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yer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认知策略而成为“学困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借助于思维导图的训练,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困生走出了困境,获得了学业的进步和思维的突破。本文即呈现了这样一个成功案例。
  关键词:学困生;认知策略;思维导图;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67-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态度认真,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可是在确定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较差,往往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能有效地计划、监控解题步骤以达到目标,不能灵活地选择相应的策略,也很少有运用策略的意识,因为上述原因,他们成为“学困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就不能一味要求他们努力再努力,也不能简单归因为“笨”,而要努力帮助他改善思维中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生长点,促进他思维的拔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有效的认知策略是可以教授的。这就表明,只要我们准确判断、有效进行思维指导,这部分“学困生”的知识和思维将得到同步发展。而在下面的故事中,老师借助于思维导图的训练,帮助学困生小阳走出了思维困境。
  【案例与分析】
  一年级入学初,小阳这个小男生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不停地耸肩、眨眼、扭动脖子,在课堂上坐不住,在队伍里站不住,经家访了解,他已经确诊为抽动症。此后,他在学习上的表现更让老师惊讶:
  1.一年级时,问他一个星期有几天,他茫然地看着你。听家长说,幼儿园时,甚至不知道一辆小汽车有几个轮子,小阳家可是有两部私家车!
  2.在学习中,数学老师发现“找规律填数字”这一类型的题目,小阳彻底不会,语文练习中的“乱句成段”更是抓瞎。
  3.进入二年级,这样的情况更多,如一道语文练习题:这学期我们学过不少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请你默写出来。不会做,空白。
  就这样,小阳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在小学低年级,就经常出现不及格。是小阳的智力有问题吗?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小阳的语文生字词默写正确率比较高,数学的计算题也掌握得不错。你看,老师引导他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列举出来,再数一数,他恍然大悟:一个星期有七天!
  进入三年级,小阳学习上的问题愈发明显。以一节描写人物的作文指导课为例,老师引导同学学习例文,分析例文的结构,重点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老师引导同学们描述自己妈妈的外貌,从身材、皮肤、发型到五官,每一个部分,小阳都能积极举手表达,并且语句通顺。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逐渐掌握了些人物外貌的基本顺序,也积累了词汇和语句。有了之前的指导和铺垫,大多数同学们都奋笔疾书,二三百字的习作一气呵成。我走到小阳身边一看,才写了个标题。我很奇怪,问他:“怎么不写呢?”小阳紧张地扭动着脖子说:“我不知道怎么写,是不是写外貌?”“是啊,刚才你说得很棒的!”我鼓励他。“先写什么呢?是不是先写眼睛?”小阳还是无从下笔。我突然有点儿明白了,小阳擅长记忆和模仿,但他缺少相应的知识结构。
  在数学学习中,小阳能熟练地背诵、默写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面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正方形的小院子,篱笆长18米,这个正方形的小院子面积是多少?面对这道题,小阳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平时遇到稍复杂的应用题,小阳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两个数字或加或减或乘或除,可现在却只有一个数字,他彻底懵了!
  小阳对学科的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真正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一筹莫展。是的,一个人光有具体的学科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思考、定向组织有效知识和思维,是毫无效果的。
  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某种方法不成功时,能进一步探索问题空间,不断尝试找到从任务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算子,达到问题解决;而像小阳这一类的“学困生”很大程度上则是“照葫芦画瓢”,画不出来时则处于一种消极等待状态。总之,学困生认知结构中往往是陈述性知识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缺乏必要的策略性知识。小阳的学习困难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而造成的,看到问题以后不知道应该对自己所储备的知识进行搜索联想,没有定向组合、尝试、调整的思维意念,任思绪漫游。那么怎样帮助小阳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思维的拔节,进而提高学业成绩呢?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小阳知识与思维的协同生长。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思维工具。它使用线条、符号、颜色、词汇和图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把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它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兼顾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训练,最终实现学困生学力的真正提高。
  如在知道小阳写作时,我利用思维导图训练他先写“概要”,即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要写的东西描绘出来,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片或符号等手段,这就将作文的“构思过程”以一种外显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扩充了作文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省去很多时间。以“妈妈的外貌”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即“身材——皮肤——发型——五官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以“五官”为中心展开联想,即“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在掌握了基本梗概后,再指导他要从哪几个部分入手,如何对每一部分下手,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等技巧。
  再以上述数学题为例,我先引导小阳画出示意图,由此判断他对题意的理解状况,并让他意识到画图是帮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接着,我请他在图上标出篱笆的长度18米,引导他思考并画出思维导图:(18米是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从18米你能算出什么?括号中的备用,如小阳无法思考则补充括号中的铺垫问题。引导他通过联想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继续引导思考画图:知道了正方形的边长是6米,你能算出什么?进而引导他算出正方形的面积。这是从条件出发展开联想的一条思维路径,在解决这道题后,我请小阳再次复述思维过程。   思维的训练并不能就此为止,我还引导小阳从问题出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正方形院子的面积)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引导小阳联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得知必须知道边长)怎样计算边长呢?
  临近期末,我指导小阳把每学科各部分的思维导图作一小结,并制作成一张大的、总体的思维导图,并给思维导图上色,以便突出重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整个课程有更好的整体认识,还能弄清楚一些更为详细内容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连接起来的。他在复习时,不再靠死记硬背,更多的是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知识和灵活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让复习变得简单而有趣,通过对同一主题思维导图的多次绘制,不仅可以加强记忆,更能激发创造思维。
  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思维导图的训练,小阳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悄然发生了变化,我觉得主要是他体会到了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思维导图帮助小阳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策略或者说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小阳通过思维导图把握和运用知识,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加强了。这种借助于图形进行思维的策略变成了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变成了习惯。
  【反思与策略】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关注学困生的情怀,更要有提高其学习能力的妙法;不仅要有课后的辅导,更重要的是运用恰当的方式,使学困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思维得到提升。
  1.反思教师的教学
  这部分学困生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与思维的“剥离”,如死记硬背知识点、不能灵活调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学困生的这些问题与老师的教学方式相关:如追求单个知识点的讲解,忽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教材中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东西,忽视文字后面的思维方法;只讲知识、放课件,很少板书等,学生看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轨迹。因此,教师首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困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上面,而万万不能把教师所掌握的点滴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那样做对“学困生”来说,不仅没有丝毫的作用,反而会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糟糕,变得更加迟钝。
  2.反思教师的辅导
  对这部分学困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智力训练,要特别有耐心。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因为没有探究和思考的死记硬背会有“漏洞”,最终什么也记不住。应当尽量地引导他们去多独立思考,发现答案。在经过自己努力而找到答案的那种喜悦感、惊异感往往能成为智力发展的动力。
  3.思维导图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思维导图工具是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导图训练短期效果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是有效的,且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
其他文献
8月1日 晴  长长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宅在家里,听见幸福的泡泡四处飘散……  早晨被阳光叫醒是幸福。入了伏的阳光热辣奔放,却仍对这玻璃与窗帘有所畏惧,穿不透这两层屏障,那种富有生命力的既不过于苍白,又不太多橙黄的颜色,明晃晃地照耀,尺度拿捏地正好,我们在舒适的亮度中悠然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满满幸福的光亮。  轻摇着扇子读书是幸福。窗外的蝉鸣持久不断,竟莫名使人生出一种安然的心境,拿过一本书,不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