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的智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点拨,引导他们讨论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对天文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我还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本村的主产业“蛏苗”的养殖户们,让他们了解蛏苗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可以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能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能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能得到拓展,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点拨,引导他们讨论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对天文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我还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本村的主产业“蛏苗”的养殖户们,让他们了解蛏苗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可以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能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能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能得到拓展,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