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锻炼伴随人的一生,学校体育的学习期是接受系统教育最长、最有保证的阶段,能够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的最佳时期,学校体育是人一生坚持终身体育的基础,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影响
终身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由于现代社会与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体育教育活动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体育终身教育观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与提高。
一、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内涵的诠释
1.学校体育的内涵。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人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将影响人的一生的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体育意识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学生进行锻炼,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贯穿终身体育意识。
2.终身体育的内涵。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随后“终身体育”一词便在国际上应运而生。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生受益”。我国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培养人民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由终身教育到终身体育的逻辑演绎
1.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法国当代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论,这一思潮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积极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 年把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观念,确定了它在世界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主导作用。终身教育是对一个人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此种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教育,既有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又有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育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许多国家正在结合本国的情况把终身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总政策,结合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运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的改革与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加强研究,而且逐步成为各国确定教育政策方略的依据。
2.终身体育理论的产生。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在各国的迅猛发展和进步。终身体育理论受终身教育理论的启发和影响而产生和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逐步被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早在1968年,前苏联体育研究所克诺布柯夫等人就曾提出从0岁到100岁为止的锻炼身体的观点;1970年,日本的早川太芳、前川峰雄等人在不同的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案等相关文章;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以“从终身教育者到关于青少年教育中的体育运动的作用”为主题进行了讨论,指出“终身教育对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者、家庭妇女、高龄人和残疾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机会”,“在人生各时期各种环境中,根据需要不管在任何时候,为学习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提供保障器材和环境”。这些终身体育的研究成果和论述,对世界各国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剖析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众所周知,终身教育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能够为终身学习提供基础的仍然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较强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仍然是终身教育所包含的三大教育阶段中受到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重视的教育组织形式。学校的教学重点反映当代社会的教育趋势。从个人身心发展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并使其成为终身的习惯或爱好往往是青少年时期出现的萌芽想法或产生的习惯。体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纵观人的发展,无论是好的习惯或坏的习惯都与青少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和被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一生的锻炼效果和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可程度。
三、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产生的影响分析
1.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身体基础。6至18岁左右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最佳时期。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期间不重视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合理科学的指导锻炼,成年后时过境迁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础未打好,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要从现在做起放眼未来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学会自主的学习与锻炼。了解体育常识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是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对增进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不仅具有在校学习期间的效果,而且有走向社会以后的长远影响。但是,由于性别不同锻炼方法的区别和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状况的差异,锻炼身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相应有所不同。学校体育可以通过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培养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以适应和协调自身不断变化的情况,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3.培养体育兴趣。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学校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运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
4.培养自我体育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反映的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从意识、自我意识衍生出来的。“自我体育意识” 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而学校体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
首先,培养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不能只单纯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这个团体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其次,认识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要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体育的学习能够分析和判断自己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
第三,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教学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其目的,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从而做到科学化、知识性地坚持锻炼身体。
5.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新课程改革后的体育教学,教学理念上进行了变革。改变以往重“三基”即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理论的课程理念,而更关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及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
6造就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尊师爱生是形成学习气氛的基础,即教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和信任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是为了使用,使用的长短,是以身体的好坏来衡量。而培养的过程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的好坏在于长期锻炼。所以学校体育必须和终身体育相结合,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并以终身体育为宗旨,使人健康长寿,为人类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0.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影响
终身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由于现代社会与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体育教育活动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体育终身教育观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与提高。
一、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内涵的诠释
1.学校体育的内涵。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人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将影响人的一生的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体育意识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学生进行锻炼,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贯穿终身体育意识。
2.终身体育的内涵。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随后“终身体育”一词便在国际上应运而生。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生受益”。我国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培养人民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由终身教育到终身体育的逻辑演绎
1.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法国当代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论,这一思潮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积极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 年把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观念,确定了它在世界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主导作用。终身教育是对一个人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此种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教育,既有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又有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育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许多国家正在结合本国的情况把终身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总政策,结合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运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的改革与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加强研究,而且逐步成为各国确定教育政策方略的依据。
2.终身体育理论的产生。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在各国的迅猛发展和进步。终身体育理论受终身教育理论的启发和影响而产生和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逐步被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早在1968年,前苏联体育研究所克诺布柯夫等人就曾提出从0岁到100岁为止的锻炼身体的观点;1970年,日本的早川太芳、前川峰雄等人在不同的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案等相关文章;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以“从终身教育者到关于青少年教育中的体育运动的作用”为主题进行了讨论,指出“终身教育对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者、家庭妇女、高龄人和残疾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机会”,“在人生各时期各种环境中,根据需要不管在任何时候,为学习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提供保障器材和环境”。这些终身体育的研究成果和论述,对世界各国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剖析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众所周知,终身教育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能够为终身学习提供基础的仍然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较强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仍然是终身教育所包含的三大教育阶段中受到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重视的教育组织形式。学校的教学重点反映当代社会的教育趋势。从个人身心发展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并使其成为终身的习惯或爱好往往是青少年时期出现的萌芽想法或产生的习惯。体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纵观人的发展,无论是好的习惯或坏的习惯都与青少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和被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一生的锻炼效果和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可程度。
三、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产生的影响分析
1.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身体基础。6至18岁左右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最佳时期。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期间不重视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合理科学的指导锻炼,成年后时过境迁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础未打好,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要从现在做起放眼未来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学会自主的学习与锻炼。了解体育常识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是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对增进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不仅具有在校学习期间的效果,而且有走向社会以后的长远影响。但是,由于性别不同锻炼方法的区别和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状况的差异,锻炼身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相应有所不同。学校体育可以通过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培养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以适应和协调自身不断变化的情况,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3.培养体育兴趣。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学校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运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
4.培养自我体育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反映的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从意识、自我意识衍生出来的。“自我体育意识” 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而学校体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
首先,培养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不能只单纯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这个团体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其次,认识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要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体育的学习能够分析和判断自己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
第三,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教学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其目的,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从而做到科学化、知识性地坚持锻炼身体。
5.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新课程改革后的体育教学,教学理念上进行了变革。改变以往重“三基”即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理论的课程理念,而更关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及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
6造就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尊师爱生是形成学习气氛的基础,即教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和信任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是为了使用,使用的长短,是以身体的好坏来衡量。而培养的过程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的好坏在于长期锻炼。所以学校体育必须和终身体育相结合,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并以终身体育为宗旨,使人健康长寿,为人类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