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碗琥珀 奢侈茅台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c_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茂中专栏
  品牌的价值,正是名正言顺地带来溢价,去制造“暴利”。其实,品牌成长的路径有很多种,而这些路径本身并无对错之分。
  
  虽然全球的经济态势越来越不明朗,全球的消费都趋于疲软,但食品行业依然保持近三成的增长,达到了超过8万亿的总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这8万亿中,最引人瞩目的行业——白酒,怎么也少不了。
  白酒成为食品业内的“眼球指数”老大,我相信没人会有意见。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白酒业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五粮液一路看好,年底白酒巨头们继续上演着央视标王的主旋律,甚至看似不相干的业外资本也积极涌入,联想集团在2011年买下了湖南武陵酒和河北乾隆醉酒业,2012年把并购目标瞄准了孔府家,一向以严谨精确为第一印象的IT行业巨头,也开始难以抵挡美酒的诱惑。
  在这匹飞速狂奔的烧刀子战车上,手持宝剑威风凛凛挥斥方遒的,自然是贵州的茅台大将军。2012年1月15日傍晚,江西省第二届陈年茅台酒暨中国名酒拍卖会在南昌落槌,一瓶1966年产的贵州茅台酒被拍出26万元人民币,成为该场拍卖会的“标王”。这还不算贵的,之前在第二届贵州省大型陈年茅台拍卖会上,76号标的“草头苔”茅台以150万元成交价成为标王。而在去年4月的拍卖会上,一瓶“精装汉帝茅台酒”曾以890万元成交……
  围绕茅台的相关舆论也从来没断过:先是茅台高调入选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仅次于LV、爱马仕和宝马,超过了苹果、奔驰、香奈儿、人头马等。随即上海多位人大代表就建议“在公款消费中明确禁止喝茅台”,贵州茅台的股价应声下跌5.98%。社会上一片群情激昂,“谁还喝得起2000的茅台?”“以后要买茅台都只能上拍场了吗?”茅台瞬间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对此,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也许是茅台品牌二次冲刺的一个绝好机会。夸张点说,不仅对于酒类品牌,甚至是食品品牌乃至中国的所有品牌,都是一次大事件。
  中国没有奢侈品品牌。我们知道,这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综合造成的,当然,中国一定会诞生真正的奢侈品品牌,问题是,是现在还是5年后?10年后?30年后?而目前至少就品牌态势来看,茅台已经有了一些隐约的迹象。无论是价格和文化底蕴,还是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茅台都具备了一些奢侈品的属性。更主要的是,奢侈品的最大品牌特征是什么?稀缺性!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稀缺性已慢慢浮现。不说别的,光看制作工艺:两次加沙、八次发酵、九次蒸馏,陈贮3年,勾兑调配,再存一年,一瓶酒没5年下不来,这一点已在消费者认知中大占便宜,再加上有目的性的限量政策,价格上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另外,一些对茅台“奢侈品”的批评也显得多少有些苍白。比如,茅台一直宣传自己是国酒,国酒就必然要符合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如果穿上“奢侈品”的外衣,就意味着要放弃“国酒”的身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酒”不更应该是有高价值的高端产品吗?不应该就是奢侈品吗?有网友根据茅台的年报计算出了茅台每瓶的成本仅为40~50元,卖这么高不就是暴利吗?我想品牌的价值,正是名正言顺地带来溢价,去制造“暴利”,能卖得贵只能说明老板有本事。拉菲酒算不算暴利?中华烟算不算暴利?法拉利是不是暴利?
