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道路”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模式”已成热门话题,而且是国际话题。主要起因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中国竟似安然度过,于是被认为有独特的“模式”,国人也津津乐道。不少经济界专家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颇有启发,不过我还想从另一角度加以论述。
  我认为,“中国模式”之说恐怕是个伪命题。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有其特色,几乎没有两个国家是相同的,英国与美国不同,德国与日本也不同。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有其共同规律。
  现代经济发展若一定要分出模式,则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模式”。前者已为实践证明失败,后者则相对成功。中国正处于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型中,这个过程尚未结束,自有其历史传统和转型中的阶段性特色。
   历史反其道而行
  分析有没有“中国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搞清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的关系。
  首先,中国后30年的成就是前30年的继续,还是反其道而行的结果?
  肯定“中国模式”者认为前30年成就很大,后30年是此前基础上的修补发展;反对者认为前30年基本上是“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加高度集权,外加中国特殊的闭关锁国和自己创造的各种“运动”折腾,即使在较好的年月也没有摆脱短缺经济的困扰,弄得国库空虚、全民皆穷,经济濒于崩溃。如果没有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弦更张,不可能有今日成就。
  其次,这30多年来中国举世瞩目的快速经济增长是如何取得的?
  是尚未根本改动的“举国体制”以及国有垄断企业“优越性”的表现,还是打破枷锁逐步放开民营经济,部分实行市场化,把受压抑的生产力释放出来,走现代国家发展的共同道路的结果?
  若是前者,不但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反而应退守甚至强化旧的体制。实际上旧体制也回不去了,只有巩固和加强有学者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的畸形体制。
  “奇迹”论者喜欢说,中国以3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道路,这是无视中国近代史的事实。中国的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算起,已经走了170年。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通过辛勤耕耘逐步奠定了现代化基础,不仅在物质领域有成就,而且在制度、文化、思想领域进行探索。
  从这个意义上讲,30年前的再起步绝不是紧接中国的中古社会(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在此以前可算中古),而是至少继承了整个20世纪已取得的积极成果。
  回首当年,如果我们在60年前就遵循合乎客观规律的道路,现在理应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而不必付出巨大的“赶超”代价。
  建设与破坏交替循环的历史是中国的不幸。
  近代以来,中国时常在内忧外患中进两步、退一步,有时还大规模破坏、并大踏步倒退。
  远的不说,八年抗战打断和破坏了当时卓有成效的现代化建设,紧接着多年内战,建设更无从谈起,到国民政府溃败时已是民不聊生,百业凋敝,退到谷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得以在安定的环境中休养生息,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全国人民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迅速走出谷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有欣欣向荣之势。当时也有“奇迹”之称。
  但紧接着我们又走了许多弯路,生产力遭到破坏,直至把全民拖入“文革”浩劫,经济再次跌到谷底。
  最近30年的改革,是从“文革”后的极低基数出发,出现高增长率的数字,自不奇怪。但在未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再维持这样高的增长率。
  何况,后30年改革与开放是分不开的。自国门大开以来,欣逢世界步入全球化,许多壁垒已被打破,先进的发明创造可以现成地为我所用,省去了发明者艰苦探索的过程;繁荣的国际市场和高消费能力支撑了我们出口导向的经济。
  这些因素,加上以“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契机的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才是这30年来中国得以迅猛发展的动因。
  中国13亿人只要将原来被压抑的积极性释放出一部分,就可以产生可观的爆发力,如果称之为“奇迹”或“起飞”,也不是中国特有,许多后发国家在某个发展阶段都有这一现象,这是遵循常规的结果。
  如何对现实国情做出评估。也有不同看法。是形势大好,还是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弊病也迅速滋生,腐败弥漫到各个领域,社会矛盾严重尖锐化已到警戒线边缘?
  如果承认现实存在严重问题,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弊病是改革和市场经济之过,还是改革不到位之过?政府应该继续退出市场还是进一步强化干预?是“国进民退”还是限制国家垄断资本,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环境,给公民以更多自由发展空间?总之,是需要退守和加固现有的基本体制,还是做进一步的改变?
   不要只看表面赞扬
  对最近30年的中国变化,外国人有各种评论,并非都是赞扬。最极端的有“中国崩溃论”,还有相当多平实而深刻的分析批评,但我们选择性的宣扬往往给人以一边倒的错觉。当然,肯定“中国模式”论的确在国际上也相当流行。这就要研究一下,“客之美我者”所为何来?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竞争意识很强,他们的思维习惯是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困难时期尤其如此。
  例如“一战”后欧洲遭受巨大破坏,就有斯宾格勒名著《西方的没落》出现;上世纪50年代苏联卫星率先上天,引起美国一片恐慌,“导弹差距”之说盛行,激励美国加紧发展航天事业;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上升,特别是外贸竞争力骄人,“美国衰落论”流行一时。
  此说最早起自长年在美国执教的英国教授保罗·肯尼迪的名著《大国兴衰》,而最有危机感的是美国人自己。一时间研究日本优越性之著作成为显学,其中突出的有著名东亚学家傅高义的畅销书《日本第一》。
  事实证明,“西方”既没有在“一战”后没落,美国实力也从未落后于苏联或日本。
  现在中国“崛起”之势令外界瞩目,而又适逢美欧经济危机,尤其是美国特别在意自己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感到被挑战甚至威胁,于是夸大中国力量,以激励本国人。
  奥巴马对美国教育不满,大讲中国教育如何优越,不久就要超过美国云云,不知家有在校学生的中国家长们有几人相信?
