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兩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成人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不能吃亏——“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在“贴人”游戏过程中,赵××和唐×都想和梓熠站在一起。赵××拉着梓熠的手说:“我们站一起吧!”可是唐×说:“是我先站到他旁边的。你走开!”这句话激怒了赵××,用手指头指着唐×说:“你才走开!”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唐×不小心踩到了赵××,赵××马上踩了回来,而且不只踩了一脚。事后,我问赵××:“你为什么那么凶地对唐×还要踩他脚?”赵××倔强地歪过头,说:“是他先踩我的。”“可是明明是他先走到梓熠旁边的啊,而且他踩你也不是故意的。”赵××说:“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
赵××出现上述中的争吵和“打还”事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平时赵××的奶奶是这样“教育”他的,从小就灌输给他不吃亏的思想。在他奶奶看来,或许这是疼爱宠爱孙子的表达方式,因为害怕孙子在外面吃亏,受人欺负。其实,正是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赵××频繁地出现攻击性行为,以至于这种行为成为了赵××的习惯,让他变成了十足的“野蛮”儿童。
三、教育策略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在对赵××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之前,赵××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要改变教养方式,更不能因为怕孩子吃亏而引导孩子用反攻击的错误方法去打还回来,要给赵××讲道理,使他懂得“打人不对,不许打人,这是规矩。”也应该让他认识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但是,决不能动不动就打骂,或者用简单、粗暴的办法。
在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基础上,渐渐提高赵××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从而有效控制他的攻击性行为。比如,在别人玩的时候,赵××如果也想玩,可以教他如何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向别人有礼貌地询问是:“请问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还给你。”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用武力将小朋友推开来得好。
3.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4.有了一些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
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尤其幼儿意志比较薄弱,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尤其对幼儿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应循序渐进地解决,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兩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成人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不能吃亏——“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在“贴人”游戏过程中,赵××和唐×都想和梓熠站在一起。赵××拉着梓熠的手说:“我们站一起吧!”可是唐×说:“是我先站到他旁边的。你走开!”这句话激怒了赵××,用手指头指着唐×说:“你才走开!”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唐×不小心踩到了赵××,赵××马上踩了回来,而且不只踩了一脚。事后,我问赵××:“你为什么那么凶地对唐×还要踩他脚?”赵××倔强地歪过头,说:“是他先踩我的。”“可是明明是他先走到梓熠旁边的啊,而且他踩你也不是故意的。”赵××说:“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
赵××出现上述中的争吵和“打还”事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平时赵××的奶奶是这样“教育”他的,从小就灌输给他不吃亏的思想。在他奶奶看来,或许这是疼爱宠爱孙子的表达方式,因为害怕孙子在外面吃亏,受人欺负。其实,正是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赵××频繁地出现攻击性行为,以至于这种行为成为了赵××的习惯,让他变成了十足的“野蛮”儿童。
三、教育策略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在对赵××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之前,赵××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要改变教养方式,更不能因为怕孩子吃亏而引导孩子用反攻击的错误方法去打还回来,要给赵××讲道理,使他懂得“打人不对,不许打人,这是规矩。”也应该让他认识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但是,决不能动不动就打骂,或者用简单、粗暴的办法。
在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基础上,渐渐提高赵××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从而有效控制他的攻击性行为。比如,在别人玩的时候,赵××如果也想玩,可以教他如何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向别人有礼貌地询问是:“请问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还给你。”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用武力将小朋友推开来得好。
3.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4.有了一些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
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尤其幼儿意志比较薄弱,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尤其对幼儿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应循序渐进地解决,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