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10月25日,是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纪念日。
江苏省泰州市新市镇西郊的一幢房子里,78岁的老人刘绍安携老伴张桂芳带领膝下儿孙们站在张志久烈士的遗像前点燃一炷香,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白发苍苍的刘绍安满眼闪着泪花:“志久老弟,你离开我们快50年了,50年来,我一直用一腔真诚兑现当年和你订下的生死约定,你在九泉之下请长眠吧!”张桂芳老人也止不住老泪纵横:“志久哥,这么多年多亏了绍安的悉心照顾……最近我俩被市政府评为模范金婚,去年我俩还被评为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
思念,把人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一
1951年5月,朝鲜上甘岭。
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长刘绍安奉命率队在天亮前攻下上甘岭西侧的丁子山红安里,为大部队总攻扫清障碍。临出发前,刘绍安发现来自江苏泰兴的一班班长张志久面对着惨淡的月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志久,又想家了!”刘绍安拍着张志久的肩膀打破了战场上难得的片刻宁静,自担任排长起,他就喜欢上了这位来自江苏泰兴的小他几岁的聪明英俊的小战士。多次接触后,刘绍安得知张志久家境贫寒,父亲自他记事起就离家赴上海滩打工,母亲省吃俭用把他们兄妹5人拉扯大。每当回忆起大军南下,他积极报名从戎,母亲抱着弟弟、搀着妹妹赶到黄桥镇送他参军、期盼他凯旋归来的情景,他就有一股说不出的无限思乡之情。
见排长问话,张志久毫不掩饰自己对羸弱多病的母亲的牵挂,对年幼弟妹的关爱。刘绍安这位来自山东新泰市的“山东大汉”思念翅膀也禁不住飞到家乡的亲人旁。1940年,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他就报名参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渡江战役到抗美援朝,身经数百次战役,由于他报名参军,父亲、哥哥、嫂嫂作为军属被国民党还乡团残酷杀害,母亲与姐姐相依为命。不知不觉10多年了,刘绍安怎不思念远方的亲人呢?母亲多么希望惟一幸存的儿子能从战场平安回来,享受天伦之乐。
这次攻打,路途艰险,形势险恶,生死难料,这一对汉子经过短暂的沉默后,不约而同地订下生死约定:“如果一方在战斗中牺牲了,另一方就做这一方父母的儿子,承担起赡养对方父母的义务。”两人各自写下地址,交换以后,装在弹壳里,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按照预定计划,刘绍安带领侦察排的壮士向敌人发起了强烈的攻击,但到了半山腰遭到敌人暗堡疯狂火力的狙击,两个爆破小组都被敌人压下阵来。这时,全排40多人死伤只剩下10多人,“时间就是胜利”,再拖下去就会影响总攻进程,影响到整个战役,心急如焚的刘绍安拿起爆破筒就向敌人暗堡冲去。“排长,让我上!”在这生死关头,只见张志久抢过排长的爆破筒带领三名战士匍匐着向敌人冲去,在接近敌人暗堡几十米远的时候,敌人火力压得他抬不起头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只见张志久操起爆破筒飞身一跃向敌堡冲去,刹时,暗堡飞上了天,敌人机枪“哑了”,而张志久前胸连中七弹,再也未能站起来。战友们在清理遗物时,从张志久的身上找到了鲜血尽染的弹壳,发现藏在弹壳中的纸条。手捧弹壳、纸条,刘绍安郑重地向烈士行了一个军礼:“志久,请你放心,我一定忠实履行我们之间的生死约定!”
二
为了不让志久的母亲过早地承受丧子之痛,刘绍安决定模仿张志久的笔迹向他远在泰兴的母亲写信“报平安”,并从每月23元津贴中拿出10元钱寄给志久的家人。
1953年8月的一天,当地政府的两名工作人员来到张志久家里,他们带来一张烈士证书和300元抚恤金向张志久母亲描述了张志久牺牲时的威武壮烈情景,并盛赞她为党为祖国培养了一个英雄的儿子。刹时,空气凝固了,张志久的母亲和弟妹们拿出2年来志久写给家中的信,“是不是你们弄错了!”看到这些信,政府两名工作人员也感到莫名其妙。后来,经过部队调查了解方才揭开了刘绍安冒充张志久的真相。张志久的母亲获悉后,满怀感激地给朝鲜战场的刘绍安寄去一封信:“绍安,我们的好儿子!你的赤诚,使我们从丧子之痛中得到了莫大的慰藉!”
