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的共鸣,亲身实践、经历、体会和对高效的理解,在实践中的收获和发现的不足及改进。
【关键词】高效课堂 学生 教师 问题 改革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新课改、新课标、新理念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听过很多新课程的公开课,发现授课教师无一例外都关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上课时分小组坐一起,或者授课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然而细细观察,也发现有的课小组学习形同虚设。课改不彻底,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模式的继续。
在经历高校课堂初期,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学生不会学习,高效课堂学生学到的知识少而肤浅,学习任务设计容易完成难,进度无法完成等。一节课的内容是否能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能否用好导学案。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导学案就想跑步车,能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第一是目标的设计,目标要一目了然,改变行为动词。第二,教师要研究教材、研透教材,备学生的学情,备学法。在导学案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设计主题紧扣目标,并且学习主题不超过3个,并思考如何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和问题情境化。并用学生能够接受方式呈现在导学案上,以达到实现三位目标的目的。若问题学生探究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入,在学生展示这个问题时,教师抓住合适的时机深入引导,以问题形式层层深入让学生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在评价内容和手段上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下面是本人在经历高效课堂以来,根据高效课堂的流程及评价体系,结合亲自实践和改进的一些评价手段:
1、评独学、对学、群学
精神状态是,否投入
独学时是否能够发现疑难,并用双色笔进行标注。
独学发现问题,能够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并以进一步的思考。
对学群学环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为了避免出现滥竽充数、装模作样,我采取的方法是:检查在独学时规定时间内导学案是否全部写完为标准进行评分,并不断巡视,说明若有抄袭一律不加分。这样参与度就提高了。对于速度稍慢的、或学习基础弱的学生,对他们降低要求,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真正动起来。一旦发现他们有了学习热情,就立即大力鼓励,给小组加分。
对学时,对子间是否能够分享、讨论、总结。
导学案的完成程度。
群学中,组长组织成员学习的效果如何。群学中,问题,困惑的暴露情况等。
2、评展示
重点关注各小组的参与人数以及展示的精彩性和规范性。
是否流畅、是否有口语。
是否在聚焦处展示,是否能够脱稿展示。
是否系统的描述内容。
面对其他人的质疑,是否能够解答,等等。
在高效课堂中我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分层奖励,学习基础弱的学生,只要他们敢于上前面展示就给多加分,并将简单的问题给实力相对弱的小组,让他们先展示。每展示或质疑一个问题,每组的C等同学比B等同学多加2 5分,B等同学比A等同学多加2至5分.
以上四个问题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和发现的不足。下面结合个人的学习收获,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与看法:
教师们总认为自己讲得很精彩,而在高效课堂中从开始到最后都是以学生为主,他们就很担心、怀疑、也很彷徨。总是不舍得放手,有很多的不放心。殊不知如果自己一言堂,孩子们有听进去多少、理解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呢?我认为,与其这样,不如想办法让他们回去学呢?当他们会学习了,有了兴趣,你想阻止恐怕都难。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吗?
其实,如果能把孩子们带到快乐的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有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内驱力,进而不断的保持这种兴趣,这样的教师的角色才是不可忽略的,而他的能力和能量也是很了不起的。高效课堂正是基于这一点,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重点。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我们固然可以灌输,但能力和智慧无法灌输获得。从学习的本意说,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习是“自我认知构建的过程,学习是情感交融与共鸣”。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跳高,他不让学生去实践,自己跳到累死,恐怕学生也学不会吧!任何事只有实践了,哪怕是失败,也才会有经验的总结。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16个字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核心,真正的课堂质量其实是学生的“生命质量”,做任何一件事,只有生命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正真的、心甘情愿想去做事。而高效课堂正是从尊重人的角度进行教育,说到尊重孩子,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刚阅读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书《窗边的小豆豆》中写到的学校:巴学园。在巴学园里的每个孩子每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写字、画画等等。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学习后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的事,哪怕是做错了也没有批评。在巴学园的每个孩子都很快乐,很天真善良,也很很自由。小林宗作独特的教学方式正是从“尊重了人,以人为本,尊重了儿童的天性”出发。虽然巴学园在战争中只坚持了近8年,但是最后证明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非常先进,值得推崇。而且在巴学园的每个孩子最后都成为了不可多得人才,在科学界,在音乐方面,在文学界等等都很有成就。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在中国一直没有科学诺贝尔奖。原因很简单:中国的传统是教育只是一味的灌输,教师们每天往讲台一站,自导自演,滔滔不绝,一言堂,最后一节课内容讲完了,自我感觉很好,孩子们就必须做文明的观众,而且还要无条件的接受,就像孩子们看电视,被动的接受,最后学会模仿。
说到尊重人的发展,关注学习兴趣,创建学习氛围,与教育作家尹建莉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尹建莉作家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她正是从尊重孩子,不伤害孩子,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并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好习惯出发,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格方面,表现超越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这说明我们的高效课堂与应试不相冲突,如果真做了、做好了,并坚持下去。将会是一件双赢的大工程。
