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界小说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文学界,相对来说是一种新兴的小说文类。而2005年出版的一部《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则是较为全面地观摩了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出现的大批学院小说。作者肖瓦尔特以独特的眼光,以10年为一个阶段,勾勒出一幅幅“学界风俗画”,具体阐释了自己对于学界小说这一独特文体的看法。
关键词:学界小说 肖瓦尔特 知识分子
肖瓦尔特以其“自恋的愉悦”,全景式地展出了半个世纪的学界小说,并且在附录列举了63部学院小说的名录,真可谓用心良苦。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和女权主义分子的肖瓦尔特,又是如何对于学界小说进行诠释的呢?本文就以《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为例,浅要谈论一下在她的眼中是如何界定学界小说的,它们富有怎样的内涵和功能,以及现实的处境如何影响这几个方面内容。
一、学界小说的界定
肖瓦尔特认为学院派小说不同于以往任何类别的小说,内容主要是以学校和学院生活为主,这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这个“小社会”中彰显出大社会的方方面面。50年代是整体集体、自信而舒服的内容解读,60年代学界小说迟于现实,70年代创新凸显,80年代是女权的乐观,90年代及以后“性”又为主导。作为一个批评家,肖瓦尔特没有像机器加工似地大批生产,随意性、主观性很强的小说也必然不会按照批评家的规划进行写作,对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也会打破时间段的界限进行反复穿插讨论,比如50年代象牙大厦中不乏理想主义的光彩。
我们在这个大厦中看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正如肖瓦尔特自己在文中的“邂逅”:这些同事来自不同的领域,年龄在24到80岁之间,初出茅庐的青年才子,学术玩家,校园政治家,激进分子,江郎才尽而内心苦不堪言的学者,和蔼可亲但操纵欲极强的人,热心于发起各种社交活动的人,专唱反调、扫人兴致的人,孤芳自赏的长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专爱冷嘲热讽的旁观者……
二、学界小说的内涵及功能
肖瓦尔特批评着学界小说,抒发着自己对其的不满,但是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她依旧是将自觉与希望贯彻在文中。更为突出的是,她作为一个女性主义学者,女权主义批评家更是在对于学界小说的评判中离不开对于女性光辉的彰显。
肖瓦尔特在撰写的时候应该是矛盾着的,她既然看到了学界小说出现所带来的自信与创新,讽刺便成了学界小说内涵与功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英美大批量的学院派小说中,肖瓦尔特选取几部十分重要的作品具体分析,最典型的莫过于洛奇的“学院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其中讽刺和幽默的笔调所营造出的一种笑里藏泪的效果可以展示它的幽默定位。批评家在批评作品时多少会掺杂些个人情感进去,可能反映了作家的个人爱好,最明显的就是伊莱恩·肖瓦尔特自始至终对女权主义的关注,强调身为一个女人的感受。在60年代“部落大厦”一章谈及英语系的无所事事的教授太太角色时,肖瓦尔特直接以自己1965年作为教师太太来到普林斯顿时的所见所识作为小说的旁证,她回忆了教师太太们的社交活动。
三、学界小说的现实处境
在商业经济大潮冲击之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们,大多已坚守不住自己欲望的闸门,纷纷放逐自己的情欲。《幸运的吉姆》的背景是英国地方大学,其主导的精神是炫耀浮夸,充斥着恶意中伤、政治伎俩和学界骗局。进入21世纪,肖瓦尔特直接将其命名为“悲剧大厦”,在本部分一开篇就说自己认同文化批评家萨拉·博克瑟的观点:“学界小说似乎突然变得愈加阴郁晦暗了。”肖瓦尔特认为“性骚扰”占据了这个世纪前几年的主导地位,很多大学主人公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披着知识分子面具的“卫道夫”。在21世纪,英语系的衰败和堕落问题变得非常严重,英语系已经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目的,而且没有寻找一个新的知识中心的意愿。在放纵欲望后的狂欢后,只留下淡漠和空虚。
肖瓦尔特列举多部悲剧化的学界小说故事以表达这种愤懑。《蓝色天使》讲的是一位极其有尊严的教授迷上了夜总会的表演者;《人性的污点》讲的是一位专攻古典文学的教授,也是前任院长,他因为遭到子虚乌有的指控而失去了工作;《复仇女神》《赫姆》等无一不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新世纪精神家园的丢失和异化。在肖瓦尔特眼里,他们的自我意识不复存在,一个个如同行尸走肉般混沌于學院这个所谓的小社会中,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占据了知识分子的内在。
四、结语
我花了很久时间去阅读、记录《学界大厦》这本书,除了体会到肖瓦尔特那种“自恋的愉悦”外,更是体会到她对于学界小说的深度剖析——无论是从定性还是内涵功能乃至最后的现实处境。我认为肖瓦尔特是不满的,她不如意于当今的学界,当然了,如果只是一味地不满,是不符合一个批评家的名称的,她也看到了希望和那些洁身自好、坚持着心灵的良知、固守着道德的底线、瞻望着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们,这些会使我们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虽然这一群体还不是很强大。
参考文献:
