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意义,通过对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发现试验区在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2005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国家唯一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公里。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随着试验区土地利用进入一个新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之一是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土地资源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任何产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如何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实现土地资源更加高效、更加节约集约利用至关重要。同时提高试验区生态环境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推动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意义
青海省是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省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一方面要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实现两者双赢的结合点,就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在减少物质消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在减轻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必然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其中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对试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试验区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程度进行优化,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在土地管理中融合土地生态化概念,为试验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也促进试验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2、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现状分析
从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分析,试验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在稳步上升,依据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从而使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全州耕地总面积为4.1万公顷,比《2014年青海省耕地保护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增加了0.61万公顷,并且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2.89万公顷,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不仅实现了占补平衡,而且单位耕地农产值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位居全省第三位。
从试验区生态化建设情况分析,通过对荒漠植被保护、草地保护与治理、封山育林与林地保护、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沙化土地治理、实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人为污染以及生态保护支撐体系建设九个方面生态治理,使得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等生态环境质量均由“较差”提升到“一般”;冷湖与大柴旦的生态环境质量由“差”提升到“较差”,整个柴达木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并持续加快向好的方向发展。已建立格尔木胡杨林、柴达木棱棱林、可鲁克湖—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格尔木昆侖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试验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3、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试验区土地供应紧张,亟需依靠内部挖掘
随着试验区所在地海西州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这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巨大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的同时,部分县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用地现象还存在,加强这部分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挖掘,提高其利用效率,将大大缓解城镇化进程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此外促进中小企业集中工业园区发展,通过提高企业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挖掘内部潜力,以满足试验区后续各类产业的发展要求。编制绿洲现代生态农业土地开发整治规划,重点推进绿洲生态基地和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构建特色农业生产带;按照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不同层面配置研发、种养植、加工、营销的产业链用地规划,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综合整理,推进养殖小区集中。
3.2试验区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试验区农业中仅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通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利用便利的农业资源,试验区在农业区尤其是都兰县一带大力推广种植枸杞,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枸杞产业已逐渐成为发展壮大都兰县经济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有效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在打造枸杞的道路上逐渐浮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农民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只是单纯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私自开荒种植枸杞,占用公共草场,这些行为不仅造成大量枸杞滞销,价格大幅度下降,也破坏大量草场,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试验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水平较低,林业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农产品后续的深加工能力有限,由此限制了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试验区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加大试验区的荒漠化治理力度,完善绿洲生态体系。积极实施沙漠化防治工程,以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强沙漠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河流与湿地的保护,严禁乱挖滥垦,提高植被覆盖度。重点加大铁路、国省道公路沿线和重点城镇的风沙源治理和防护林建设力度。在对现有天然林地、防风林带、农田林网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大力营造城市景观林、高原生态林、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不断扩大林业覆盖面。加强试验区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防沙绿化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建设,构建以绿洲防护林和草原、湖泊、湿地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建设绿洲防护林体系,改善绿洲水土生态环境。
4.2制定合理土地供应计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城融合,加快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使试验区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形成聚集规模效应,使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互为依托、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优化产业布局。
利用供应政策对土地利用土地价格的影响,调控土地供应的数量和用地类型,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增加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促使各行各业在各自的优化地段集中靠拢,形成区域集约优势;促使企业建立多层次综合工业楼,使工业厂房向高层叠加发展等,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4.3编制试验区生态规划,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
科学编制试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试验区土地管理工作的导航,它对土地利用具有宏观控制和指导作用,有了科学的规划,也就有了土地利用的总战略、总布局,土地管理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试验区相关生态规划,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试验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各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條件,实现试验区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西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办公室.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青海省海西州發展委革委员会.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R].2006.
[3]贾志伟,张君.循环经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7):8.
[4]肖忠海.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06.
[5]高洪深,常泽鲲.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41-46.
[6]秦书生.循环经济的生态系统观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6):48-50,76.
[7]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3-25.
[8]刘薇.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5):24.
[9]张海峰,刘峰贵,王小梅.柴达木盆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9):15-18.
[10]李勇.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思考[J].青海金融.2008,(9):18-21.
[11]王生宝.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5,(6):63-64.