高效课堂是个全新的领域,是现时代赋予的一项教育工程,问题颇多,操作颇难。只要教育者坚持不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课堂教学才能与时俱进。我相信只有广大教师不断努力、专研、探索,更新理念,一定能够找到发展学生与应试相结合的最好“接入点”,那时我们的教育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符合人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 学生 教师 问题 改革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新课改、新课标、新理念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听过很多新课程的公开课,发现授课教师无一例外都关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上课时分小组坐一起,或者授课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然而细细观察,也发现有的课小组学习形同虚设。课改不彻底,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模式的继续。
在经历高校课堂初期,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学生不会学习,高效课堂学生学到的知识少而肤浅,学习任务设计容易完成难,进度无法完成等。一节课的内容是否能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能否用好导学案。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导学案就想跑步车,能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第一是目标的设计,目标要一目了然,改变行为动词。第二,教师要研究教材、研透教材,备学生的学情,备学法。在导学案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设计主题紧扣目标,并且学习主题不超过3个,并思考如何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和问题情境化。并用学生能够接受方式呈现在导学案上,以达到实现三位目标的目的。若问题学生探究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入,在学生展示这个问题时,教师抓住合适的时机深入引导,以问题形式层层深入让学生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在评价内容和手段上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下面是本人在经历高效课堂以来,根据高效课堂的流程及评价体系,结合亲自实践和改进的一些评价手段:
1、评独学、对学、群学
精神状态是,否投入
独学时是否能够发现疑难,并用双色笔进行标注。
独学发现问题,能够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并以进一步的思考。
对学群学环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为了避免出现滥竽充数、装模作样,我采取的方法是:检查在独学时规定时间内导学案是否全部写完为标准进行评分,并不断巡视,说明若有抄袭一律不加分。这样参与度就提高了。对于速度稍慢的、或学习基础弱的学生,对他们降低要求,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真正动起来。一旦发现他们有了学习热情,就立即大力鼓励,给小组加分。
对学时,对子间是否能够分享、讨论、总结。
导学案的完成程度。
群学中,组长组织成员学习的效果如何。群学中,问题,困惑的暴露情况等。
2、评展示
重点关注各小组的参与人数以及展示的精彩性和规范性。
是否流畅、是否有口语。
是否在聚焦处展示,是否能够脱稿展示。
是否系统的描述内容。
面对其他人的质疑,是否能够解答,等等。
在高效课堂中我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分层奖励,学习基础弱的学生,只要他们敢于上前面展示就给多加分,并将简单的问题给实力相对弱的小组,让他们先展示。每展示或质疑一个问题,每组的C等同学比B等同学多加2 5分,B等同学比A等同学多加2至5分.
以上四个问题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和发现的不足。下面结合个人的学习收获,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与看法:
教师们总认为自己讲得很精彩,而在高效课堂中从开始到最后都是以学生为主,他们就很担心、怀疑、也很彷徨。总是不舍得放手,有很多的不放心。殊不知如果自己一言堂,孩子们有听进去多少、理解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呢?我认为,与其这样,不如想办法让他们回去学呢?当他们会学习了,有了兴趣,你想阻止恐怕都难。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吗?
其实,如果能把孩子们带到快乐的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有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内驱力,进而不断的保持这种兴趣,这样的教师的角色才是不可忽略的,而他的能力和能量也是很了不起的。高效课堂正是基于这一点,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重点。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我们固然可以灌输,但能力和智慧无法灌输获得。从学习的本意说,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习是“自我认知构建的过程,学习是情感交融与共鸣”。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跳高,他不让学生去实践,自己跳到累死,恐怕学生也学不会吧!任何事只有实践了,哪怕是失败,也才会有经验的总结。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16个字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核心,真正的课堂质量其实是学生的“生命质量”,做任何一件事,只有生命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正真的、心甘情愿想去做事。而高效课堂正是从尊重人的角度进行教育,说到尊重孩子,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刚阅读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书《窗边的小豆豆》中写到的学校:巴学园。在巴学园里的每个孩子每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写字、画画等等。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学习后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的事,哪怕是做错了也没有批评。在巴学园的每个孩子都很快乐,很天真善良,也很很自由。小林宗作独特的教学方式正是从“尊重了人,以人为本,尊重了儿童的天性”出发。虽然巴学园在战争中只坚持了近8年,但是最后证明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非常先进,值得推崇。而且在巴学园的每个孩子最后都成为了不可多得人才,在科学界,在音乐方面,在文学界等等都很有成就。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在中国一直没有科学诺贝尔奖。原因很简单:中国的传统是教育只是一味的灌输,教师们每天往讲台一站,自导自演,滔滔不绝,一言堂,最后一节课内容讲完了,自我感觉很好,孩子们就必须做文明的观众,而且还要无条件的接受,就像孩子们看电视,被动的接受,最后学会模仿。
说到尊重人的发展,关注学习兴趣,创建学习氛围,与教育作家尹建莉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尹建莉作家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她正是从尊重孩子,不伤害孩子,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并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好习惯出发,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格方面,表现超越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这说明我们的高效课堂与应试不相冲突,如果真做了、做好了,并坚持下去。将会是一件双赢的大工程。
高效课堂是个全新的领域,是现时代赋予的一项教育工程,问题颇多,操作颇难。只要教育者坚持不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课堂教学才能与时俱进。我相信只有广大教师不断努力、专研、探索,更新理念,一定能够找到发展学生与应试相结合的最好“接入点”,那时我们的教育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符合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