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各门学科都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科的特点、定位何在?如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服务?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特征 素质教育
历史学科是记录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和各种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总结历史教训,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文化,而且能够用史学的观点去思考人类同社会、自然的联系,进而关注到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历史学科的特征,利用历史学科的自身优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意识,以史为鉴
人类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时间人类创造了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连接了过去、现代、未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现实为基础,从过去的史实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历史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现在、将来服务。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的借鉴作用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这正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意识是一种观念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历史意识,学生才懂得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会懂得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去研究历史,从而更好地为现在、未来服务。例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落日辉煌”的折射。深刻体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和带来的后遗症,从而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必要性。再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一课时,教师要联系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抗争和探索,但都未能带给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民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但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武装斗争也一再失败,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的思想体系,从而让同学们意识到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多么的重要,从而也让他们意识到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只有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努力,才不会迷失在前进的“旅途”中。
二、发扬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全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从广义上说人文性是指与人文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的各种文化现象。学生在社会中成长,必然要受到成长环境中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人文现象,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需要。正确的人文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一是通过回忆光荣、辉煌的历史片断来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通过重温痛苦、屈辱的历史场景来激励民族自尊心。
(一)回忆光荣、辉煌的历史片断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讲到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时,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讲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辉煌的发明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回忆这些光荣、辉煌的历史片断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重温痛苦、屈辱的历史场景来激励民族自尊心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因此,教师要抓住“近代探索”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让学生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例如在讲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屠杀南京30万同胞时,教师提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让学生介绍他们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叫学生们先说说自己的感受,最终教师要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告诫学生抗日战争的硝烟虽然离我们已经很远,但历史不可忘却。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学习不再是对几十年前抗战胜利的欢欣,而是为了记住历史教训,让当今的时代更加和平与和谐。很多年过去了,亲身经历过当年战争与伤痛的人越来越少。今天,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显得更为必要。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从2000年4月的一则有关两家国际著名拍卖行索思比公司与克里斯蒂公司在香港举行包括原圆明园四件文物在内的拍卖会的新闻报道入手就非常好,能激发学生的义愤与探索其来龙去脉的激情。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近代的血泪史中吸取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而且也能够从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眼界,最终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历史是过去生活的真实记录,每一个事件都是真实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灵活生动,不能将历史书教死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更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诱导和启发,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结合课本内容,依据时间顺序的先后,从 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出现了哪些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影响价值和反映的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整理、分析之后,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世界文化、艺术、美术、影视的丰富多彩,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树立一定的文化意识,通过一些著名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去体会蕴藏在这些作品中的蕴涵,从而体会作品作者的内心世界,明白这些作品最终要反映的社会现实。例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作者写的真实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发扬历史的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现实感、未来感
培养学生的现实感和未来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历史的前瞻性表现在我们能够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所谓现实感就是我们在评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要将这些特定的事件、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通过特定的历史现象来进行科学的分析。未来感就是在我们掌握的一定历史知识和了解的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定的预见。未来感是一种比历史感和现实感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例如近代以来,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尝试过用战争武力征服欧洲,但最终失败并使千百万人蒙受战火灾难。二战后,欧洲人吸取战争教训,走和平合作道路,从欧共体到欧盟一体化道路,虽然困难重重仍不断前进发展,这正是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趋势。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迎来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很好的印证了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五、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不断适应新课改的同时,也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紧抓历史学科的借鉴性、人文性、科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等特征,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萍. 素质教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10(06):69-72.
[2]陈光裕.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2009(05):112-115.
[3]程峰. 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10,17(03):51-52.
[4]胡宇迪.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阅读,2012,04(04):42.
[5]范开菊.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确立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目标[J].历史教学,2010(02):135-136.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特征 素质教育
历史学科是记录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和各种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总结历史教训,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文化,而且能够用史学的观点去思考人类同社会、自然的联系,进而关注到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历史学科的特征,利用历史学科的自身优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意识,以史为鉴
人类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时间人类创造了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连接了过去、现代、未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现实为基础,从过去的史实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历史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现在、将来服务。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的借鉴作用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这正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意识是一种观念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历史意识,学生才懂得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会懂得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去研究历史,从而更好地为现在、未来服务。例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落日辉煌”的折射。深刻体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和带来的后遗症,从而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必要性。再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一课时,教师要联系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抗争和探索,但都未能带给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民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但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武装斗争也一再失败,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的思想体系,从而让同学们意识到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多么的重要,从而也让他们意识到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只有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努力,才不会迷失在前进的“旅途”中。
二、发扬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全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从广义上说人文性是指与人文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的各种文化现象。学生在社会中成长,必然要受到成长环境中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人文现象,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需要。正确的人文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一是通过回忆光荣、辉煌的历史片断来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通过重温痛苦、屈辱的历史场景来激励民族自尊心。
(一)回忆光荣、辉煌的历史片断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讲到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时,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讲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辉煌的发明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回忆这些光荣、辉煌的历史片断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重温痛苦、屈辱的历史场景来激励民族自尊心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因此,教师要抓住“近代探索”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让学生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例如在讲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屠杀南京30万同胞时,教师提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让学生介绍他们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叫学生们先说说自己的感受,最终教师要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告诫学生抗日战争的硝烟虽然离我们已经很远,但历史不可忘却。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学习不再是对几十年前抗战胜利的欢欣,而是为了记住历史教训,让当今的时代更加和平与和谐。很多年过去了,亲身经历过当年战争与伤痛的人越来越少。今天,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显得更为必要。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从2000年4月的一则有关两家国际著名拍卖行索思比公司与克里斯蒂公司在香港举行包括原圆明园四件文物在内的拍卖会的新闻报道入手就非常好,能激发学生的义愤与探索其来龙去脉的激情。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近代的血泪史中吸取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而且也能够从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眼界,最终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历史是过去生活的真实记录,每一个事件都是真实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灵活生动,不能将历史书教死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更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诱导和启发,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结合课本内容,依据时间顺序的先后,从 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出现了哪些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影响价值和反映的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整理、分析之后,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世界文化、艺术、美术、影视的丰富多彩,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树立一定的文化意识,通过一些著名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去体会蕴藏在这些作品中的蕴涵,从而体会作品作者的内心世界,明白这些作品最终要反映的社会现实。例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作者写的真实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发扬历史的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现实感、未来感
培养学生的现实感和未来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历史的前瞻性表现在我们能够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所谓现实感就是我们在评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要将这些特定的事件、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通过特定的历史现象来进行科学的分析。未来感就是在我们掌握的一定历史知识和了解的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定的预见。未来感是一种比历史感和现实感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例如近代以来,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尝试过用战争武力征服欧洲,但最终失败并使千百万人蒙受战火灾难。二战后,欧洲人吸取战争教训,走和平合作道路,从欧共体到欧盟一体化道路,虽然困难重重仍不断前进发展,这正是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趋势。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迎来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很好的印证了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五、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不断适应新课改的同时,也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紧抓历史学科的借鉴性、人文性、科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等特征,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萍. 素质教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10(06):69-72.
[2]陈光裕.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2009(05):112-115.
[3]程峰. 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10,17(03):51-52.
[4]胡宇迪.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阅读,2012,04(04):42.
[5]范开菊.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确立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目标[J].历史教学,2010(0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