[1][美]伊莱恩·肖瓦尔特.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M]吴燕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王彤,女,河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学界小说 肖瓦尔特 知识分子
肖瓦尔特以其“自恋的愉悦”,全景式地展出了半个世纪的学界小说,并且在附录列举了63部学院小说的名录,真可谓用心良苦。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和女权主义分子的肖瓦尔特,又是如何对于学界小说进行诠释的呢?本文就以《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为例,浅要谈论一下在她的眼中是如何界定学界小说的,它们富有怎样的内涵和功能,以及现实的处境如何影响这几个方面内容。
一、学界小说的界定
肖瓦尔特认为学院派小说不同于以往任何类别的小说,内容主要是以学校和学院生活为主,这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这个“小社会”中彰显出大社会的方方面面。50年代是整体集体、自信而舒服的内容解读,60年代学界小说迟于现实,70年代创新凸显,80年代是女权的乐观,90年代及以后“性”又为主导。作为一个批评家,肖瓦尔特没有像机器加工似地大批生产,随意性、主观性很强的小说也必然不会按照批评家的规划进行写作,对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也会打破时间段的界限进行反复穿插讨论,比如50年代象牙大厦中不乏理想主义的光彩。
我们在这个大厦中看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正如肖瓦尔特自己在文中的“邂逅”:这些同事来自不同的领域,年龄在24到80岁之间,初出茅庐的青年才子,学术玩家,校园政治家,激进分子,江郎才尽而内心苦不堪言的学者,和蔼可亲但操纵欲极强的人,热心于发起各种社交活动的人,专唱反调、扫人兴致的人,孤芳自赏的长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专爱冷嘲热讽的旁观者……
二、学界小说的内涵及功能
肖瓦尔特批评着学界小说,抒发着自己对其的不满,但是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她依旧是将自觉与希望贯彻在文中。更为突出的是,她作为一个女性主义学者,女权主义批评家更是在对于学界小说的评判中离不开对于女性光辉的彰显。
肖瓦尔特在撰写的时候应该是矛盾着的,她既然看到了学界小说出现所带来的自信与创新,讽刺便成了学界小说内涵与功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英美大批量的学院派小说中,肖瓦尔特选取几部十分重要的作品具体分析,最典型的莫过于洛奇的“学院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其中讽刺和幽默的笔调所营造出的一种笑里藏泪的效果可以展示它的幽默定位。批评家在批评作品时多少会掺杂些个人情感进去,可能反映了作家的个人爱好,最明显的就是伊莱恩·肖瓦尔特自始至终对女权主义的关注,强调身为一个女人的感受。在60年代“部落大厦”一章谈及英语系的无所事事的教授太太角色时,肖瓦尔特直接以自己1965年作为教师太太来到普林斯顿时的所见所识作为小说的旁证,她回忆了教师太太们的社交活动。
三、学界小说的现实处境
在商业经济大潮冲击之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们,大多已坚守不住自己欲望的闸门,纷纷放逐自己的情欲。《幸运的吉姆》的背景是英国地方大学,其主导的精神是炫耀浮夸,充斥着恶意中伤、政治伎俩和学界骗局。进入21世纪,肖瓦尔特直接将其命名为“悲剧大厦”,在本部分一开篇就说自己认同文化批评家萨拉·博克瑟的观点:“学界小说似乎突然变得愈加阴郁晦暗了。”肖瓦尔特认为“性骚扰”占据了这个世纪前几年的主导地位,很多大学主人公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披着知识分子面具的“卫道夫”。在21世纪,英语系的衰败和堕落问题变得非常严重,英语系已经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目的,而且没有寻找一个新的知识中心的意愿。在放纵欲望后的狂欢后,只留下淡漠和空虚。
肖瓦尔特列举多部悲剧化的学界小说故事以表达这种愤懑。《蓝色天使》讲的是一位极其有尊严的教授迷上了夜总会的表演者;《人性的污点》讲的是一位专攻古典文学的教授,也是前任院长,他因为遭到子虚乌有的指控而失去了工作;《复仇女神》《赫姆》等无一不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新世纪精神家园的丢失和异化。在肖瓦尔特眼里,他们的自我意识不复存在,一个个如同行尸走肉般混沌于學院这个所谓的小社会中,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占据了知识分子的内在。
四、结语
我花了很久时间去阅读、记录《学界大厦》这本书,除了体会到肖瓦尔特那种“自恋的愉悦”外,更是体会到她对于学界小说的深度剖析——无论是从定性还是内涵功能乃至最后的现实处境。我认为肖瓦尔特是不满的,她不如意于当今的学界,当然了,如果只是一味地不满,是不符合一个批评家的名称的,她也看到了希望和那些洁身自好、坚持着心灵的良知、固守着道德的底线、瞻望着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们,这些会使我们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虽然这一群体还不是很强大。
参考文献:
[1][美]伊莱恩·肖瓦尔特.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M]吴燕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王彤,女,河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