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数学教学生活化课本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我想我们教学时,无不在想如何才能按教材的意图把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因此我们成了固定模式:教材上如何安排,我们便怎么讲,教材上是什么题,我们就做什么题。换换也是此类型的题,可谁曾想过:数学,究竟学了干什么?
你可曾见过: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8小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流完,两管同开,多少小时注满?你又可曾见过:啄木鸟7天能吃4515只害虫,山雀一周能吃1155只害虫,啄木鸟平均每天比山雀多吃多少害虫?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你想做吗?做了有什么用?我想大家的答案不言而喻。真的很没意思?这种题可能五岁不会,九岁不会,可二十岁他一定会!因此,这里我很想说一句:数学,就是为用而学,如果用不到,还不如不学。它是生活的一种阅历,它是人们通常的一种积淀。那如何让数学为用而学?我的答案就是:让数学从课本上走下来!让“数学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从课本上走下来?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情境生活化——让数学过程感觉就是一种生活实例
通俗、幽默的语言总是能不自觉的吸引人,它使得人体放松,易于接受。这种氛围下,人会在不自觉中接受你的思想和观点。这种轻松的气氛让人心情愉悦,大脑得以充分活动,调动所有注意力完成任务,甚至他本身还不知道。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知道这是个难点:要试商,发现不够除时还要利用下一位。在列出竖式后,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让学生来观察被除数与除数的关系,而是让同学们想一件事:两伙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起了争执,现在可能要打起来了,对方出了一个人,我们应该出几个?绝大部分同学都说那也要出一个,孩子們的心理是很公平的。我肯定他们的说法,“大家来看,184÷4,现在人家除数一伙出了几个人?”学生说一个是4,我继续问,那被除数应该出几个?学生说出一个是1。我利用此时的机会问,1能打的过4吗?这个时候,我没用“除”这个字,而是用了“打”,学生回答说打不过时,我则又问:“打不过了怎么办?”,学生思考半天没人回答,我则表现出很不理解给了答案,“打不过,当然是叫人啊,两个打你一个!!”学生一下明白了。是啊,1打不过4那就叫个人来,就成了18与4,这回打过吗?学生一下明白了什么叫除不开,什么叫利用下一位。这些浅显的事情他们很明白,利用数学很好的解决了难点,那要比教材上说,“不够除时,就拉下来一位”强的多。当然,这个比方有些不太合适,有听课的老师说我的思想教育不对。后来我则在快下课时说了一句,我们在这里讲的可不是要大家去打架啊。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生活的阅历能更好理解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二、思维生活化,数学思维就是生活思想
思维训练的情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第三册教材中,学习乘除法混合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题,小明要买4辆车多少钱?售货员阿姨说:买5辆车要25元钱。根据信息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途径。我就安排两个小朋友表演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如买5辆车,售货员阿姨说:每辆车要5钱,一共25元。表演结束,学生一下子就懂了,买4辆车要知道一辆车的价钱,再计算4辆车的价钱。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并尝试计算,25÷5=5(元),4×5=20(元)。有了表演这个生活场景,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类型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把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三、技能生活化,数学技能就是生活技能
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并不是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源于生活。如在人教版第三册教材中,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加以统计。其中喜欢狗熊的有15人,玩具车的有5人,玩具手枪的有4人,布娃娃的有16人,老师给出的统计图表中的每格表示一个单位,共计10个格子,学生自己尝试着涂色,格子不够时,都停下笔想办法。有的同学便通过一双筷子,一双鞋子等生活中,两个事物同时出现的现象,想到了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这样就可以解决遇到的难题了。此时学习数学知识便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来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时,我设计这样的情景:老师知道我们学校操场设计的两个小秘密:(1)操场是长方形,并且长和宽都是整十数;(2)操场的周长是240米.你们能根据以上条件,在小组合作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通过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讨论,不仅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学生还动手操作了下,技能有了提升。
是的,有人这样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数学源于生活,但它就是生活”!没有生活的思维,没有生活的情境,哪有数学的技能,哪里还用数学?还记得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在讲自然数时结绳记事的图片吗?哦,原来数学即生活。那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为什么不让数学从课本上走下来呢?
