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05-02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于我省调结构、扩内需、带就业、保增长,促进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近些年来,食品行业企业转移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等,通过对主要地区龙头企业的兼并、入股、合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加快了食品产业转移进程,世界食品产业龙头对食品产业的控制不断增强,强化了对食品产业的控制和垄断。目前,国际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链控制成为产业转移主要目标(二)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三)跨国公司成为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二、我国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承接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带动,东部产业化、高技术化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凭借其资源、人力、土地、政策等优势逐渐融入到产业链条之中,提升了中西部食品产业的层次,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目前,我国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食品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趋势加快(二)食品产业链、产业园集体迁移趋势苗头显现(三)食品龙头企业全国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四)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推动了产业转移
三、我省承接食品产业转移优势
我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省良好的市场、产业基础和设施配套建设、生产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我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国内外食品行业巨头纷纷在我省投资建厂,大力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
(一)市场优势
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4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分别是消费升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食品需求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据专家估计,2010年河南将迈过一亿人口大关,本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周边巨大的市场,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加快升级趋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
(二)生产要素优势
我省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大省,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历年来,粮食产量、小麦、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林果资源比较丰富,苹果、大枣、板栗、猕猴桃、西瓜等有较高声誉。畜牧业比较发达,大牲畜畜栏居全国首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
我省劳动力资源规模巨大,与东部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相比,成本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省劳动力人口达到7171万,占到全省人口的72.3%。河南拥有一批食品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较强,2008年我省本科学历毕业30.25万,职业中学毕业18万,同时拥有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
(三)区位优势
我省地处中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还是进入西北的必经之道。铁路网三横五纵式的在河南境内交汇,国家级的铁路有线京九、京广、陇海线等。郑州、洛阳、信阳和商丘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也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公路网主要包括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及9条国道。河南民航事业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这一切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回避多数食品量大、耐储性差、运输长等劣势。河南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中心,是农产品、食品贸易的集散地,具备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所有这些都为河南发展食品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将食品工业列入河南“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政府不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行业龙头进行减税,对品牌建设进行奖励,支持重点食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提高食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抵扣标准。不断整合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等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信贷支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大食品工业项目实行联审联批,简化办事手续。重点选择食品专业园区,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实行税收部分返还,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四、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发展现状
我省由于其产业、成本、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食品企业来我省投资,承接了外国和东部发达省份的食品产业转移,对于弥补我省食品产业缺失链条,提高我省食品产业层次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吸引食品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据省粮食局统计,2002-2006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共引进项目89个,引进资金91.6亿元,到2007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去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资金额45亿元,占到了之前五年引进投资额的一半。光明、汇源、伊利、金锣、雨润、皓月、高盛集团、日本火腿集团、徐福记、正林食品邓世平公司纷纷在河南建立生产线、合资建厂,国内著名的食品企业几乎都在河南省开设了生产基地。
(二)食品产业转移提高了我省食品产业技术水平
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到我省,从农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农作物的深加工、畜牧业屠宰,到食品安全检查、冷链保鲜等产业链方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国内外企业加快对我省休闲食品的投资,拓宽了我省食品工业的范围,提高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的层次,带动了我省食品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我省食品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双汇集团已通过合资、兼并等形式在四川、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建设了18个加工基地,天冠集团与老挝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在该国甘蒙省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莲花集团在尼日利亚独资建立分公司,众品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这种趋势不断加强了我省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在全国、世界范围内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提高自己的效益。
(四)我省食品产业园不断状大推动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引导和承接食品工业转移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产业发展软环境亟需优化,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存在;食品产业安全意识薄弱;同时面临着东部欠发达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的有力竞争和挑战。
五、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立足于我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即政府扶持、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基础、市场和区位优势,重点培养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承接转移产业的有利影响,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与转移方共同发展。充分整合我省资源、人才、成本、市场和区位优势,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实现整体作用的发挥,实现食品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的整体作用。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我省食品行业物流,加快大型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设食品物流基地,打造郑州成为覆盖中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食品物流中心,构建食品行业区位竞争新优势。引导我省比较优势升级,提升我省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逐渐向创新和技术变革方面转变。打造现代物流方面,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食品物流节点网络。
(二)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
支持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科学规划,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市5大产业密集区建设,促进新乡、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农业主产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此外,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以群体力量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行业龙头企业相互补充,并驾齐驱,共同抵御行业风险。
(三)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一是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注重直接利用外资。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通过入股、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到我省食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行业现代企业改造,改善食品行业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含量。二是在招商引资区域上,注重内联引资。按照我省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引资项目开发和发布工作力度,开辟招商引资新渠道,要把本地资源开发与产业引进结合起来,提高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植根性。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布项目,开辟新的招商渠道。加大签约项目追踪力度,提高项目到位成功率。三是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现实需要,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发行债券、贷款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四)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引导,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