张志久的妹妹张桂芳在哥哥志久当兵时还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几年后已出落成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由于长得如花似玉,十里八乡提亲的人很多。她知道详情后,被刘绍安无私宽广的胸怀深深打动,她很想见见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大哥”。当听说由于转战南北,战争使她的这位“大哥”虽达而立之年仍是单身时,姑娘的芳心摇动了,从敬慕发展到爱慕,她托母亲在信中表达了对刘大哥的一片爱慕之心。
收到志久母亲的来信,刘绍安被张志久母亲承认他这个“儿子”而激动得热泪盈眶。然而张桂芳的爱慕之心却让这个山东大汉犯了难。自己离家当兵时,母亲为了“拴”住他的心,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按照农村风俗,定了婚就是男家的人了。他已离家十多年,他的“未婚妻”一直守在他母亲身旁,悉心照料他的母亲。
为了生死之约,为了能一辈子照顾好志久的母亲和弟弟妹妹,刘绍安提笔给家乡的“未婚妻”写了一封长信,诉说自己的“生死约定”,希望不结夫妻成兄妹。未婚妻捧读来信,禁不住泪如雨下,她读懂了刘绍安的心,含泪点头允许。后来她果真像刘绍安的妹妹一样将刘绍安的母亲照顾好,一直到1960年刘母去逝。
1955年3月的一天,经过组织批准,刘绍安从朝鲜战场千里迢迢南下泰兴,看望从未谋过面的“父母亲”和“未婚妻”。
一听说刘大哥要来,张桂芳的心像头小鹿跳个不停。当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刘绍安出现在刘家两间破草房前、操着一口地道的山东话叫一声“妈”时,满头银发的张母与刘绍安四目相对泪雨滂沱。当身着半新衣服、满面羞涩的张桂芳站在刘绍安面前时,刘绍安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张桂芳的端庄、清秀超出了他的想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了实践生死之约,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和弟妹,这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三
短暂的假期结束了,刘绍安带着张桂芳返回朝鲜战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他俩来到张志久的墓前恭恭敬敬地献上了一束金达莱,刘绍安庄严肃穆地行了一个军礼:“志久,我们是一家人了,我永远不会离开桂芳,永远不会离开你的父母!”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呱呱落地了,为了铭记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儿子取名为“思朝”,永远思念朝鲜战场上的“生死约定”,永远思念长眠于朝鲜青山绿水间的英烈。
结婚四五十年来,这段旷世奇缘经历了一场场风风雨雨,但由于彼此忠贞不渝,他俩的爱情经历了一次次严峻考验。
1959年春天,刘绍安从驻扎在东北齐齐哈尔的部队专程赶到泰兴接身患癌症的岳母到部队医院治疗。在泰兴,他发现所谓的亩产粮食千斤、万斤根本不是那回事,其实亩产不过百斤,老百姓一日三餐吃不饱,有的地方甚至饿死了人。这位“山东大汉”呼吁不能再说假空话了,再不面对现实就要饿死更多的人。谁知,他说的几句实话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行,不久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就扣到了他的头上,一副冰凉的手铐将他押进了监狱,他被开除公职、开除党籍。获此消息,张桂芳惊呆了。一些人劝她赶快带孩子回江苏老家躲难,与刘绍安彻底“划清界限”。“不!不!!绝不!!!”张桂芳强忍着泪水谢绝了“好心人”的提醒。她绝不相信从枪林弹雨中考验过来的丈夫是反革命,要替身陷囹圄的丈夫讨个公道。她背着孩子跑到军区首长的办公室,长跪在首长面前,诉说丈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首长听了她的诉说后,也觉得这个枪林弹雨压不垮、打不烂的“小侉子”是反革命不合情理,于是亲自到连队调查,当他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亲自为刘绍安平了反,官复原职。
走出监狱的刘绍安见妻子为“营救”他而累得眼窝深陷,神形疲惫,这位坚强的汉子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见此,张桂芳风趣地说:“你和我哥有约要照顾好我爹我妈的,如果你关在牢中,我不救你出来,谁来照顾他老俩!”一席话说得刘绍安紧抱爱妻不放。
1963年,刘绍安所在部队的军官陆续转业,组织上原准备安排刘绍安赴西北建设兵团任职,“官职”由副营升为副团。刘绍安想到张志久家中的老父老母和一群弟妹需要照顾,决定转业到江苏泰兴。他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当时的师政委傅奎清将军,将军被他忠诚履行生死之约的行为深深感动,在当年4000多名转业干部中惟一破例批准了他的要求。
刘绍安带着妻儿回到泰兴,被组织上安排在县物价局当了一名中层干部。为了方便料理身患重病的岳母,他主动要求离开县城到离家很近的一家镇供销社工作,干起了镇供销社主任一职。文革期间,刘绍安被造反派革了职,下放到柜台卖布鞋、做清洁工,对此,这位“山东大汉”默默忍受了,然而当造反派对他的“生死约定”提出疑问时,这位坚强的汉子忍不住了,他发疯地与造反派拼命,吓得造反派飞也似地逃跑了。“哈!哈!哈!”,刘绍安苦涩地大笑。张桂芳心疼地抚慰着丈夫说:“绍安,你当干部也好,当清洁工、售货员也好、‘反革命’也好,我都理解你,我爱你一辈子!”
四
为了实践“生死约定”,刘绍安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积蓄甚至自己的生命都交付给了张家。刚从部队一转业,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变卖了自己的手表、皮鞋,还有珍藏多年的20块大洋,为岳父母盖了3间瓦房。从此,他不但要负担自己一家的生活,还要照顾岳父母和3个年龄很小的妻弟妹。
贫困的生活,使岳母1959年就患上了癌症,刘绍安将岳母带到部队医院动了手术,像亲儿子一样悉心照料。转业到地方后,刘绍安每月花32元专门为岳母请了一个医生定期检查,这位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老人又生活了11年。弥留之际,老人想尝口西瓜,尽管早过了下西瓜季节,但刘绍安仍奔波几十里买到。老人捧着西瓜,感慨万分地拉着刘绍安的手:“绍安啊,你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志久在天之灵也会感激你的!”
送走了老人,刘绍安将妻弟妹一一抚养大,帮他们成家。当刘绍安为最小的妻妹操办婚事的时候,自己已年近半百了。那一天,平常滴酒不沾的刘绍安喝了很多,仿佛几十年的辛酸甘苦都化作了一杯杯美酒。
如今刘绍安已儿孙满堂,每逢中秋、春节,老人照例要为身葬异国的战友点燃一炷香。“承人之诺,虽死不辞”,想到为实践生死约定而付出了大半生的光阴,他无怨无悔。
编辑/杨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