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有小部分的学生表现厌学情绪,导致其不喜欢学数学。本文把生本教育思想及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闪烁光芒的生活教育思想输入数学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三方面来浅谈生本走进数学课堂。
生本教育及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等教学理念,打开了我教学中的一把锈锁。下面仅凭一年来的生本实验教学经历,浅谈如何让生本走进数学课堂的点滴见解。
一、用“爱”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棵草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多数农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淡漠。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呢?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那么,数学教师的魅力何在呢?——“爱”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数学专业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引起学生的不满,以及失去教师的威信,导致学生失去学数学的欲望,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我们教师注重理论学习,专业化成长,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掌握一定的数学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以灵敏的数学思维授课,以精美的数学语言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娴熟的教学艺术吸引打动学生。这样的教师,学生能不喜欢、敬佩吗?
(二)爱学生,课上多宽容、多激励
虽说课改已取得很大发展,但传统的课堂模式还存在,且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用不当。我曾听过这样一堂数学课,授课内容是“因式分解”,学生回答“因数分解”时有误。教师是这样评价的:“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听到教师的这句评价,学生低下头,脸红红的,似乎不再听讲。如果教师换一种语言来评价:“你回答虽然不正确,但你敢于发言可能因紧张而淡忘了知识,课下回顾一下知识好吗?”这样带着宽容、体谅、委婉的口气,给学生以爱的滋润,让他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这也许就是教师语言“亲和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心里有学生,行动爱学生,学会宽容体谅,多激励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是教好数学的成功秘诀,也正是生本教育的体现。
二、用“情”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数学生活情境,才能使数学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挖掘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素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好教材;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写“数学生活日记”,例如在教相遇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捕捉生活实例,我设计了两车相撞事故原因的调查活动,为本节课做铺垫。有的学生日记这样写道:“3月26日,放学的路上,我们发现路旁围着许多人,我和同伴钻进人群中挤着看,原来是两辆车撞在了一起,一辆拉货大汽车,另一辆是黑色小汽车,只听大人们议论小轿车开得太快了。我在想,为什么总是要发生撞车事故呢?这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有何联系?到家后,我急忙翻开书,相遇问题是什么道理?我仔细看了书上的例题才明白,两车相遇时,车速相当于一辆车在以两辆车的速度之和的速度行驶。所以危险就在这里。”上本节课时,我以这位学生的数学生活日记为切入点导入,激起他们学数学的灵感。下面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相遇问题的例题,对于学生来讲一看就懂,不需教师细细讲解,这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让数学回归生活的道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有时学生能灵感发现,有时还很抽象,难以寻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教数轴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将“秦皇岛——安子岭——青龙”三个汽车站为数学中的三点,班车驻扎在安子岭,设安子岭为原点,开往青龙方向为正方向,开往秦皇岛的方向为负方向,并做成动画课件,这样,在假想行驶的路线为直线时,演示给学生,创设生活实例,讲解“数轴”的概念,使抽象变具体,由难到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用“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归宿”。人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这两句话强调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先做后学、以学定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前有个故事,讲得是:一位道人用手一指点石为金,一位徒弟在旁呆看。道人说:“你把金子搬去可以致富。”徒弟摇摇头。道人问他:“为何不要金子?”徒弟说:“我看中了你那个指头。”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如今的老师决不能做那位道人,只给金子,不给指头,要设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我常常这样设计我的数学课,在每一节课的结束之前,有个布置下节课预习环节,或发一张前置作业题,培养学生养成先学的习惯。每一节课的开始,检查学生的前置作业学习情况,在师生交流中产生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就是“小先生”,小先生的教学比教师的教学效果高,教师此时就起到“导”的作用,完全融于学生之中,做学生的大朋友,变教师教的课堂为学生学的课堂。
另外,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首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从多维角度通过摆、拼、移,采用平行法、度量法等多种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这种探究性的操作活动,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共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尤显必要。
总之,将“生本教育理念”带进数学课堂,用活的生活,教活的教育,以“爱”充满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希望生本教育思想在众多数学教师的教学道路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生本教育及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等教学理念,打开了我教学中的一把锈锁。下面仅凭一年来的生本实验教学经历,浅谈如何让生本走进数学课堂的点滴见解。
一、用“爱”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棵草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多数农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淡漠。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呢?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那么,数学教师的魅力何在呢?——“爱”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数学专业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引起学生的不满,以及失去教师的威信,导致学生失去学数学的欲望,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我们教师注重理论学习,专业化成长,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掌握一定的数学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以灵敏的数学思维授课,以精美的数学语言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娴熟的教学艺术吸引打动学生。这样的教师,学生能不喜欢、敬佩吗?