认清楚当前产业转移的大形势,提高认识,建立省级的产业转移协调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和有关食品行业承接优惠措施的宣传和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改善我省承接产业转移软环境。一是继续健全完善我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降低食品行业企业建设、生产、营销、融资等成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要针对食品产业转移中产权纠纷、利益分配、金融信贷、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问题,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公平司法。三是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减少审批时间和环节,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四是加强人才教育和人才引进。利用河南农业大学等一批食品行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外出从事食品行业的人才回流,充分利用回流带来的资金、技术、项目,推动我省食品行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于我省调结构、扩内需、带就业、保增长,促进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近些年来,食品行业企业转移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等,通过对主要地区龙头企业的兼并、入股、合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加快了食品产业转移进程,世界食品产业龙头对食品产业的控制不断增强,强化了对食品产业的控制和垄断。目前,国际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链控制成为产业转移主要目标(二)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三)跨国公司成为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二、我国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承接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带动,东部产业化、高技术化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凭借其资源、人力、土地、政策等优势逐渐融入到产业链条之中,提升了中西部食品产业的层次,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目前,我国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食品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趋势加快(二)食品产业链、产业园集体迁移趋势苗头显现(三)食品龙头企业全国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四)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推动了产业转移
三、我省承接食品产业转移优势
我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省良好的市场、产业基础和设施配套建设、生产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我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国内外食品行业巨头纷纷在我省投资建厂,大力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
(一)市场优势
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4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分别是消费升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食品需求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据专家估计,2010年河南将迈过一亿人口大关,本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周边巨大的市场,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加快升级趋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
(二)生产要素优势
我省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大省,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历年来,粮食产量、小麦、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林果资源比较丰富,苹果、大枣、板栗、猕猴桃、西瓜等有较高声誉。畜牧业比较发达,大牲畜畜栏居全国首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
我省劳动力资源规模巨大,与东部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相比,成本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省劳动力人口达到7171万,占到全省人口的72.3%。河南拥有一批食品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较强,2008年我省本科学历毕业30.25万,职业中学毕业18万,同时拥有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
(三)区位优势
我省地处中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还是进入西北的必经之道。铁路网三横五纵式的在河南境内交汇,国家级的铁路有线京九、京广、陇海线等。郑州、洛阳、信阳和商丘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也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公路网主要包括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及9条国道。河南民航事业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这一切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回避多数食品量大、耐储性差、运输长等劣势。河南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中心,是农产品、食品贸易的集散地,具备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所有这些都为河南发展食品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将食品工业列入河南“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政府不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行业龙头进行减税,对品牌建设进行奖励,支持重点食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提高食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抵扣标准。不断整合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等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信贷支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大食品工业项目实行联审联批,简化办事手续。重点选择食品专业园区,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实行税收部分返还,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四、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发展现状
我省由于其产业、成本、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食品企业来我省投资,承接了外国和东部发达省份的食品产业转移,对于弥补我省食品产业缺失链条,提高我省食品产业层次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吸引食品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据省粮食局统计,2002-2006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共引进项目89个,引进资金91.6亿元,到2007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去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资金额45亿元,占到了之前五年引进投资额的一半。光明、汇源、伊利、金锣、雨润、皓月、高盛集团、日本火腿集团、徐福记、正林食品邓世平公司纷纷在河南建立生产线、合资建厂,国内著名的食品企业几乎都在河南省开设了生产基地。
(二)食品产业转移提高了我省食品产业技术水平
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到我省,从农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农作物的深加工、畜牧业屠宰,到食品安全检查、冷链保鲜等产业链方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国内外企业加快对我省休闲食品的投资,拓宽了我省食品工业的范围,提高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的层次,带动了我省食品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我省食品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双汇集团已通过合资、兼并等形式在四川、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建设了18个加工基地,天冠集团与老挝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在该国甘蒙省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莲花集团在尼日利亚独资建立分公司,众品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这种趋势不断加强了我省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在全国、世界范围内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提高自己的效益。
(四)我省食品产业园不断状大推动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引导和承接食品工业转移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产业发展软环境亟需优化,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存在;食品产业安全意识薄弱;同时面临着东部欠发达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的有力竞争和挑战。
五、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立足于我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即政府扶持、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基础、市场和区位优势,重点培养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承接转移产业的有利影响,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与转移方共同发展。充分整合我省资源、人才、成本、市场和区位优势,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实现整体作用的发挥,实现食品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的整体作用。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我省食品行业物流,加快大型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设食品物流基地,打造郑州成为覆盖中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食品物流中心,构建食品行业区位竞争新优势。引导我省比较优势升级,提升我省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逐渐向创新和技术变革方面转变。打造现代物流方面,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食品物流节点网络。
(二)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
支持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科学规划,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市5大产业密集区建设,促进新乡、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农业主产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此外,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以群体力量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行业龙头企业相互补充,并驾齐驱,共同抵御行业风险。
(三)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一是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注重直接利用外资。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通过入股、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到我省食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行业现代企业改造,改善食品行业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含量。二是在招商引资区域上,注重内联引资。按照我省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引资项目开发和发布工作力度,开辟招商引资新渠道,要把本地资源开发与产业引进结合起来,提高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植根性。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布项目,开辟新的招商渠道。加大签约项目追踪力度,提高项目到位成功率。三是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现实需要,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发行债券、贷款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四)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引导,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
认清楚当前产业转移的大形势,提高认识,建立省级的产业转移协调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和有关食品行业承接优惠措施的宣传和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改善我省承接产业转移软环境。一是继续健全完善我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降低食品行业企业建设、生产、营销、融资等成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要针对食品产业转移中产权纠纷、利益分配、金融信贷、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问题,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公平司法。三是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减少审批时间和环节,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四是加强人才教育和人才引进。利用河南农业大学等一批食品行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外出从事食品行业的人才回流,充分利用回流带来的资金、技术、项目,推动我省食品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