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挣扎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cc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尔容是一个从基层公务员成长起来的青年女作家。由于共同的爱好和相似的经历,我得以有机会经常与她切磋文学创作。从《相爱不说再见》一书的创作,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尔容对文学的追求与执著。
  小说《相爱不说再见》,以一个濒临倒闭的文学期刊为背景,描绘以铁娃、一刀、老李等一批边缘文化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展现人物在爱情与事业上的双重挣扎,揭示了当代文化产业和文化人面临的困境与迷茫,选择与挑战。
  尔容从文学树杂志艰难创业为叙述的出发点,多角度地展示了铁娃、一刀、老李、水莲、香香等人物形象,随着文学树的兴衰成败而沉浮的人生际遇。通过围绕事业爱情双重挣扎的两条主线,冷峻地解剖了每个人物形象的心灵历程。这部长篇小说,应该说是尔容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爱不说再见》一书,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深入地从一个侧面考察了当下的文学生态。文学树杂志从一棵即将枯萎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暗示着尔容对文学业界的美好愿景。然而,文学树生长的土壤、水分、阳光和环境,并不足以支撑这棵树的健康成长。对于种植这棵树的人来讲,一开始就面临着坚持还是放弃的痛苦选择。选择坚持就意味着挣扎,尔容正是从人物形象的挣扎过程中,以独特的视角全面考察了当下的文学生态。从人物形象的心理历程,可以看出尔容对文学业界的焦虑与担忧。尽管文学树已枝繁叶茂,但尔容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相爱不说再见》无论是从标题看,还是从内容看,很容易让人判断为一部纯爱情文学作品。这是因为尔容在本书的情感叙述上,有很多引人入胜的地方。而这,也恰恰成为这部长篇小说的可圈可点之处。小说中,铁娃对性的放纵与爱的坚守,一刀对事业的执著与爱的失落,香香爱的理想在现实中的幻灭,水莲对婚姻本质意义上的坚守与现实的无奈等等。无不是通过爱的挣扎,而将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尔容正是这样次第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口,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阔大而又真实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情感世界,才是我们不易觉察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原生态。
  在小说的艺术手法上,《相爱不说再见》也有它的独特处。首先是在环境与心境的描写上,尔容实现了巧妙的结合,比如第一章铁娃从挤公交车那一刻起的环境与心境叙述就极为精彩。“铁娃望着窗外蛇一样扭动的天蓝色隔板和挤挤挨挨的车流。曾经还算宽敞的徐东大街只余下一股逼仄的颠簸的车道,像消化不良梗塞不畅的大肠。车一耸一耸,似一节一节滞重的大便,间或被挤出一个臭屁来。”这段看似不起眼的描写,不仅暗含了铁娃的心境,其实也预示着人物命运的发展脉络。其次是在人物刻画上,把人物按照性格特征进行顺其自然的叙述,以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把握。小说中老李这一人物便是比较成功的典型形象,老李离婚后在性的方面可谓是玩世不恭,给人一种十足的“色鬼”形象,但是在“阅人无数”后那种强烈的追求感情回归的意识,却能让读者时时处处深切的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正痛苦。此外,尔容在处理小说的情节安排、细节描写、人物对话、语言叙述上,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着特别诱人的艺术感染力。也因此,在尔容的笔下,无论是主要人物铁娃、一刀、水莲,还是次要人物老李、香香,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真实可信。你会感觉到这些人物活灵活鲜地与你面对面,非常地接地气。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气读下去。这也是很多评论家感觉这部小说读起来很舒服的缘故。
  由于尔容追求一种比较紧凑的叙述,营造一种浓厚的气氛,小说有一种始终把读者放置在紧张压抑状态的感觉。如果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尔容能更好地把握张弛有度,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会提升到一个更高境界。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联)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已经开始转变观念,开始了从只重视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到注重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程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写字(书法)教学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已明确地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语文学科考试中书写的分值比例达到了2-5%,即使有这样的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应用性、多样化性和趣味性。为了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以探索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运而生。教学实践表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取得最佳的教
期刊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很多人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普
期刊
【摘要】进行了“视觉思维表达训练”教改实验的实践与调查,发现“视觉思维表达训练”的教学模式有美术学科本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四则教学案例片段评析,表明此模式可以构建美术高效课堂,点亮学生的视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视觉思维表达;课堂教学;案例片段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视觉思维表达训练”教改实验就是从课堂教学环节改革入手,充分彰显美术学科特质,注重实效的
期刊
【摘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感到困难,成为了“学困生” ,而这种学生在职业专科学校中所占比例更大,如何实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而在职业专科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我们必须从大一学生入手,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高、自我期望值高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对其进行初始转化策略,尽早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转化。  【关键词】职业专科学校;英语;学困生
期刊
教书十年,扮演了七年班主任角色,在“摸爬滚打”中,也品尝过鲜花掌声给予我的快慰,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那些亲历的种种酸甜苦辣的事例,尤其是转变问题学生这些事例让我感触颇深。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些话:  “受到关爱,得到尊重与信任,是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有被爱的饥渴感。”  “教师对学生要有医生的心肠,决不能有医生的眼光”。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从这些话
期刊
一、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就是指教育摆脱了应试束缚之后,是怎样从总体上看待教育对象——学生的。我认为,学生观的核心就是“学生主体观”。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变成背诵标准答案的书呆子,变成电脑的一个“硬盘”储存器,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应试“客体”!这样的学生哪来的主体意识?  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满堂灌”和“我打你通”的应试
期刊
所谓特殊学校“生活教育”是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同时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职业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是与单纯的以抓技能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有根本区别的。前者关注的是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目的是要更好的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而后者与前者相比,则可被看作“生存教育”,重视的只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往往会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由生存到生活,是残疾人人生质的飞跃
期刊
2002年,我第一次参加河北省作家代表大会。那次会上认识了金赫楠,彼时她大学毕业刚刚入职河北省作家协会,和其他会务人员一起,在会场忙来忙去,当时的印象,就是一个青涩未褪的女学生。之后数年,我和金赫楠并无什么来往,偶尔见面,也仅点点头打个招呼而已。那时,我还在张家口工作,是河北作协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每年到省作协开两次会,某次和另外一个作家一起到作协遇见金赫楠,那个作家称她金老师,我赶紧也称呼金老师—
期刊
作者简介:  金赫楠,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从事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学批评写作。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在《文艺报》《文学报》《百家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过若干文章,著有评论集《我们这一代的爱和怕》。曾获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学报》第三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