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会陪伴一个人一生,尤其对于学习习惯来说,其更会持续不断地影响一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从教学实践方面来简述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学科素养;学习习惯
课程教育绝不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和技能,更多地是依靠课程知识内容这些载体来使学生生成一个正确且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良好学习习惯。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角度来看,显然这一习惯对于其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
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引导课堂朝良性的预设方向前进,这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要求和具体课程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考量,确保教学能够体现出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并在不偏离教学预设方向的前提下完成对学生良好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那么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般可以用书面草稿的形式来进行,初步的提纲需要用到的一些内容要体现出教学内容以及所选教学方法的可测量性,比如“理解”“体验”“感知”等行为动词都是比较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术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特点的小目标,如此才能够在日积月累中实现最终目标。比如科学教学的实质中包含的“乐于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究的欲望”这一大目标,具体到“电与我们的生活”一单元中,就可以设计成“电是从哪来的?”“电路特点有哪些?”“安全用电的基本方法”等细化目标。
二、实际学情的全面把握
学生始终是课堂中的主体,而基于课程教育所倡导的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也需要教师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将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都体现出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得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并非过多强调考试成绩。
从学生角度来看,其作为存在差异性的个体,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各方面都有着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也正因如此,每一个生命才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作为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确保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够在经历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之后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全面充分且综合的了解,在关注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实现教法的灵活选用,教学内容的多元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真正实现让学生有机会学,按照自己的方式学。
三、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
1、确定主题
实现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探究式教学无疑是十分适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其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实验演示、综合活动等多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符合性特征。教师在实际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以呈现出一堂真正受学生喜爱且有价值的科学课。
2、体现探究价值
教材中给出的课时主题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所需要参考的主要方面,也是值得重点和深入挖掘的点。例如,在“认识水”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内容是对液体的辨别,主要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运用自身经验来进行对不明液体的辨别,可以是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看一看颜色等等。那么在本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关水污染的小型调查活动,让学生去到周围的水库或河道调查一下水质情况。该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和实地勘察的机会,也无形中实现了本课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标,在实地探究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形成了一个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联系实际生活
科学课程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其知识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积极选用一些源于实际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到真实情境之中感知科学知识的无处不在,在拓展与深化的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思维习惯。
四、评价反思,升华目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整体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同样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目标预设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多地要关注到学生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在考虑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通过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出最终结果。例如,在“岩石也变化”一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在向岩石上滴加盐酸时应该如何操作?”从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来引导学生明白具有腐蚀性的物质是需要特殊仪器来进行提取的。这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对于学生一个严谨科学态度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综上,培养学习者相应的思维和良好学习习惯,需要教育者从教学的每个方面都施行严格把控,在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体现出课程教育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国政.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50.
[2] 钱惠敏.浅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167-168.
[3] 李彬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98-199.
[4] 杨晓华.科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138-139.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学科素养;学习习惯
课程教育绝不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和技能,更多地是依靠课程知识内容这些载体来使学生生成一个正确且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良好学习习惯。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角度来看,显然这一习惯对于其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
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引导课堂朝良性的预设方向前进,这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要求和具体课程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考量,确保教学能够体现出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并在不偏离教学预设方向的前提下完成对学生良好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那么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般可以用书面草稿的形式来进行,初步的提纲需要用到的一些内容要体现出教学内容以及所选教学方法的可测量性,比如“理解”“体验”“感知”等行为动词都是比较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术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特点的小目标,如此才能够在日积月累中实现最终目标。比如科学教学的实质中包含的“乐于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究的欲望”这一大目标,具体到“电与我们的生活”一单元中,就可以设计成“电是从哪来的?”“电路特点有哪些?”“安全用电的基本方法”等细化目标。
二、实际学情的全面把握
学生始终是课堂中的主体,而基于课程教育所倡导的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也需要教师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将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都体现出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得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并非过多强调考试成绩。
从学生角度来看,其作为存在差异性的个体,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各方面都有着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也正因如此,每一个生命才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作为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确保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够在经历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之后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全面充分且综合的了解,在关注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实现教法的灵活选用,教学内容的多元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真正实现让学生有机会学,按照自己的方式学。
三、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
1、确定主题
实现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探究式教学无疑是十分适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其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实验演示、综合活动等多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符合性特征。教师在实际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以呈现出一堂真正受学生喜爱且有价值的科学课。
2、体现探究价值
教材中给出的课时主题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所需要参考的主要方面,也是值得重点和深入挖掘的点。例如,在“认识水”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内容是对液体的辨别,主要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运用自身经验来进行对不明液体的辨别,可以是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看一看颜色等等。那么在本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关水污染的小型调查活动,让学生去到周围的水库或河道调查一下水质情况。该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和实地勘察的机会,也无形中实现了本课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标,在实地探究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形成了一个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联系实际生活
科学课程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其知识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积极选用一些源于实际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到真实情境之中感知科学知识的无处不在,在拓展与深化的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思维习惯。
四、评价反思,升华目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整体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同样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目标预设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多地要关注到学生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在考虑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通过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出最终结果。例如,在“岩石也变化”一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在向岩石上滴加盐酸时应该如何操作?”从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来引导学生明白具有腐蚀性的物质是需要特殊仪器来进行提取的。这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对于学生一个严谨科学态度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综上,培养学习者相应的思维和良好学习习惯,需要教育者从教学的每个方面都施行严格把控,在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体现出课程教育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国政.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50.
[2] 钱惠敏.浅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167-168.
[3] 李彬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98-199.
[4] 杨晓华.科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