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员这支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十年来,广大中小学基层体育教研员为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提高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组织教改实验、推广教学经验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酸甜苦辣难于言表。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好教研工作,是无数从事教研工作的老师们一直不懈探索的问题。本期“专题特约”中教研员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开展好教研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在教育改革中,基层体育教研员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某些基层体育教研员由于定位不明确,既缺乏现代教育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又不太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努力提高整体素养。
一、教研员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产物
在世界教育史上,教研员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教育群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人口众多,师范教育,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师范教育难以满足学校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少不合格的教师耕耘于教坛,教学质量堪忧。为了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他们掌握教学规律,钻研教材,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各门学科一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便走上了教研工作岗位。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教研员是教育不发达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应试趋势从根本上有了较大的改观,教研工作理应具有新的内涵。但尽管如此,旧的痕迹在今天依然随处可见。
二、体育教研工作的误区
到目前为止,体育教研员的工作职能依然不尽明确,一些教研员或者只从事着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或者盲目的重复着师范院校教师的工作,或者取代了理应由教师自己承担的工作职责。
误区一:沉迷于体育竞赛活动。搞体育竞赛活动同样是教研员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少数体育教研员在工作中只热心于搞体育竞赛活动,而忽略了自己的主要工作。在一些教研员看来,一年搞几个比赛就算完成工作,长此以往,对于教研员该干什么他们自己也模糊了,教学研究能力自然逐渐退化,教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从而有意无意的助长了教研工作的盲从性。
误区二:耽于研究教材。师范教育的学科教学和教材教法教学,理应培养师范学生根据课标和学情钻研教材的能力,钻研教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研员所起的指导作用应该是点化和提升。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却依赖教研员分析教材。尤其是面对新教材,如果手中没有教参,又没有参加新教材培训,一些体育教师甚至会感到手足无措。在教学指导中,教研员不仅常常帮助教师分析教材,甚至亲自设计教案,体育教师只是充当教研员意志的执行者。久而久之,教师便只会“施工”,不会“设计”;教研员也就难免有代教师之庖的嫌疑,实际上是在替教师备课了。
误区之三:热衷于传授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一般的教材教法知识,理应由师范大学教师讲授,教研员不应当承担传授一般知识的任务。但事实上,一些体育教研员的精力都花在了这上面。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理应侧重于传递新的信息,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而事实上许多教研员却把自己的精力耗在了教研职能之外的知识性指导上,这就难免有代师范院校教师之庖的嫌疑。
误区之四:迷离于教学评价。少数体育教研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基于自己对教学的好恶和理解,难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师的教学个性常常得不到尊重,教学的得失也往往以学生的安全作为评价标准。事实上,教研员在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的同时,自己却在搞唯我独尊。这一点在各类优质课竞赛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教育转型期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职责
古人云:“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定势,才能有较大的作为。随着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基本达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基层体育教研员的工作性质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有的对体育教研员工作职责的定位已显得不太合时宜了,教研员不应该无效的重复着师范院校教师的工作,也不应该替代基层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更不能只抓几项体育竞赛活动。为了有利于学校培养创新人才,也为了基层体育教研员队伍的成长和教研机构的发展,必须大胆转变教研职能,全面改进体育教研工作。
1.体育课程研究
课程设置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教育改革,不同的课程设置体现着不同的教育观。现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淡化应试,强化创新和实践。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多种能力。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师范院校里得以完成,而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从事区域性课程改革的精力和视野也是不够的。因此,体育教研员的主要工作应当是课程研究,特别是对地方体育课程的研究。(如:体育课程目标、任务、内容、过程、特点、原则、组织、方法;体育课程的类型、结构、运动负荷;体育课程的准备、进行和分析,尤其是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研究掌握这些基本体育理论的目的,在于把它们同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体育场地器材)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逐步达到更高水平。教材研究、学生了解、教法改造等都应该较熟练掌握,明确具体作法,不能只停留在名词术语上,否则就很难指导实践。基层体育教研员对本学科教材教法要从独特的视角和较高的层次予以把握。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以人为本的平等、民主的现代化教育格局,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研员应该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师。
2.体育骨干培训
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均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的东西需要不断的更新,但是这种更新不只是体育教研员的职责。教师的知识更新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一是体育大专院校和培训中心应承担起职后培训的任务;其二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应当具备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教研员所承担的师资培训工作应当主要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骨干培训和其他培训形式不同,首先,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目的是为全面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树立区域教育品牌服务。其次,它不是个体性的行为,它的作用是凝聚体育学科教师,整体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其培训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我们基层体育教研员应该敏锐的感受到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捕捉到新生的教育信息,预见到教育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把握 住时代的脉搏,以战略性的眼光为中小学校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以推动区域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课堂研究
