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驶文字。”著名语言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一、充分诵读,触发语感
诵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反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和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如教学《荷花》一课时,要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1.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让学生从整体去体会感受作者对荷花有什么样的感情,如喜欢、讨厌等。2.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对荷花有什么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看出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3.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4.诵读。让学生背诵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句段,达到熟读成诵。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或者根据自己的领悟去诵读等。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精读入境,揣摩语感
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深入作者的情感领域,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整体感受课文或理解重点句段,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契合。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激昂、豪壮的基调,以兴奋、激动的语气将学生带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读虎门硝烟的场面时,要提示学生读好“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壮观、隆重;而朗读描写下令硝烟情景的语句时,要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在指导朗读销烟方法的语句时,可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硝烟的顺序: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课文;朗读描写老百姓反应的语句时,可抓住“成千上万”、“跳哇”、“叫哇”以及“欢呼声”等词句,将学生带入欢天喜地的情景,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朗读时应注意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揣摩语言中去发现妙处,再细细欣赏和体会,从而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他们深思熟读的习惯和揣摩语感的能力。
三、挖掘课文,体会语感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应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去体验,把概括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从而达到启真悟理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重点表现课文中心、含义深刻的句子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花草树木,但是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去体会春天到来,去体会到处是绿油油的景象,感受“绿”的韵味。又如吴伯箫《早》一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在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在句中所蕴含的意思。(梅花总是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故誉为“东风第一枝”。)随机揭示课文以“早”为题目,表面上是说梅花开得早,但实际却蕴含着激发我们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这样的体会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四、开拓视野,激发语感
小学生知识面窄,单凭现有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来扩展学生的见闻面,增长知识,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观看有关京张铁路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分小组画一画“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把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迁移到阅读课文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詹天佑极高的智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此外,组织看电影、电视,阅读课外书籍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长征》、《虎门销烟》、《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课文,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描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片和电视剧。教学《燕子》、《灰椋鸟》等课文,可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教学《石榴》、《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课文,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学生感知多了,感受深了,知识丰富了,语感也就增强了,阅读和写作也就容易多了。所以,经常读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轶闻趣事、名人名言,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大有益处。
五、注重标点,增强语感
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标点引导学生剖析、挖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语言魅力。如《在大海中永生》的课文中用了两个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所表示的意义又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这两个省略号的不同作用来感受课文中人们对伟人的悲痛、赞颂及怀念之情,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又如《黄山奇松》一文中描写黄山奇松那各种不同姿态时是这样写的:“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里的省略号说明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松树。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奇松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充分地感受省略号的作用,感受语言的丰富底蕴,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六、多向思维,培养语感
语感产生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就要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为了深化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结课时巧设疑问: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惠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她见到聂将军时会说些什么?聂将军又会怎么说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说:“聂将军,多谢您的救命之恩,要是没有你就没有我惠美子的今天。”有的说:“聂将军,您是我的大救星”。有的说:“您的宽仁大义令人佩服,我们日军侵占中国领土,让中国人民吃了多少苦,多少人流血牺牲,您不记前非,您真是活菩萨呀。”……这样的启发引导,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内心视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既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多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责任编辑:王天杰◇
一、充分诵读,触发语感
诵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反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和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如教学《荷花》一课时,要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1.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让学生从整体去体会感受作者对荷花有什么样的感情,如喜欢、讨厌等。2.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对荷花有什么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看出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3.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4.诵读。让学生背诵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句段,达到熟读成诵。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或者根据自己的领悟去诵读等。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精读入境,揣摩语感
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深入作者的情感领域,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整体感受课文或理解重点句段,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契合。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激昂、豪壮的基调,以兴奋、激动的语气将学生带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读虎门硝烟的场面时,要提示学生读好“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壮观、隆重;而朗读描写下令硝烟情景的语句时,要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在指导朗读销烟方法的语句时,可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硝烟的顺序: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课文;朗读描写老百姓反应的语句时,可抓住“成千上万”、“跳哇”、“叫哇”以及“欢呼声”等词句,将学生带入欢天喜地的情景,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朗读时应注意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揣摩语言中去发现妙处,再细细欣赏和体会,从而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他们深思熟读的习惯和揣摩语感的能力。
三、挖掘课文,体会语感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应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去体验,把概括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从而达到启真悟理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重点表现课文中心、含义深刻的句子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花草树木,但是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去体会春天到来,去体会到处是绿油油的景象,感受“绿”的韵味。又如吴伯箫《早》一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在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在句中所蕴含的意思。(梅花总是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故誉为“东风第一枝”。)随机揭示课文以“早”为题目,表面上是说梅花开得早,但实际却蕴含着激发我们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这样的体会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四、开拓视野,激发语感
小学生知识面窄,单凭现有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来扩展学生的见闻面,增长知识,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观看有关京张铁路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分小组画一画“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把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迁移到阅读课文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詹天佑极高的智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此外,组织看电影、电视,阅读课外书籍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长征》、《虎门销烟》、《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课文,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描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片和电视剧。教学《燕子》、《灰椋鸟》等课文,可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教学《石榴》、《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课文,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学生感知多了,感受深了,知识丰富了,语感也就增强了,阅读和写作也就容易多了。所以,经常读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轶闻趣事、名人名言,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大有益处。
五、注重标点,增强语感
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标点引导学生剖析、挖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语言魅力。如《在大海中永生》的课文中用了两个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所表示的意义又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这两个省略号的不同作用来感受课文中人们对伟人的悲痛、赞颂及怀念之情,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又如《黄山奇松》一文中描写黄山奇松那各种不同姿态时是这样写的:“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里的省略号说明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松树。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奇松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充分地感受省略号的作用,感受语言的丰富底蕴,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六、多向思维,培养语感
语感产生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就要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为了深化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结课时巧设疑问: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惠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她见到聂将军时会说些什么?聂将军又会怎么说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说:“聂将军,多谢您的救命之恩,要是没有你就没有我惠美子的今天。”有的说:“聂将军,您是我的大救星”。有的说:“您的宽仁大义令人佩服,我们日军侵占中国领土,让中国人民吃了多少苦,多少人流血牺牲,您不记前非,您真是活菩萨呀。”……这样的启发引导,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内心视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既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多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