数学教学生活化课本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我想我们教学时,无不在想如何才能按教材的意图把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因此我们成了固定模式:教材上如何安排,我们便怎么讲,教材上是什么题,我们就做什么题。换换也是此类型的题,可谁曾想过:数学,究竟学了干什么?
你可曾见过: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8小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流完,两管同开,多少小时注满?你又可曾见过:啄木鸟7天能吃4515只害虫,山雀一周能吃1155只害虫,啄木鸟平均每天比山雀多吃多少害虫?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你想做吗?做了有什么用?我想大家的答案不言而喻。真的很没意思?这种题可能五岁不会,九岁不会,可二十岁他一定会!因此,这里我很想说一句:数学,就是为用而学,如果用不到,还不如不学。它是生活的一种阅历,它是人们通常的一种积淀。那如何让数学为用而学?我的答案就是:让数学从课本上走下来!让“数学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从课本上走下来?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情境生活化——让数学过程感觉就是一种生活实例
通俗、幽默的语言总是能不自觉的吸引人,它使得人体放松,易于接受。这种氛围下,人会在不自觉中接受你的思想和观点。这种轻松的气氛让人心情愉悦,大脑得以充分活动,调动所有注意力完成任务,甚至他本身还不知道。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知道这是个难点:要试商,发现不够除时还要利用下一位。在列出竖式后,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让学生来观察被除数与除数的关系,而是让同学们想一件事:两伙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起了争执,现在可能要打起来了,对方出了一个人,我们应该出几个?绝大部分同学都说那也要出一个,孩子們的心理是很公平的。我肯定他们的说法,“大家来看,184÷4,现在人家除数一伙出了几个人?”学生说一个是4,我继续问,那被除数应该出几个?学生说出一个是1。我利用此时的机会问,1能打的过4吗?这个时候,我没用“除”这个字,而是用了“打”,学生回答说打不过时,我则又问:“打不过了怎么办?”,学生思考半天没人回答,我则表现出很不理解给了答案,“打不过,当然是叫人啊,两个打你一个!!”学生一下明白了。是啊,1打不过4那就叫个人来,就成了18与4,这回打过吗?学生一下明白了什么叫除不开,什么叫利用下一位。这些浅显的事情他们很明白,利用数学很好的解决了难点,那要比教材上说,“不够除时,就拉下来一位”强的多。当然,这个比方有些不太合适,有听课的老师说我的思想教育不对。后来我则在快下课时说了一句,我们在这里讲的可不是要大家去打架啊。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生活的阅历能更好理解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二、思维生活化,数学思维就是生活思想
思维训练的情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第三册教材中,学习乘除法混合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题,小明要买4辆车多少钱?售货员阿姨说:买5辆车要25元钱。根据信息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途径。我就安排两个小朋友表演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如买5辆车,售货员阿姨说:每辆车要5钱,一共25元。表演结束,学生一下子就懂了,买4辆车要知道一辆车的价钱,再计算4辆车的价钱。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并尝试计算,25÷5=5(元),4×5=20(元)。有了表演这个生活场景,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类型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把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三、技能生活化,数学技能就是生活技能
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并不是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源于生活。如在人教版第三册教材中,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加以统计。其中喜欢狗熊的有15人,玩具车的有5人,玩具手枪的有4人,布娃娃的有16人,老师给出的统计图表中的每格表示一个单位,共计10个格子,学生自己尝试着涂色,格子不够时,都停下笔想办法。有的同学便通过一双筷子,一双鞋子等生活中,两个事物同时出现的现象,想到了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这样就可以解决遇到的难题了。此时学习数学知识便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来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时,我设计这样的情景:老师知道我们学校操场设计的两个小秘密:(1)操场是长方形,并且长和宽都是整十数;(2)操场的周长是240米.你们能根据以上条件,在小组合作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通过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讨论,不仅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学生还动手操作了下,技能有了提升。
是的,有人这样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数学源于生活,但它就是生活”!没有生活的思维,没有生活的情境,哪有数学的技能,哪里还用数学?还记得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在讲自然数时结绳记事的图片吗?哦,原来数学即生活。那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为什么不让数学从课本上走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