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能力是修改出来的。习作的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评”和“改”。评改习作中,“评”是激发和引领,“改”是内化和修正。习作评改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习作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再认识、再修改的往返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评”和“改”相结合,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给以情趣,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越改越好,习作教学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在自荐中发现
修改习作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学生习作写得不正确、不准确、不完整或不具体,主要是属于认识的不足,包括对事物外部现象和事物内在意义的认识不足,包括对语言文字、修辞语法的意义和适用性的认识不足。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补以认识而后修正原表达的不足以及各个方面的谬误。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修改,逐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在与人沟通和评价中有期望得到别人欣赏的心理。完成习作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成功的地方在作文本上表现出来,真实、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全面、科学评价自己,为自己的文章写上“自荐”。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喜欢作文,其实是我们教怕的。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怎能改得“兴趣盎然”呢?因此,我们在习作评改时不妨像这样巧设一些名目,引发学生改习作的乐趣。
二、在小组互改中发现
习作经过第一轮自改后,明显完美多了。但难免还有许多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这时,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提倡互助精神,进行互改。互改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由好、中、差组成,学生互换作文后轻声读作文,了解重要内容。接着,一人读,其余的同学听,共同讨论修改意见,或直接修改。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操作的:“某某同学你的作文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_______”“我对你的习作提出以下建议:_______”对在批改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指定组长实行“一对一”的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写的文章都比较容易发现优点与不足。
三、在集体交流中感悟
在习作修改时,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汲取成功的经验。如学生写寻找身边的“雷锋”为题材,很多学生的取材雷同:在公共汽车上让座。针对这种没有新意的选材,我以一位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例为例子来扩展。
一学生写得非常好:正在大家打算通行的“关键时刻”,前面的一辆小货车却发动不了,这样一来,大家都走不了,眼看一场交通堵塞就要来了。那位货车司机的朋友连忙下去推车,可毕竟车大人小,“人小怎么能力量大呢?看来我们要堵在这里了。”正在我担忧时,只见刚才那位“空手而归”的卖报叔叔,把身上的報纸往地上一放,想也没想地就飞奔到小货车后面,加入了“推车行列”当中。有了他的帮助,小货车终于离开了路口,后面的车像获了“特赦”一样,欢快地向前开去。
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留意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关注平时生活中互相帮助的事例,第二次习作题材明显新鲜了。
在这样的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感受,真正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
我长期坚持以上的做法指导学生评改习作,让学生在教师、同学、习作内容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写出一点新内容,绽放一点小精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修改习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一、在自荐中发现
修改习作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学生习作写得不正确、不准确、不完整或不具体,主要是属于认识的不足,包括对事物外部现象和事物内在意义的认识不足,包括对语言文字、修辞语法的意义和适用性的认识不足。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补以认识而后修正原表达的不足以及各个方面的谬误。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修改,逐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在与人沟通和评价中有期望得到别人欣赏的心理。完成习作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成功的地方在作文本上表现出来,真实、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全面、科学评价自己,为自己的文章写上“自荐”。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喜欢作文,其实是我们教怕的。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怎能改得“兴趣盎然”呢?因此,我们在习作评改时不妨像这样巧设一些名目,引发学生改习作的乐趣。
二、在小组互改中发现
习作经过第一轮自改后,明显完美多了。但难免还有许多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这时,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提倡互助精神,进行互改。互改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由好、中、差组成,学生互换作文后轻声读作文,了解重要内容。接着,一人读,其余的同学听,共同讨论修改意见,或直接修改。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操作的:“某某同学你的作文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_______”“我对你的习作提出以下建议:_______”对在批改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指定组长实行“一对一”的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写的文章都比较容易发现优点与不足。
三、在集体交流中感悟
在习作修改时,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汲取成功的经验。如学生写寻找身边的“雷锋”为题材,很多学生的取材雷同:在公共汽车上让座。针对这种没有新意的选材,我以一位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例为例子来扩展。
一学生写得非常好:正在大家打算通行的“关键时刻”,前面的一辆小货车却发动不了,这样一来,大家都走不了,眼看一场交通堵塞就要来了。那位货车司机的朋友连忙下去推车,可毕竟车大人小,“人小怎么能力量大呢?看来我们要堵在这里了。”正在我担忧时,只见刚才那位“空手而归”的卖报叔叔,把身上的報纸往地上一放,想也没想地就飞奔到小货车后面,加入了“推车行列”当中。有了他的帮助,小货车终于离开了路口,后面的车像获了“特赦”一样,欢快地向前开去。
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留意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关注平时生活中互相帮助的事例,第二次习作题材明显新鲜了。
在这样的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感受,真正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
我长期坚持以上的做法指导学生评改习作,让学生在教师、同学、习作内容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写出一点新内容,绽放一点小精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修改习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