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现状研究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历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不难发现,高考语文对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意在鼓励当代高中学生广泛涉猎文字阅读,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传承民族文化瑰宝。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地处农村,这里阅读硬件前提匮乏,农村中学的学生无书可读;另一方面,由于一直就没有读好书、好读书的氛围,农村中学的学生懒于读书。他们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面基本上可以用几册教科书来衡量,偶尔有几个好读书、多读书的,也总是为休闲解闷而读多过为治学修身而读,更令人尴尬的是还有很多同学干脆就认为读书只是课内的事。研究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现状,引导他们走进阅读,正是致力于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的青年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一、研究农村中学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现状的必要性
   (一)研究阅读文学作品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
   对比江苏省每一年的高考成绩和试卷答题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苏南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更具优势;而就我们本地来说,城区中学学生比农村中学学生在语文答题上显得更加严谨合理;从学生个体来讲,每一个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都是喜欢读书、广泛读书的人。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是阅读左右着一个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表现。
   (二)研究农村中学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现状的意义
   1.准确把握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
   若一个学生厌恶阅读,甚至憎恨阅读,那么他在语文学习上必然呈现出极端消极的态度。农村高中的许多学生正是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原因,在学业成长过程中读书少,更有甚者懒于读书或者干脆不读书,因而语言文字信息获取得少,长此以往,慢慢地变得对于语言文字失去敏感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差,缺乏写作素材,鉴赏诗词抓不住情感字眼,考试答题时语言组织无条理。
   2.洞悉农村中学学生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观念
   农村高中学生的读书行为往往带有着很强的“功利色彩”:专注于学业前程的学生往往想方设法去大范围阅读“有用”书籍;专注于自己个人成长感受的学生则会多去阅读情感洋溢的散文、随笔类书籍。当你能够了解到你的学生正在读着哪些书时,其实也就不难洞悉他在高中阶段所持有的对于未来的态度和对于人生价值观念的认识。
   二、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现状
   (一)多种因素制约农村中学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1.升学压力制约阅读。农村学生往往承受着比城市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父母全都来自于农村,或面土背天刨食作活,或打工在外蚁居城市,一辈子辛苦劳碌之下他们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农村高中的学生眼中便只能装着考试分数,他们追求的也是在短时之内就能够收到的成效。而文学作品阅读是一个耗时长,见效慢的过程,而且就算提高了阅读水平,也未见得就能化为试卷上的语文分数。急功近利之下,又有几人能够耐得住性子,耐得下心去品味书韵。
   2.硬件设施制约阅读。农村中学地处偏远,硬件设施条件有限。无法配备独立的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室等阅读场所,能为学生提供的阅读场所只有教室。而在书籍方面,农村中学由于物质条件的制约,藏书少,种类偏而不全,难以支持学生们的阅读需要。
   (二)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太随意,阅读内容复杂
   在农村中学,学生们的阅读特点还表现在没有目的性上,很随意。他们不懂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他们不懂文学作品能够在你无法行万里路的情况下知天下事、识人间情理,他们更不懂得阅读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立身处世价值取舍。农村中学的很多学生之所以阅读,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觉得这本书“好看”,可以打发无聊时间、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增加谈资笑资,所以他们才会去阅读。农村中学学生在阅读上所表现出的随意性,只会让他们的阅读处境更加尴尬,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速食性娱乐阅读,习惯于这样的无目的性阅读。而有着深刻内蕴的优秀文艺作品,只会让他们感到负担和不自在。
   三、提高农村中学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质量的思考
   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前景也不得不让我们担忧,怎么样针对他们阅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策略,怎么样站在提高农村中学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高度上提高他们文学作品阅读的质量,这将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学习设立读书日,竭尽能力提供条件。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向学校、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争取让农村中学的学生们能够有更多、更优秀的书籍阅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动学生将自己的书籍带来,带到教室里来,相互交换进行阅读。
   2.巧用教材读本,建立作家系列阅读体系。农村中学可借阅书籍有限,学生手里文学书籍又不多,那怎么让农村中学学生读文学作品?其实这问题可以巧妙地解决,现在江苏省高中使用的教材名家名篇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又兼有配套读本,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地重视并运用起这些教材和读本上的优秀作品,有体系地分时代、风格、作家系列来向学生进行介绍,发动他们从中发掘自己的兴趣。
其他文献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
有一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人生的成败不在于你付出多少,而取决于你的性格,西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楚汉相争中败下阵来,最终自刎乌江,这和他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寡谋轻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说话者是谁?项伯也!项伯是谁?项羽叔父也!项羽听了这句后,不加思索就答应了项伯会好好对待刘邦!作为一个君王
期刊
高考作文历经几次重大改革,形式更多样,开放度更大,使考生得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是“文体不限”这一项,更得到了考生的衷心拥挤。那么,如何运用诗歌这种体裁为写作服务呢?   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上了诗歌,并想借助诗歌来表现思想,展现才情。近几年高考中,也有考生用诗歌写作为自己赢得高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字数偏少,意象单调,思想贫乏等是学生诗歌创作
期刊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而古诗人物形象鉴赏,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用“原形阅读理论”来审视这一难点,我们发现,其“难”主要是由学生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够造成的。这些与阅读鉴赏相关的知识属于原形阅读理论中的“外部知识参照系”,它们涉及面广、门类多,能够反过来影响阅读鉴赏。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颇不容易,学生只有了解了与所鉴赏的古诗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健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
期刊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一周两节作文课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煎熬。长此以往,学生就对作文产生了自卑、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包袱。如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想,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入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那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作文打高分   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
期刊
每次考试,古诗文默写是必考的题型。按常理来说,古诗文就是照搬课本上的原句,考试的范围也早就划定,老师学生都耳熟能详,为什么每次考试很多学生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呢?在我看来,古诗文默写出错有两大原因:  (一)对字形没有掌握,在默写中把某个字直接写错。例如默写唐朝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薄”的正确写法是上下结构,许多同学却写成左右结构,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外边,类似的情况还有“满”。这就是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价值流失、人文关怀缺失较为普遍,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局面,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增强,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才能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读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增强了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因而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教学面貌大大改观
期刊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了一个快捷、良性发展的新时期,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是全国教育行业应对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工作创新模式。“校讯通”的开发与投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基础中、小学的普通与推广应用,便成为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紧随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同步不断优化的教育服务新平台、新抓手。   现“校讯通”已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师生和家庭,受惠群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