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业内专家普遍质疑:当前很热的艺术私募概念,也许无非是给目前投资市场上泛滥的热钱又开个口子罢了。
若要在百度或Google上输入“艺术品私募”,你会立刻得到上百万条信息,同时也会获得有关艺术品私募的“官方解释”——
所谓艺术品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投资于艺术品的基金。目前而言,艺术品私募基金可以投资于国内书画艺术品市场,以升值潜力较大的近现代书画作品为主要投资目标。
简单地说,艺术品私募其实就是金融圈常见的PE(私募股权投资)模式。具体流程如下:发起人一般以有限合伙人制度成立一只艺术品私募基金,比如募集资金的额度为1000万元,那么每人一般认购50万-60万元,全部参与的投资人不会超过20名。投资年限目前多为2-5年,所购进作品到期后变现的渠道基本是采取公开拍卖。
2007年可以算是中国艺术品私募发展的元年,因为这一年民生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支银行系艺术品私募基金“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I号”产品,在2009年清盘时年收益为12.75%。之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纷纷跟进,均发行了各自的艺术品私募产品,投资封闭年限多是两年期,投资收益率普遍在15%以上。
私募转向古董
在之前的艺术品私募产品中,投资标的几乎全集中于书画品类上,而且以近现代传统书画为主,间或有一些写实油画阳当代艺术的涉及。然而到了2011年,这一惯例被悄然打破,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最具国际硬通货属性的古董瓷器开始进入私募的视野。据圈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在积极运作,准备发行投资标的为古董的私募基金,募集的资金大多控制在2亿-3亿元。
在如今动辄破亿元的古董瓷器市场中,两三亿元的资金似乎显得太微不足道了,然而,这一笔私募资金的介入依然会搅起波澜。因为,作为私募基金投入的资金量来说,基本上采用分批募集制度,如果原有客户对这支基金有充足信心,到期后往往会追加投资。换句话说,即将投入到古董圈领域的资金仅是前期的初始投入,以后会像滚雪球一样逐年加大。无论之前多么财大气粗的散户收藏家,几乎都没有力量与金融机构资金相抗衡。
然而,此一领域的风险也是巨大的。首先是投资标的的真伪判断,对于“有财力、没眼力”的金融资本来说,这几乎是一道致命的、无法跨越的门槛。目前私募基金采用的办法是与业内行家合作,由行家组成相对独立的操盘手团队进场买货,金融方负责融资、组织高端客户和商业运作。
其次,投资标的的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董瓷器的历史有几千年,从远古彩陶到明清官窑,有限的资金面对几乎“无限”的器物,如何选择就成为一支基金是否最终成功的关键。与之前基金多保守选择齐白石等近现代名家作品的思路一样,古董私募的焦点也是首先放在了目前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明清官窑瓷器。
操作模式倾向克隆
在任何一支艺术私募基金的运作管理中,同金融类产品一样,艺术品投资也需做到尽职调查,调查这些作品过往市场表现、同类作品的现在市场行情、作品的真伪和作者的身价等等。在投资这些作品前,要对此类风格的作品市场进行梳理。
每支基金一般都会建立一个学术评估委员会,对每一件拟购进作品进行估价,考虑的因素有作品的市场行情、过往的交易价格等。在选择购进作品之前,先通过各自的学术研究团队在储备的作品库中进行筛选,除了在拍卖场上竞拍外,更多基金采用的是通过私人渠道从藏家手中购得。
而在购进之时,就需要开始为作品的退出做招商工作了。每支基金基本上会有一些潜在的买者,因为收藏某个名家的藏家并不太多。对于他们而言,关键在于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名家有影响力的真迹。退出的报价也会参考几方面因素:一是作品的买入价,二是一定的收益率,三是作品当时的市场行情。
在投后管理过程中,根据投资的艺术品种不同,管理中的增值服务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投资的是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会定期策划一系列巡展、出图册等方式进行推广;而古代的艺术品,更多的是把艺术品本身的文化价值传递出来,如果相关的博物馆有相关展览,还可以拿过去参展。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基金规模以千万级别的居多,投资人希望尽快获得回报,期限以2-3年居多。而国外一般在7-10年。由于投资期限短,导致管理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出手,因为资金成本太高。一般两年期的基金在6个月时就完全投资出去了。
对于艺术品私募基金的退出渠道,目前70%的基金是通过拍卖行退出,主要是因为拍卖行有信息公开的交易记录。因为拍卖作为艺术品的二级市场,竞买者较多,能充分竞价,保障基金投资人的利益。
尽管媒体正不遗余力地热炒艺术私募概念,但市场上早已在运作中的私募基金始终低调前行,甚至刻意保持有限的曝光度。
目前有多种形式的私募基金运作模式,有规范化的有限合伙形式,也有围绕画廊等会员制形式,还有民间几个朋友凑份子形式等等。但不论何种模式,这些基金的运作都比较隐秘,至于何人参与投资,投资哪些品种等等,都没完全公开。原因很简单:如果知道这些基金欲买入哪些品种,这些作品的价格就会涨,成本就会被推高。
艺术市场流动性过剩?