  最后必须要说明一下,本文并无鼓吹茅台一定要打造成一个奢侈品品牌的意思。只想说明,品牌成长的路径有很多种,而这些路径本身并无对错之分。种种迹象来看,茅台酒的涨价并没有走向终点。
  (叶茂中: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
  (编辑:王 放 fangwen118@126.com)
其他文献
在信息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时代,服装企业依靠过去“开店+广告轰炸”的传播方式已不再灵验。如今,给消费者带去震撼心灵的深刻体验,才是传播的王道。  设计相互抄袭、渠道布局日渐趋同、管理能力彼此逐渐靠、品牌定位不断同质化,很多服装品牌为此而窒息。上述企业发展中的“长期变量”,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有质的提升。当企业发展中的“长期变量”不可逆转时,企业的“短期变量”则可能牵引服装企业的发展,并且在过
期刊
在规范和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题词、在企业家愈加需要心灵觉醒之际,应对“夏季之痛”的企业更应该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进入夏季以来,很多营销人已经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难以琢磨,成单效率也在直线下滑。经济放缓导致消费疲软的不利因素加上销售淡季的到来,让多数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夏季之痛”,大家谈论的普遍话题是市场难做。  多年以来,中国企业过惯的好日子靠的是企业家的胆魄和抓住了改革开放上升
期刊
回顾历史,中国是诸多重要发明的发源地,如今它又将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枢纽。和在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有了怎样的改变?它们看重的关键创新能力又是什么?  调研背景  此份中国本土企业创新调查报告,节选自博斯公司联合《21世纪商业评论》、比荷卢商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开展的《2013年中国创新调查》。共有264名受访者参与调查,其中,61%为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36%为
期刊
编者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然而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进入夏季就等于进入了蛰伏期,酷暑难当的天气稀释了高涨的消费热情,也让节假日消费尽显疲态。据统计,2012年4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仅为1.13%;一季度,国内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减少了1016亿元;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增速持续放缓。  面临经济减速导致的消费疲软和传统销售淡季的双重压力,中国企业开始走入阵痛期:营销目标缺失、
期刊
史贤龙专栏  相比明枪暗箭的竞争,在“冷箭”中倒下的中小企业远远要多得多,而回归利基化战略原点,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躲开“冷箭”,重新树立新的经营意志,成为长寿企业。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更可怕的是冷箭。明枪者,模仿产品、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等;暗箭者,水军造谣、飞毛腿举报、行业门槛、标准战等。明枪与暗箭,显然都会让企业陷入竞争旋涡,但好在企业多少还能预见与控制。冷箭则不同,冷箭几乎没有征兆,
期刊
尽管中国企业几乎是世界上对顾客最慷慨的企业,但在精准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中国企业既没有强烈的意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  从1984年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市场和营销的主要矛盾,就是供给问题:整体供给不足加结构性供给不足。在此背景下,对于中国营销的发展方向,在关键时刻,中央抓住主要矛盾做出的两次战略性引领,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第一次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决定,1991年重点在“质量、品种、效益
期刊
在发动对华贸易战之后,曾经叱咤国际市场的美国营销正在陷入困局,无论是美国国家营销,还是美国企业营销。  其中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火箭队和NBA的行为。对于近期NBA的表现,中国媒体说得最多的是“你不能吃中国还骂中国”;火箭名宿莫布里在节目中评论“莫雷事件”时说:“在中国,有5亿多人看NBA,比美国人口还多2亿,人家伸手喂你,你却咬他们的手。”  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做不到;全面对抗,放弃中国市场,不
期刊
赵强专栏   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竞争力,就要把握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提出能够满足新需求的产品概念,从而占领新的需求市场。    很多企业,包括咨询策划业的同行,苦于“制造”产品的概念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实,产品的概念无须刻意制造,它只是来源于各种问题。  消费者每天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有了问题的困扰,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需求;有了需求,也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人出来发明和制造产品。这种产
期刊
巨头企业的加入,让平静多年的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热闹起来。红牛怎样继续“红”下去,启力如何“起立”,乐虎能否“乐”起来?这需要市场和时间来验证它们的定位和市场策略是否“适销对路”。  在功能性保健饮料中,能与加多宝凉茶近200亿元年销售额相抗衡的,恐怕就是年销售额达120亿元的红牛(RedBull)了。而从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娃哈哈的启力和达利集团的乐虎相继入市,试图向红牛的霸主地位发起挑
期刊
经销商“老板怕员工”,普遍存在  我2018年开了线上视频课,原以为会是很多厂家人员买单听课,没想到,我的一半视频课会员是经销商。  经销商群体,现在遇到好多困难,负重前行。求知欲很强,甚至可以说是求生欲很强。  经常有经销商在群里或者私信,问我问题,很多问题,听起来,有点心酸,比如:  案例一:  魏老师,我有个员工,我跟他协同跑线路,就卖得很多。但是他自己出去跑,就卖得很少。我让他换岗当司机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