(二)爱学生,课上多宽容、多激励
虽说课改已取得很大发展,但传统的课堂模式还存在,且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用不当。我曾听过这样一堂数学课,授课内容是“因式分解”,学生回答“因数分解”时有误。教师是这样评价的:“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听到教师的这句评价,学生低下头,脸红红的,似乎不再听讲。如果教师换一种语言来评价:“你回答虽然不正确,但你敢于发言可能因紧张而淡忘了知识,课下回顾一下知识好吗?”这样带着宽容、体谅、委婉的口气,给学生以爱的滋润,让他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这也许就是教师语言“亲和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心里有学生,行动爱学生,学会宽容体谅,多激励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是教好数学的成功秘诀,也正是生本教育的体现。
二、用“情”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数学生活情境,才能使数学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挖掘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素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好教材;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写“数学生活日记”,例如在教相遇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捕捉生活实例,我设计了两车相撞事故原因的调查活动,为本节课做铺垫。有的学生日记这样写道:“3月26日,放学的路上,我们发现路旁围着许多人,我和同伴钻进人群中挤着看,原来是两辆车撞在了一起,一辆拉货大汽车,另一辆是黑色小汽车,只听大人们议论小轿车开得太快了。我在想,为什么总是要发生撞车事故呢?这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有何联系?到家后,我急忙翻开书,相遇问题是什么道理?我仔细看了书上的例题才明白,两车相遇时,车速相当于一辆车在以两辆车的速度之和的速度行驶。所以危险就在这里。”上本节课时,我以这位学生的数学生活日记为切入点导入,激起他们学数学的灵感。下面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相遇问题的例题,对于学生来讲一看就懂,不需教师细细讲解,这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让数学回归生活的道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有时学生能灵感发现,有时还很抽象,难以寻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教数轴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将“秦皇岛——安子岭——青龙”三个汽车站为数学中的三点,班车驻扎在安子岭,设安子岭为原点,开往青龙方向为正方向,开往秦皇岛的方向为负方向,并做成动画课件,这样,在假想行驶的路线为直线时,演示给学生,创设生活实例,讲解“数轴”的概念,使抽象变具体,由难到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用“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归宿”。人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这两句话强调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先做后学、以学定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前有个故事,讲得是:一位道人用手一指点石为金,一位徒弟在旁呆看。道人说:“你把金子搬去可以致富。”徒弟摇摇头。道人问他:“为何不要金子?”徒弟说:“我看中了你那个指头。”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如今的老师决不能做那位道人,只给金子,不给指头,要设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我常常这样设计我的数学课,在每一节课的结束之前,有个布置下节课预习环节,或发一张前置作业题,培养学生养成先学的习惯。每一节课的开始,检查学生的前置作业学习情况,在师生交流中产生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就是“小先生”,小先生的教学比教师的教学效果高,教师此时就起到“导”的作用,完全融于学生之中,做学生的大朋友,变教师教的课堂为学生学的课堂。
另外,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首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从多维角度通过摆、拼、移,采用平行法、度量法等多种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这种探究性的操作活动,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共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尤显必要。
总之,将“生本教育理念”带进数学课堂,用活的生活,教活的教育,以“爱”充满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希望生本教育思想在众多数学教师的教学道路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