早有乐观市场人士预言:金融机构大规模介入艺术市场,将会进一步烧热已经很火爆的市场,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更多天价艺术品的诞生。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探究一下目前内地艺术私募的实质性操作,主要有两类模式:
一是银行委托第三方专业金融管理机构,进入艺术市场买进若干艺术家作品,类似基金经理的操作,一般经过2年左右的封闭时间后,到期分红。
二是金融机构与拍卖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主要锁定在拍卖领域内代客买进艺术品,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再将当初买进的艺术品代客户送拍,获取高于买进价格的收益;如果流拍,则由金融机构出面回购,承诺10%左右的收益。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可以看到,艺术私募操作的艺术品投资目前的最高收益率是25%,似乎收益率还不错。但众多业内人士对此几乎不屑一顾,普遍认为“25%的收益率,太低了”。
目前仅就拍卖市场而言,作为中介的拍卖公司的大致佣金为买家、卖家各收12%-15%,再加上一些保险费、图录费等杂项费用,约在3%左右。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品投资中一次完整的拍卖交易,所必须花费的佣金成本就已接近30%了。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艺术私募操作中,普遍的封闭期仅为2年,这个时间对于金融品投资尚且短暂,何况是最讲究“长线持有”的艺术品领域。因此,不少业内专家普遍质疑:当前很热的艺术私募概念,也许无非是给目前投资市场上泛滥的热钱又开个口子罢了。
若要在百度或Google上输入“艺术品私募”,你会立刻得到上百万条信息,同时也会获得有关艺术品私募的“官方解释”——
所谓艺术品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投资于艺术品的基金。目前而言,艺术品私募基金可以投资于国内书画艺术品市场,以升值潜力较大的近现代书画作品为主要投资目标。
简单地说,艺术品私募其实就是金融圈常见的PE(私募股权投资)模式。具体流程如下:发起人一般以有限合伙人制度成立一只艺术品私募基金,比如募集资金的额度为1000万元,那么每人一般认购50万-60万元,全部参与的投资人不会超过20名。投资年限目前多为2-5年,所购进作品到期后变现的渠道基本是采取公开拍卖。
2007年可以算是中国艺术品私募发展的元年,因为这一年民生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支银行系艺术品私募基金“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I号”产品,在2009年清盘时年收益为12.75%。之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纷纷跟进,均发行了各自的艺术品私募产品,投资封闭年限多是两年期,投资收益率普遍在15%以上。
私募转向古董
在之前的艺术品私募产品中,投资标的几乎全集中于书画品类上,而且以近现代传统书画为主,间或有一些写实油画阳当代艺术的涉及。然而到了2011年,这一惯例被悄然打破,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最具国际硬通货属性的古董瓷器开始进入私募的视野。据圈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在积极运作,准备发行投资标的为古董的私募基金,募集的资金大多控制在2亿-3亿元。
在如今动辄破亿元的古董瓷器市场中,两三亿元的资金似乎显得太微不足道了,然而,这一笔私募资金的介入依然会搅起波澜。因为,作为私募基金投入的资金量来说,基本上采用分批募集制度,如果原有客户对这支基金有充足信心,到期后往往会追加投资。换句话说,即将投入到古董圈领域的资金仅是前期的初始投入,以后会像滚雪球一样逐年加大。无论之前多么财大气粗的散户收藏家,几乎都没有力量与金融机构资金相抗衡。
然而,此一领域的风险也是巨大的。首先是投资标的的真伪判断,对于“有财力、没眼力”的金融资本来说,这几乎是一道致命的、无法跨越的门槛。目前私募基金采用的办法是与业内行家合作,由行家组成相对独立的操盘手团队进场买货,金融方负责融资、组织高端客户和商业运作。