  再者,外国人只重视中国当前经济总量和竞争力,而不会真正关心全体中国人的祸福,对中国的民间疾苦也无切肤之痛。
  笔者十年前就曾与一位大力推崇中国快速发展的美国学者有过对话。我说:“你不能只看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不要忘了,中国还有经济落后的西部广大地区和上亿的贫困人口。”他说:“这是你们的问题,与我们无关。东部发达地区3000万至5000万人口就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这部分快速发展的实力已足以造成我们不能忽视的竞争力量。”我对此谈话印象深刻。
  站在外人的角度,他这样考虑问题无可厚非。但我们自己呢?能置13亿人的福祉和长远的民族前途于不顾?即使单纯谈GDP,外人重视的是总量,而我们必须考虑人均水平。
  西方人重视人权,而且似乎常常要对中国人权状况有所批评,但是他们关注的也只是精英层面的政治权利,而对于底层劳动者普遍的人权状况低以及严重的社会不公,或者看不到,或者不关心。
  而正是这一状况,部分地成就了中国暂时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为跨国资本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他们在国际气候会议上对中国施压,但是中国增长“模式”造成严重水土污染、资源枯竭之祸国殃民、贻害子孙则不在他们关注之列,从最近国际上对中国稀土出口的压力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心疼。”作为中国人,我们能随着外人对“中国模式”的赞扬而飘飘然吗?
  毋庸赘言,“外人”不可一概而论。还有不少国际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秉承自己的理念,不辞艰辛,为中国的环保、扶贫等等问题默默做出可贵的贡献。这是另一回事,他们不属于对“中国模式”唱赞歌之列。
  地方竞争虚与实
  还有一种论点:中国中央集权正在变为地方分权,以后发展动力在于以各地方行政区为单位的竞争,犹如大企业间的竞争,达到繁荣和优化,从而可望走一条中国独特的前进道路。
  此说也来自海外,可能受美国联邦制的启发,但是恰好忽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有几个根本概念需要弄清楚:
  一、竞争的胜负标准是什么?裁判是谁?企业的裁判是市场,最终是广大消费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必须得到消费者认可,所以才有“消费者是上帝”之说;竞技场上裁判有绝对权威,但必须遵循严格而尽人皆知的游戏规则,而在众目睽睽之下,最终的裁判还是广大观众。
  反观中国各级政府,在体制上不是对下负责而是对上负责,其辖区内的“子民”对“长官”并无任免权,甚至不能公开评判。其裁判是上一级长官,因此地方官需要竞相取悦的“上帝”首先不是本地老百姓,而是有奖惩、升降、任免权的上级领导,而且游戏规则不透明,只有“潜规则”,其运作不受当地居民监督。
  二、竞争的目标是什么?追求名利是人之本性。只是地方官的名利或可与造福一方、名垂青史联系起来,或可不顾“一路哭”,只求一己迁升、一家兴旺、鸡犬升天。
  在百姓有充分发言权和监督权,且上下有通畅的沟通渠道的情况下,造福百姓与被上级认可的“政绩”也许可以一致起来,但是现在中国远不具备这种机制。
  所以“政绩”常常与百姓感受相脱离,也就是敢于为民请命,为百姓所拥戴的官员很可能正因此而失宠于上,仕途不利,甚至惹火烧身。
  三、持“地方竞争”论者还忽视了一个他们所称道的“中国模式”的特点,那就是省级领导最终人事权在中央。这迥异于古代封建领地、近现代西方国家的联邦制、20世纪初中国曾有人提倡而未能实现的“联省自治”,甚至是军阀割据时的独立王国。
  不论现在地方长官有多大权力,可以如何对中央政策法令阳奉阴违,中央对地方的作为有时的确可能难以控制,以至于有“政令不出中南海”之说,但其升迁终由上级决定。特别是现在异地为官,任期都不长,对本地并无企业主或封建领主那种主人翁感。他们成功的标准正在于快速升迁,如果持续多年留守一地,反被视为是失败的表现。
  所以不少官员只求短期的表面功绩,或者利用手中权力及时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而不愿埋头于长期方能见效的建设。因而只见大小城市高楼拔地起,而年久失修的地下管道系统鲜能得到修治。造成许多悲剧的“强拆”,也与在这种体制下的“竞赛”有关。即使有人下决心开启一项利民的长期事业,一旦工作调动,也往往人去政息。
  我无意指责今之个别地方官员,这主要不是个人品质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在现有体制下,地方竞争恐怕很难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需要改革“举国体制”
  归根结底,涉及到建国的目的是什么?若是单纯为了GDP,或为了外扬国威、炫耀一个光鲜、辉煌的“盛世大国”,那么“举国体制”、“举省体制”乃至“举县体制”确实有效。
  若真正以人为本,承认人除了满足口腹之需外,还有思想精神的追求;若除了短期的GDP增长数字,还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的“文明崛起”,那么,应该承认,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已到了拐点。
