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科学的、高效的课堂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怎样的课堂导入才算是精彩的呢?怎样的导入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呢?针对这些疑问,我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1. 音乐导入法
在教学新课时,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使学生兴趣盎然,唤起他们的想象,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白杨》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了一首歌《小白杨》,这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打动了学生和所有的听课教师。欣赏完歌曲后,孙老师介绍这是一首受到人民子弟兵热烈欢迎的军旅歌,再介绍了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却受到了人们的赞美,从而导入课文,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对大西北的白杨树和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丰富的想象力,自然会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背景导入法
有些课文中描写的人和事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相去甚远,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对于这样的课文,运用背景导入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我先板书“徐悲鸿”,接着问学生:“你了解徐悲鸿吗?”让学生来介绍自己找到的徐悲鸿的资料,然后我进行补充,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赴法留学的,并了解徐悲鸿的成就。通过这段背景介绍,学生了解了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再回到题目上,理解“励志”的意思与“立志”区别。有了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就将两个词进行区分,初步感悟到了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
3. 回顾导入法
回顾导入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学习方法,也是导入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我在教学《十年后的礼物》的导入时,出示填空:十年后,( )送给( )一份( )的礼物——( )。通过这样的填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引出了教学这篇课文的主线:谁送给谁的礼物?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简单的几句话,不仅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回忆,而且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当然,在进行回顾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性,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要让学生言之有物。
4. 疑问导入法
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预先设计出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想把问题解决掉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的时候,在黑板上板书“鞋匠”“总统”,问学生:“你觉得鞋匠是个怎样的人?总统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开始畅谈对这两种职业的看法。然后我再补齐课题,问学生:“在那个年代,一个鞋匠的儿子居然当了总统,这个人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魅力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急于要弄清问题的答案,从而驱使他们认真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去感受林肯这位平民总统的魅力。
5. 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就是引导学生对关键性的字或词进行合理解释、推演的方法。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先抓住“励志”一词,引导学生进行释义,“励”是“激励”“志”是“志向”“励志”就是“立下志向,并激励自己完成志向”,将“励志”与“立志”区别开来。接着我再围绕“励志”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我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6. 创设情境导入法
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执教《摇啊摇》一课时,导入部分创设的情境特别温馨。周老师先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一首歌,听清唱了什么?再听一遍时,让学生把眼睛闭上,眼前是否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妈妈的眼神看清了吗?在摇篮曲的浅吟清唱间,学生走进了课文的学习中。周老师用形象的描述与音乐的结合,把学生带入到温馨的画面中,来到了母亲的身边,去感受那熟悉的、舒服的、动听的摇篮曲。
二、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语言要风趣幽默。教师富有趣味的导入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导入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更有目的性。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感染力,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
(5)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毕竟导入部分不是整堂课的重点,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列举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无论哪种,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家港市德积小学)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1. 音乐导入法
在教学新课时,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使学生兴趣盎然,唤起他们的想象,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白杨》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了一首歌《小白杨》,这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打动了学生和所有的听课教师。欣赏完歌曲后,孙老师介绍这是一首受到人民子弟兵热烈欢迎的军旅歌,再介绍了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却受到了人们的赞美,从而导入课文,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对大西北的白杨树和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丰富的想象力,自然会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背景导入法
有些课文中描写的人和事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相去甚远,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对于这样的课文,运用背景导入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我先板书“徐悲鸿”,接着问学生:“你了解徐悲鸿吗?”让学生来介绍自己找到的徐悲鸿的资料,然后我进行补充,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赴法留学的,并了解徐悲鸿的成就。通过这段背景介绍,学生了解了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再回到题目上,理解“励志”的意思与“立志”区别。有了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就将两个词进行区分,初步感悟到了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
3. 回顾导入法
回顾导入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学习方法,也是导入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我在教学《十年后的礼物》的导入时,出示填空:十年后,( )送给( )一份( )的礼物——( )。通过这样的填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引出了教学这篇课文的主线:谁送给谁的礼物?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简单的几句话,不仅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回忆,而且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当然,在进行回顾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性,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要让学生言之有物。
4. 疑问导入法
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预先设计出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想把问题解决掉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的时候,在黑板上板书“鞋匠”“总统”,问学生:“你觉得鞋匠是个怎样的人?总统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开始畅谈对这两种职业的看法。然后我再补齐课题,问学生:“在那个年代,一个鞋匠的儿子居然当了总统,这个人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魅力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急于要弄清问题的答案,从而驱使他们认真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去感受林肯这位平民总统的魅力。
5. 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就是引导学生对关键性的字或词进行合理解释、推演的方法。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先抓住“励志”一词,引导学生进行释义,“励”是“激励”“志”是“志向”“励志”就是“立下志向,并激励自己完成志向”,将“励志”与“立志”区别开来。接着我再围绕“励志”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我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6. 创设情境导入法
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执教《摇啊摇》一课时,导入部分创设的情境特别温馨。周老师先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一首歌,听清唱了什么?再听一遍时,让学生把眼睛闭上,眼前是否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妈妈的眼神看清了吗?在摇篮曲的浅吟清唱间,学生走进了课文的学习中。周老师用形象的描述与音乐的结合,把学生带入到温馨的画面中,来到了母亲的身边,去感受那熟悉的、舒服的、动听的摇篮曲。
二、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语言要风趣幽默。教师富有趣味的导入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导入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更有目的性。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感染力,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
(5)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毕竟导入部分不是整堂课的重点,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列举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无论哪种,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家港市德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