[12]张兴平.关于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的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5(2):32-35.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2005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国家唯一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公里。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随着试验区土地利用进入一个新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之一是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土地资源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任何产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如何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实现土地资源更加高效、更加节约集约利用至关重要。同时提高试验区生态环境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推动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意义
青海省是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省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一方面要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实现两者双赢的结合点,就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在减少物质消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在减轻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必然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其中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对试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试验区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程度进行优化,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在土地管理中融合土地生态化概念,为试验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也促进试验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2、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现状分析
从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分析,试验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在稳步上升,依据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从而使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全州耕地总面积为4.1万公顷,比《2014年青海省耕地保护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增加了0.61万公顷,并且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2.89万公顷,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不仅实现了占补平衡,而且单位耕地农产值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位居全省第三位。
从试验区生态化建设情况分析,通过对荒漠植被保护、草地保护与治理、封山育林与林地保护、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沙化土地治理、实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人为污染以及生态保护支撐体系建设九个方面生态治理,使得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等生态环境质量均由“较差”提升到“一般”;冷湖与大柴旦的生态环境质量由“差”提升到“较差”,整个柴达木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并持续加快向好的方向发展。已建立格尔木胡杨林、柴达木棱棱林、可鲁克湖—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格尔木昆侖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试验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3、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试验区土地供应紧张,亟需依靠内部挖掘
随着试验区所在地海西州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这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巨大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的同时,部分县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用地现象还存在,加强这部分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挖掘,提高其利用效率,将大大缓解城镇化进程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此外促进中小企业集中工业园区发展,通过提高企业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挖掘内部潜力,以满足试验区后续各类产业的发展要求。编制绿洲现代生态农业土地开发整治规划,重点推进绿洲生态基地和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构建特色农业生产带;按照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不同层面配置研发、种养植、加工、营销的产业链用地规划,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综合整理,推进养殖小区集中。
3.2试验区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试验区农业中仅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通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利用便利的农业资源,试验区在农业区尤其是都兰县一带大力推广种植枸杞,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枸杞产业已逐渐成为发展壮大都兰县经济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有效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在打造枸杞的道路上逐渐浮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农民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只是单纯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私自开荒种植枸杞,占用公共草场,这些行为不仅造成大量枸杞滞销,价格大幅度下降,也破坏大量草场,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试验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水平较低,林业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农产品后续的深加工能力有限,由此限制了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试验区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加大试验区的荒漠化治理力度,完善绿洲生态体系。积极实施沙漠化防治工程,以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强沙漠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河流与湿地的保护,严禁乱挖滥垦,提高植被覆盖度。重点加大铁路、国省道公路沿线和重点城镇的风沙源治理和防护林建设力度。在对现有天然林地、防风林带、农田林网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大力营造城市景观林、高原生态林、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不断扩大林业覆盖面。加强试验区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防沙绿化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建设,构建以绿洲防护林和草原、湖泊、湿地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建设绿洲防护林体系,改善绿洲水土生态环境。
4.2制定合理土地供应计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城融合,加快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使试验区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形成聚集规模效应,使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互为依托、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优化产业布局。
利用供应政策对土地利用土地价格的影响,调控土地供应的数量和用地类型,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增加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促使各行各业在各自的优化地段集中靠拢,形成区域集约优势;促使企业建立多层次综合工业楼,使工业厂房向高层叠加发展等,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4.3编制试验区生态规划,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
科学编制试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试验区土地管理工作的导航,它对土地利用具有宏观控制和指导作用,有了科学的规划,也就有了土地利用的总战略、总布局,土地管理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试验区相关生态规划,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试验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各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條件,实现试验区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西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办公室.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青海省海西州發展委革委员会.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R].2006.
[3]贾志伟,张君.循环经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7):8.
[4]肖忠海.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06.
[5]高洪深,常泽鲲.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41-46.
[6]秦书生.循环经济的生态系统观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6):48-50,76.
[7]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3-25.
[8]刘薇.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5):24.
[9]张海峰,刘峰贵,王小梅.柴达木盆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9):15-18.
[10]李勇.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思考[J].青海金融.2008,(9):18-21.
[11]王生宝.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5,(6):63-64.
[12]张兴平.关于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的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5(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