  健康的市场经济本能地需要自由以释放出创造力,需要平等的权利以保证公平竞争,需要法治以规范和执行游戏规则,与之配套的制度自然是民主而不是专制。在专制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也许可以在短期做出成绩,但必将制约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在促进优胜劣汰的同时也造成弱肉强食,制造不平等。百余年来各种各样的改良理论和措施因此而生。一个好的体制既要保护优胜劣汰,又要遏制或弥补弱肉强食的弊病,这也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普遍追求的方向。他们已经意识到有些事物是不属于市场的,例如教育和医疗。
  当前我们的体制既制约“优胜劣汰”又扩大“弱肉强食”,市场经济受到不合理的压制,而一些本不该属于市场的公共服务却又被推向市场。要扭转这种状况已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就民生论民生。当前无论哪一个领域要向兴利除弊的方向走一步,都会遇到强大阻力,究其根源,阻力就来自强大的既得利益权贵集团,其难以动摇的地位与现有体制分不开。
  首先需要改革的恰恰就是这“举国体制”——实际上就是不受监督的公权力。朝野日益高涨的“政改”呼声即由此而来。对这个道理,居庙堂之高者显然比处江湖之远的草民体会更深。说与不说,允许说到什么程度,都改变不了事物自身运行的规律。当然更重要的不是“言”而是“行”。
  其次要改革的是公共财政,让财政收入更多用之于民。13亿鲜活生命要的是安居乐业,过“有尊严的”生活,享受平等的公民权利。即便是为了对外争国家荣誉,加强所谓“软实力”,耗用纳税人巨资办多少“奥运”“世博”,建多少孔子学院,也无法遮盖中国特色的贪腐、官员廉洁度国际排行榜上名次低下,以及社会缺乏诚信等负面形象。
  因此,与其高唱“中国模式”,不如低头寻找“中国道路”,因为中国在行走,而不是固定在某一处,只要前进不要倒退,而政治体制改革这一关是无法绕过的。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原所长
其他文献
据SVOX首席执行官Volker Jantzen称,领先的嵌入式语音解决方案供应商SVOX,2月4日宣布收购西门子公司(Siemens AG)旗下的专业语音处理部门 According to SVOX CEO Volker Jan
1863年,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Metropolitan Railway在伦敦开通。1890年,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钻挖式地下铁路在伦敦开通,1905年实现全数电气化。1927年,亚洲最早的地下铁路在日
2007年9月2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建立月球基地计划的最新细节,它与原来构想有所不同。NASA原计划分批发射小型载人登月舱以建设月球基地,现可能转变为单次发射一个
在香港,出租车有三种颜色:红色、绿色和蓝色。红色的出租车可以跑新界、九龙和香港岛,什么地方都可以去:绿色的只能留在新界;蓝色的只能留在偏僻的大屿山,是不能出来的。根据
我们说了算并不是因为我们正确,我们正确是因为我们说了算——[美]罗伯特·H.杰克逊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美]勒尼德·汉德一、美国最高法院的神秘
The definition,goal and impacts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 a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After a retrospect to past deep space exploration activities around the
交通运输部门是指在国民经济生活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
她是一家有着悠远历史的百年老店;她蕴涵着两次人类历史性太空飞行的惊人智慧;她是一个在信息产业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蓝色巨人……她就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She is
1月19日,火车站的人潮涌动拉开了2011年春运的序幕。而当日的沪深股市,也聚集了旺盛人气,低开高走,沪指当日大涨49点。沪深股市创新年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迎来了久违的反弹行情。而引领大盘成功反弹的亦是与铁路有关的高铁概念股——高铁板块全线飙升,收盘时,上涨了4.74%,明显跑赢沪指1.81%的涨幅。其中,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领衔的7只高铁概念股集体涨停。  铁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资本市场只是一个方
一、引言我国早期从意大利引进的ALENIA单脉冲二次雷达数量较多,现在普遍存在老化现象。重庆ALENIA二次雷达于1993年正式启 I. INTRODUCTION The number of ALENIA singl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