛子,也丢失了神佛,带着失明的双目站在悬崖边,下一步不知是尽头还是彼岸,失去了从前那些似是而非的支撑,他行将进行的是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选择。
莎翁给的结局要比黑泽明给的慈悲许多,莎翁的故事里,还有活着的善的人,还有一个即将走向正轨的格局,它的下一步,是很清楚和积极的,如果考狄利娅没有死,这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而《乱》在毁灭一切后冷峻地给出一个开放式结局,淡薄了对人世的悲悯,却有着更多的留白让人思考。
二、从埃德加说起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有着两条线索:一是李尔王家族,二是葛罗斯特家族;黑泽明的《乱》只保留了李尔王这条线索。埃德加这个人物在《乱》中没有特别明确的对应者,但这个人物在莎翁该剧中很值得一提。
在第五幕第二场,埃德加说过这样一句话:“成熟就是一切。”这句话,在这出戏中有着深层的意味。
埃德加出场时,还只是个心地单纯头脑简单的人,完全不是弟弟埃德蒙的对手,在弟弟欺诈和父亲误解的双层夹击下,埃德蒙选择了出逃,伪装成最卑微的疯丐,这一程,是他苦难磨砺的一程,也正是他寻求到真理的一程。
埃德加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的折磨,饥饿、孤独、痛苦没有将他压垮,反而使他得到重生,在回望与鄙弃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涯时,他拥有了精神上的富足,这富足,使得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够坚定的避免沉沦。
在这路途上,他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与动物究竟区别在哪里?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外表,而在内心。丧失内心的道德准则,人就蜕变成衣冠禽兽;貌似禽兽的埃德加却是高尚的人。”埃德加的智慧不仅来自对善的信奉,更重要的是源于对恶的洞察,他在苦难中磨炼出对邪恶的高度警觉,而且炼就了直面恶势力的胆略。
对埃德加的最大的考验是,他看见已被人抠瞎双眼的父亲葛罗斯特,满面血污摸索着朝他走来。但他必须克制,否则极可能会给埃德加本人及其父亲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继续装疯。他以疯丐的身份,挽起父亲的臂膊,假装按照老人的意愿,领他到海边去跳崖自杀。在埃德加的设计安排下,葛罗斯特对自己的不死之宿命信以为真,于是他接受了埃德加的劝说生存下去。
埃德加能够做到如此克制,恰恰是为了拯救使得他吃了无数苦头并且丧失一切的昏庸的父亲。在这一途,他已摆脱小我的桎梏,从而对世间的一切苦难,都能以坦荡的胸怀容纳和理解。他巧妙地成功拯救了父亲,这种智慧与博大的救赎,成全了新的埃德加。
同样是拯救,埃德加与考狄利亚是很不一样的,在剧中,考狄利亚是一个光明的形象,却也是一个弱者的形象,所以沧海横流之际,她难逃被杀戮的命运。
考狄利亚的强大仅仅是在道义上的,她不知道怎样掩饰与保护自己,误以为率直坦诚代表最强大的内心,而不曾思索怎样在拯救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一条生路。考狄利亚毕竟还很年轻幼稚,还没有成熟,《乱》中的三儿子也是如此。而埃德加显然要比考狄利亚成熟得多,他巧妙地装成乞丐引导父亲走向新生。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埃德加就是成熟起来的考狄利亚。正应了埃德加说过的那句话:“成熟就是一切”,如果考狄利亚能明白这点,也许便可以逃脱那样悲剧的命运。正如杨健在《爱的拯救》一文中所说:爱是一种能力,不仅仅是细节上的照料或不加修饰的诤言,这种技巧是需要打磨才能成熟的,成熟的爱才具有度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 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2] 杨健.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J].戏剧,2001,4
作者简介
李季,西南大学2011级电影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影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