基层中小学体育教研员担负着组织、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材教法和教学理论的研究,体育教学规律的探索,现代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先进教学经验的总结及推广本地区体育教学改革规划、教学经验等重要任务。因此,体育教研工作必须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注重研究的针对性。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的课堂研究不同于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侧重于一般性的研究,侧重于原理、原则的研究;教研员的课堂研究侧重于个案研究,侧重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师范院校教学很难面对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体育课堂,那种坐而论道的方式和极其有限的实践难以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与此不同,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课堂研究面对的是无数鲜活的个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与学生。也许这正是基层体育教研员从事课堂研究的意义所在。教研员不应当过分限制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而应当倡导“百花齐放”。当前,体育课堂教学迫切需要的不是教条、法则、原理,而是丰富的重组内容、适宜的运动负荷、张扬的个性、创新的意识和科学的精神。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研员在课堂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多样性,注重激活课堂,而不是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简单划一。
4.体育教学指导
体育教研员具有教学指导的职责,但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说,体育教研员居于比体育教师更高的位置。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教研员是不及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的。教研员具有教学指导的职责,是因为教研员比之于师范院校的教师们更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更懂得课堂教学;比之于基层教师,眼界稍开阔一些,理论素养稍高一些,教育信息掌握得稍多一些。正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一样,我们体育教研员与体育教师的关系也必须是平等的、民主的。指导实际上是双向的,教研员在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决不比教师在教研员身上学到的东西少。在体育教学、研究中,教研员要发扬科学民主,尊重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教师发表和保留不同意见。
5.服务意识
如果说研究是教研工作的核心,教学指导是教研工作的重点,那么,服务则是教研工作的宗旨。体育教研工作要为我们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和成长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服务意识应深深扎根于教研员的心中,教研员要改变角色,深入教学一线,与广大体育教师交朋友,及时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与体育教师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共同切磋,共同成长,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研员的自身素质。
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切实转变基层体育教研员的工作职能,才能适应新一轮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才能重塑体育教研员的社会地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0015)
在教育改革中,基层体育教研员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某些基层体育教研员由于定位不明确,既缺乏现代教育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又不太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努力提高整体素养。
一、教研员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产物
在世界教育史上,教研员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教育群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人口众多,师范教育,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师范教育难以满足学校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少不合格的教师耕耘于教坛,教学质量堪忧。为了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他们掌握教学规律,钻研教材,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各门学科一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便走上了教研工作岗位。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教研员是教育不发达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应试趋势从根本上有了较大的改观,教研工作理应具有新的内涵。但尽管如此,旧的痕迹在今天依然随处可见。
二、体育教研工作的误区
到目前为止,体育教研员的工作职能依然不尽明确,一些教研员或者只从事着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或者盲目的重复着师范院校教师的工作,或者取代了理应由教师自己承担的工作职责。
误区一:沉迷于体育竞赛活动。搞体育竞赛活动同样是教研员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少数体育教研员在工作中只热心于搞体育竞赛活动,而忽略了自己的主要工作。在一些教研员看来,一年搞几个比赛就算完成工作,长此以往,对于教研员该干什么他们自己也模糊了,教学研究能力自然逐渐退化,教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从而有意无意的助长了教研工作的盲从性。
误区二:耽于研究教材。师范教育的学科教学和教材教法教学,理应培养师范学生根据课标和学情钻研教材的能力,钻研教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研员所起的指导作用应该是点化和提升。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却依赖教研员分析教材。尤其是面对新教材,如果手中没有教参,又没有参加新教材培训,一些体育教师甚至会感到手足无措。在教学指导中,教研员不仅常常帮助教师分析教材,甚至亲自设计教案,体育教师只是充当教研员意志的执行者。久而久之,教师便只会“施工”,不会“设计”;教研员也就难免有代教师之庖的嫌疑,实际上是在替教师备课了。
误区之三:热衷于传授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一般的教材教法知识,理应由师范大学教师讲授,教研员不应当承担传授一般知识的任务。但事实上,一些体育教研员的精力都花在了这上面。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理应侧重于传递新的信息,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而事实上许多教研员却把自己的精力耗在了教研职能之外的知识性指导上,这就难免有代师范院校教师之庖的嫌疑。
误区之四:迷离于教学评价。少数体育教研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基于自己对教学的好恶和理解,难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师的教学个性常常得不到尊重,教学的得失也往往以学生的安全作为评价标准。事实上,教研员在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的同时,自己却在搞唯我独尊。这一点在各类优质课竞赛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教育转型期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职责