其次,投资标的的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董瓷器的历史有几千年,从远古彩陶到明清官窑,有限的资金面对几乎“无限”的器物,如何选择就成为一支基金是否最终成功的关键。与之前基金多保守选择齐白石等近现代名家作品的思路一样,古董私募的焦点也是首先放在了目前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明清官窑瓷器。
操作模式倾向克隆
在任何一支艺术私募基金的运作管理中,同金融类产品一样,艺术品投资也需做到尽职调查,调查这些作品过往市场表现、同类作品的现在市场行情、作品的真伪和作者的身价等等。在投资这些作品前,要对此类风格的作品市场进行梳理。
每支基金一般都会建立一个学术评估委员会,对每一件拟购进作品进行估价,考虑的因素有作品的市场行情、过往的交易价格等。在选择购进作品之前,先通过各自的学术研究团队在储备的作品库中进行筛选,除了在拍卖场上竞拍外,更多基金采用的是通过私人渠道从藏家手中购得。
而在购进之时,就需要开始为作品的退出做招商工作了。每支基金基本上会有一些潜在的买者,因为收藏某个名家的藏家并不太多。对于他们而言,关键在于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名家有影响力的真迹。退出的报价也会参考几方面因素:一是作品的买入价,二是一定的收益率,三是作品当时的市场行情。
在投后管理过程中,根据投资的艺术品种不同,管理中的增值服务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投资的是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会定期策划一系列巡展、出图册等方式进行推广;而古代的艺术品,更多的是把艺术品本身的文化价值传递出来,如果相关的博物馆有相关展览,还可以拿过去参展。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基金规模以千万级别的居多,投资人希望尽快获得回报,期限以2-3年居多。而国外一般在7-10年。由于投资期限短,导致管理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出手,因为资金成本太高。一般两年期的基金在6个月时就完全投资出去了。
对于艺术品私募基金的退出渠道,目前70%的基金是通过拍卖行退出,主要是因为拍卖行有信息公开的交易记录。因为拍卖作为艺术品的二级市场,竞买者较多,能充分竞价,保障基金投资人的利益。
尽管媒体正不遗余力地热炒艺术私募概念,但市场上早已在运作中的私募基金始终低调前行,甚至刻意保持有限的曝光度。
目前有多种形式的私募基金运作模式,有规范化的有限合伙形式,也有围绕画廊等会员制形式,还有民间几个朋友凑份子形式等等。但不论何种模式,这些基金的运作都比较隐秘,至于何人参与投资,投资哪些品种等等,都没完全公开。原因很简单:如果知道这些基金欲买入哪些品种,这些作品的价格就会涨,成本就会被推高。
艺术市场流动性过剩?
早有乐观市场人士预言:金融机构大规模介入艺术市场,将会进一步烧热已经很火爆的市场,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更多天价艺术品的诞生。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探究一下目前内地艺术私募的实质性操作,主要有两类模式:
一是银行委托第三方专业金融管理机构,进入艺术市场买进若干艺术家作品,类似基金经理的操作,一般经过2年左右的封闭时间后,到期分红。
二是金融机构与拍卖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主要锁定在拍卖领域内代客买进艺术品,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再将当初买进的艺术品代客户送拍,获取高于买进价格的收益;如果流拍,则由金融机构出面回购,承诺10%左右的收益。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可以看到,艺术私募操作的艺术品投资目前的最高收益率是25%,似乎收益率还不错。但众多业内人士对此几乎不屑一顾,普遍认为“25%的收益率,太低了”。
目前仅就拍卖市场而言,作为中介的拍卖公司的大致佣金为买家、卖家各收12%-15%,再加上一些保险费、图录费等杂项费用,约在3%左右。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品投资中一次完整的拍卖交易,所必须花费的佣金成本就已接近30%了。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艺术私募操作中,普遍的封闭期仅为2年,这个时间对于金融品投资尚且短暂,何况是最讲究“长线持有”的艺术品领域。因此,不少业内专家普遍质疑:当前很热的艺术私募概念,也许无非是给目前投资市场上泛滥的热钱又开个口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