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此,就以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秋天的雨》为例,谈一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个方面。
一、以读助写,借写促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若能抓住新课程教材中文本的空白点,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阅读教学与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就能一举两得,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1.文本中的省略号。
抓住文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来填补空白。课文中的省略号多数是对课文内容相似部分的省略,如,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秋天的雨》中写道:“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文中省略号省略了还有很多的颜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省略号的空白,这样紧扣文本进行练笔,不仅丰富了学生对颜色的储备,还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切。
2.文本中的小气泡。
抓住文本中的小气泡的提示,让学生来填补空白。课文后的小气泡提示,都是针对课文内容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开动脑筋,展开思考,进行练笔。如,《秋天的雨》中的小气泡中的提示是:“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通过让学生思索自己以前是如何理解“五彩缤纷”的,或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以后要如何用语言表达出“五彩缤纷”的意思,再把想的写下来。这样,以文本中的小气泡为突破口进行练笔,可以让学生通过练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掌握语言,学习模仿
以往的教学,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如何教语文,重点思考的是如何把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引导学生用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是教之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进而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表达方法是教学中常常要着力的地方,课本中往往有一些抒发作者情感的美文,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溢彩。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立意深刻,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鉴的材料。教师就可以用这些美文作突破口,先让学生找句子,再体会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而后仿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1.模仿写作特点。
模仿写作特点主要包括:模仿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如,《秋天的雨》中的第二自然段是写秋天的雨的色彩的,先总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再写它把颜色给了谁,在写秋天的雨的色彩时是按照先总起后分述的顺序来写的。通过对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仿写。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模仿表达方式。
模仿表达方式,主要是模仿作者在课文中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如,《秋天的雨》中作者通过拟人的方式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让学生模仿课文,也用拟人的方式来写一写其他的季节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尝试了拟人的表达方式。
三、阅读想象,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有些课文,似尽非尽,作者有意留白,让读者去想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这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好机会。
阅读课文后可激疑引思,促进学生创造想象,进而练笔。叙事性课文,尤其是童话类、寓言类课文,可以在学完后,让学生续写课文,延伸情节。如,《秋天的雨》这一课学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是什么让小朋友感到欢乐的?”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再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学生有的写小朋友去秋游,学生有的写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树叶拼画,学生有的写小朋友去果园收果子,等等。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合理延伸,又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做合理的推想,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巧施小练笔,有效突破了难点,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一、以读助写,借写促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若能抓住新课程教材中文本的空白点,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阅读教学与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就能一举两得,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1.文本中的省略号。
抓住文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来填补空白。课文中的省略号多数是对课文内容相似部分的省略,如,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秋天的雨》中写道:“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文中省略号省略了还有很多的颜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省略号的空白,这样紧扣文本进行练笔,不仅丰富了学生对颜色的储备,还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切。
2.文本中的小气泡。
抓住文本中的小气泡的提示,让学生来填补空白。课文后的小气泡提示,都是针对课文内容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开动脑筋,展开思考,进行练笔。如,《秋天的雨》中的小气泡中的提示是:“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通过让学生思索自己以前是如何理解“五彩缤纷”的,或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以后要如何用语言表达出“五彩缤纷”的意思,再把想的写下来。这样,以文本中的小气泡为突破口进行练笔,可以让学生通过练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掌握语言,学习模仿
以往的教学,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如何教语文,重点思考的是如何把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引导学生用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是教之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进而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表达方法是教学中常常要着力的地方,课本中往往有一些抒发作者情感的美文,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溢彩。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立意深刻,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鉴的材料。教师就可以用这些美文作突破口,先让学生找句子,再体会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而后仿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1.模仿写作特点。
模仿写作特点主要包括:模仿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如,《秋天的雨》中的第二自然段是写秋天的雨的色彩的,先总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再写它把颜色给了谁,在写秋天的雨的色彩时是按照先总起后分述的顺序来写的。通过对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仿写。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模仿表达方式。
模仿表达方式,主要是模仿作者在课文中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如,《秋天的雨》中作者通过拟人的方式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让学生模仿课文,也用拟人的方式来写一写其他的季节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尝试了拟人的表达方式。
三、阅读想象,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有些课文,似尽非尽,作者有意留白,让读者去想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这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好机会。
阅读课文后可激疑引思,促进学生创造想象,进而练笔。叙事性课文,尤其是童话类、寓言类课文,可以在学完后,让学生续写课文,延伸情节。如,《秋天的雨》这一课学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是什么让小朋友感到欢乐的?”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再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学生有的写小朋友去秋游,学生有的写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树叶拼画,学生有的写小朋友去果园收果子,等等。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合理延伸,又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做合理的推想,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巧施小练笔,有效突破了难点,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