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wei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家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们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会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启发学生进行研究解决,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会收到水到渠成之效。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设思维方面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通和有关系的,遇到这种内容,教师应从学生掌握的旧有知识出发,努力创造设计一些貌似简单难以解决,似曾相识又不曾相识的问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笔者就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的面积,反过来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否求它的边长呢?比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n平方米?前两歌正方形的边长,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口答出来,但在后两个问题上,同学们暂时出现了回答不出来的现象,有点同学试图用列方程解决,有些同学则看新内容,在这种情境下,我就顺势点出课题,并且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同学们很快便得出了3平方米的边长为,a平方米的边长为 ,这时同学们的兴趣很浓,情绪很高。
  像這样根据教材的相连关系,创设问题情境。既能以旧引新,又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融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预习新内容于一体,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
  
  二、创设学生“创设知识”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教学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对公式、法则、定理的教学,为了使学生懂得快,记得快,学得活。我运用启发研究式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创造知识”情境。例如,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节时,笔者在给出中位线定义并与中线定义比较区别后,分别让单双号的同学各画一个三角形,作出它的中位线,一组用尺量中位线和相应的节三边的长度,一组用量角器度量中位线与一边的夹角和第三边与该边的夹角的大小之后,让同学们说出结果并指出他们的规律。教师把学生发现的事实指明是一个数学定理,学生闻后都很高兴。在高兴之余,有同学提出,既是定理,就必须证明它的正确性。我说对,同学们刚才发现的仅是一个事实,一种感知,要作为定理还必须严格地证明。于是同学们分析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在此基础上,我再适当启发一下:①证明两边直线平行,已学过哪几种方法,这里应采用哪一种?②证明线段的部分关系有哪些途径?此题应怎样添置辅助线?③中心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如何运用它来证题?另外还可用什么方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深入学生中巡回指导,解决一些同学的疑虑,最后邀请一同学说出她的思考途径。
  笔者觉得,创设学生“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参与创造知识和发现知识,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动机,启发学生探求数学规律也能使学生兴趣浓、探索真、记忆牢、理解新。
  
  三、创设“一题多解”的研究情境,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是一个宝库。数学的解法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考虑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得出的解法就不一样。在数学新授课教学中我也尽量创设“一题多解”的研究情绪,不拘一格的让学生解题。例如,在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时,我先用一支铅笔绕三角形的各角依次旋转把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进行积累并让学生观察铅笔头尾的变化,由此让学生说出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发现这个事实后,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中有关180度的知识点有哪几个?学生回答说有平角,两平行线直线的同旁内角和等。我就抓住这两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或化成两条平行线的一组同旁内角,并提出把角保持大小不变,应作怎样的移动?“平行移动。”学生回答后纷纷动手画图、添线,很快就得出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几种不同方法的思路。现列举如下:
  ①过点C作CE//AB,利用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等移动为一个平角证。
  ②过点C作ED//AB,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移动一个平角来证。
  ③过点C作CD//AB,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和等于180度来证。
  ④在BC上任取一点D,过D分别作DE//AC,DF//AB,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移动为一个平角来证。
  结合知识点创设“一题多解”情境,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拓宽思路,训练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处理数学问题,恩公使优等生解题更灵活,中差生也得到适当提高。
  此外,我在创造阶梯练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解题规律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尝试。
  总之,我感到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艺术,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这是应该继续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2007年2月,春节刚过,成都某初中校长何某突然“失踪”,像水气一样从人间蒸发,但没人惊慌失措。明眼人一猜就知道,他如果不“失踪”,将面临的学校招生问题就是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也不得解困妙计。  从去年底起,何校长就开始收到“条子”,最多的一天曾收到10张,递条子的个个都是无法推托的上级和能制约学校的企事业单位。怎么办?眼看招生就要开始,只好选择“逃亡”。通过几年的“逃亡”经历,他摸索出了“逃亡三部
期刊
[摘 要]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青年教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学校校长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从学校的角度思考培养青年教师之路,试图寻求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 教育教学 青年教师培养成长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赢得青年教师就是赢得教育的未来。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期刊
乡下的孩子都见过茅草,还吃过中间那根淡绿色的茅针。只要嚼腻了,就随手丢弃了。然而,他们不曾想到,扔掉的小草原来是一朵朵花蕾,一朵朵藏在叶子中间等待绽放的花。它们像无数芬芳的花儿一样,拥有一颗开花的心,只是缺少机会。由此想到了我们的荣辱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寻求榜样的力量    1. 教师的
期刊
武汉工程大学作为中南五省唯一一所以化工及相关专业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在3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近4万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涌现了一大批企业栋梁、专家学者和党政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注重对就业工作的研究和创新。2005年,我校启动了“武汉工程大学定向就业奖励工程”(以下简称“定向就业奖励工程”),在社会中引起了一定反应,这是我
期刊
群英铸师魂、绿叶展风华。在金色的秋天里,第23个教师节到来了。我们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国运振兴,系于教育;发展教育,教师为本。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尊师重教,奠基未来”。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优秀教师代表,发表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教师节讲话如夏日春风,在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心中激起了阵阵波澜,鼓动了全社会更多的欣慰和感慨。  总书记的这次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
期刊
编者按:作为山区和民族地区,在新时期新阶段,应该如何以科学和谐理念引领教育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半年来,湖北省恩施州教育局紧扣2007年全州教育工作计划,围绕“新机制、迎国检、抓管理、保安全、办实事、抓落实、提质量、创和谐”的24字做文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山区
期刊
湖北民族学院“绿色通道”暖人心    本刊讯(通讯员 章新俊) 9月9日,湖北民族学院贫困学生在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报到手续(如图)。据悉,湖北省是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地之一,湖北民族学院积极宣传相关政策,确保了不少新生顺利入学,让贫困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助学体系的温暖。  由于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贫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比较多。为此,湖北民族学院近年还专门开设贫困生“绿
期刊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今称之为国民音乐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当人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位蜚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巨人的时候,不得不在惊叹于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
期刊
“現在用人单位真势利,都要用有工作经验的人”在学校与学生抱怨用人单位的同时,企业老总与HR经理也在感叹,“现在招个合适的人真不容易,哪怕仅是一个普通文员或基层技术与管理人员,更别说高级人才了”;“中国人很多,可想找一两个能适合岗位需求的人却真难”。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惠尔康、南海岸、苍乐电子、中能电气、麦田房产等省内不同行业,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企业总经理或HR经理做了一些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