古人云:“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定势,才能有较大的作为。随着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基本达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基层体育教研员的工作性质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有的对体育教研员工作职责的定位已显得不太合时宜了,教研员不应该无效的重复着师范院校教师的工作,也不应该替代基层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更不能只抓几项体育竞赛活动。为了有利于学校培养创新人才,也为了基层体育教研员队伍的成长和教研机构的发展,必须大胆转变教研职能,全面改进体育教研工作。
1.体育课程研究
课程设置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教育改革,不同的课程设置体现着不同的教育观。现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淡化应试,强化创新和实践。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多种能力。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师范院校里得以完成,而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从事区域性课程改革的精力和视野也是不够的。因此,体育教研员的主要工作应当是课程研究,特别是对地方体育课程的研究。(如:体育课程目标、任务、内容、过程、特点、原则、组织、方法;体育课程的类型、结构、运动负荷;体育课程的准备、进行和分析,尤其是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研究掌握这些基本体育理论的目的,在于把它们同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体育场地器材)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逐步达到更高水平。教材研究、学生了解、教法改造等都应该较熟练掌握,明确具体作法,不能只停留在名词术语上,否则就很难指导实践。基层体育教研员对本学科教材教法要从独特的视角和较高的层次予以把握。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以人为本的平等、民主的现代化教育格局,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研员应该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师。
2.体育骨干培训
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均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的东西需要不断的更新,但是这种更新不只是体育教研员的职责。教师的知识更新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一是体育大专院校和培训中心应承担起职后培训的任务;其二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应当具备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教研员所承担的师资培训工作应当主要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骨干培训和其他培训形式不同,首先,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目的是为全面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树立区域教育品牌服务。其次,它不是个体性的行为,它的作用是凝聚体育学科教师,整体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其培训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我们基层体育教研员应该敏锐的感受到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捕捉到新生的教育信息,预见到教育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把握 住时代的脉搏,以战略性的眼光为中小学校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以推动区域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课堂研究
基层中小学体育教研员担负着组织、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材教法和教学理论的研究,体育教学规律的探索,现代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先进教学经验的总结及推广本地区体育教学改革规划、教学经验等重要任务。因此,体育教研工作必须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注重研究的针对性。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的课堂研究不同于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侧重于一般性的研究,侧重于原理、原则的研究;教研员的课堂研究侧重于个案研究,侧重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师范院校教学很难面对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体育课堂,那种坐而论道的方式和极其有限的实践难以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与此不同,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课堂研究面对的是无数鲜活的个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与学生。也许这正是基层体育教研员从事课堂研究的意义所在。教研员不应当过分限制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而应当倡导“百花齐放”。当前,体育课堂教学迫切需要的不是教条、法则、原理,而是丰富的重组内容、适宜的运动负荷、张扬的个性、创新的意识和科学的精神。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研员在课堂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多样性,注重激活课堂,而不是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简单划一。
4.体育教学指导
体育教研员具有教学指导的职责,但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说,体育教研员居于比体育教师更高的位置。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教研员是不及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的。教研员具有教学指导的职责,是因为教研员比之于师范院校的教师们更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更懂得课堂教学;比之于基层教师,眼界稍开阔一些,理论素养稍高一些,教育信息掌握得稍多一些。正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一样,我们体育教研员与体育教师的关系也必须是平等的、民主的。指导实际上是双向的,教研员在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决不比教师在教研员身上学到的东西少。在体育教学、研究中,教研员要发扬科学民主,尊重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教师发表和保留不同意见。
5.服务意识
如果说研究是教研工作的核心,教学指导是教研工作的重点,那么,服务则是教研工作的宗旨。体育教研工作要为我们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和成长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服务意识应深深扎根于教研员的心中,教研员要改变角色,深入教学一线,与广大体育教师交朋友,及时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与体育教师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共同切磋,共同成长,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研员的自身素质。
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切实转变基层体育教研员的工作职能,才能适应新一轮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才能重塑体育教研员的社会地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