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一年级是完成中学到大学过度的重要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及其他等方面出发,分析大学一年级新生群体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问题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094-02
怀揣美丽的梦想,肩负无尽的期望,一群群曾经披星戴月的中学生终于破茧成蝶,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为一名社会的娇子——大学生。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在遭遇了学习的压力和爱情的失败、抑或是人际关系上的挫折体验之后,才恍然发现,有时候,大学生活和以往对大学的描述不尽一致,于是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伴随着升学的压力,或者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劝慰,进入大学之前,中学生总是倾向于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向往那种无忧无律的自由圣地,再也不用忍受无休止的公式和作业。然而一旦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或许有人认为,“原来高中的日子虽然苦点累点,至少是充实和快乐的,大学生活则多了一些空虚和寂寥。”“大学生活充满了竞争和挑战,没有想象中的妙不可言。”……一旦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反差,就容易导致对这种新变化的反抗和敌视,通常表现在对大学生活的抵触和冷漠,这就会使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与学校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出现问题,适应不良不仅不利于他们自我的成长,甚至还会对其身边的老师、父母和朋友等重要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
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许就已经开始冠以你“大学生”的称号。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你和父母以及身边其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也许你会有诸如此类的疑惑:这是怎么了?当你有这样疑问的时候,说明你在周围人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尤其是进入大学新环境之后,如何很好地完成这种身心的角色转变,成为大一新生的主要任务和难题。度过了中学阶段的几年,大都适应并习得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进入大学后,他们仍然会表现出固有的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有效的转变。另外,以往的对父母和教师的过度依恋也很难减弱,渐渐走向独立生活的大一学生,还常常会怀念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老师每事俱细的指导,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时,更容易产生那种孤独甚至被遗弃的感觉。在学习上,通常表现在新生对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时的盲目、手足无措;在生活上,则多表现在缺乏父母照顾时的笨拙、怨天尤人。
三、学习方式及考试形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疑问
在我国高考制度的应试教育旗帜下,进入大学继续读书的学生多数都习惯了那种纯粹是为准备考试而学习的形式,在一个固定的教室,恒久不变地捧着统一的教科书,盯着考试范围内的某一处,理解或背诵着什么。然而大学的学习基本是自主的,学习的内容也是自由的,固定的课程数量明显减少,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是不设任何限制的。即使是规定范围的课程,也少了许多以往的许多教条,容许你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更欢迎你提出质疑。这种看似散漫的自主学习,容易让一部分学生对大学课程和知识产生不良的印象,甚至开始鼓吹“读书无用论”,这多多少少有应试教育的影子,一旦所学习的内容不能在考试试卷中体现出它的价值,就觉得无用了。另外,大学虽然免不了作业和考试,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更趋向于多样化和开放化,不再仅仅是中学阶段那样的单一和功利。这可能也会给大一新生带来新的问题,他们或许会认为自己平时所看所学并不一定能很好地服务于应对考试,进而对知识的态度转为否定和质疑。
四、人际关系引起的忧思
比起中学时代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更为广阔,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衡量一个人社会适应健康与否的指标之一,反过来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来自人际关系上的苦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通常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寝室成员关系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关系。其中同学关系和寝室成员关系常常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关系。刚刚步入大学的同学之间虽然在短时期内发展为挚友,但三三两两的结伴漫步于校园则是很常见的事情,女孩子一起逛街、买衣服,男孩子一起打球、锻炼身体,寝室成员之间,也常常以老大、老四称呼对方,俨然一家庭组织。这都是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表现。然而,一旦同学关系或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三五结伴,剩下的落单这样的下场,这时候不良的人际关系带来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在处理同寝室关系成员的关系时,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大都属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住过集体宿舍。进入大学集体宿舍之后,新奇而充满挑战,然而,很快现实的问题便出现在他们面前,并认为难以处理并终日痛苦不堪。
另外,中学阶段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很大,部分同学在与人相处,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又不具备文艺特长,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感到自己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1]
五、恋爱带来的甜蜜与苦恼
告别了青涩的中学时代,同时也意味着告别了“早恋”的疑惑。懵懂的对爱情的憧憬、萌动的爱情的种子悄悄在心中生根发芽。然而,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恋爱观念尚且不够成熟,有些选择恋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看到校园里已经恋爱的成双成对地出入于各种场合,觉得自己也应该恋爱一把,跟上“时代的潮流”,有些人恋爱完全是出自虚荣心,由此很容易看出,他们关于恋爱的目的不够明确,而且过于草率。由于刚刚进入大学,虽然生理年龄已经成人,但心理年龄尚且不够成熟,因此对待恋爱的方式也不合适。他们往往意气用事,行动往往轻浮、草率、鲁莽、以致造成恋爱上的“创伤”,终身悔恨,感情难以愈合。[2]
然而,大学生恋爱已经不再是洪水猛兽,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就是爱情的天堂。调查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认为“不应该在大学谈恋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恋爱并不影响大学的学习生活”,可他们对校园爱情的信心并不足,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恋爱的主要目的仅仅是“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而在遭遇恋爱失败的打击之后,能够正确处理的人数也没有超过一半。[3]
六、挫折经历引起的自我否定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经历很多挫折,但是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表现出受挫能力偏差,容易产生过多的偏激行为 [4]。虽然进入了大学,但是完全是自己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并实现自己以及家人、老师的愿望的学生毕竟有限,许多学生由于考试发挥、报考失误等问题没有考进理想大学,这些学生在经历了重大的挫败之后,便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降低自我效能感,而不愿意或者不敢面对现实。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学生是对自我的认识不够确切,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进而难以实现。还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优秀同学,不再有中学时期的“惟我独尊”感,尤其是在竞选班级或者学校干部失败之后,便开始自我否定,甚至对自己的生命的意义进行反思和疑惑。
七、就业及职业选择的压力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以及学校教育导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等因素的存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因此,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就已经开始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林梅等人[5](2004)对大学生压力感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与就业有关的压力源主要包括:学校名气不够,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成绩不好,怕吃闭门羹;家在农村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怀疑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然而,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精英教育面向大众教育转变带来的变化、择业方式的变化、就业机制的障碍、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的差距,是就业压力的根源所在[6]。另外还有多数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些不知所措,对今后的职业选择矛盾犹豫,因而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清楚自己的有效目标。这都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慌乱和无助。
以上我们浅析了大学一年级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的确很难逐一克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障碍,还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给予理解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优势,采取一些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应有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英.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冷旭东.对1685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3]王晓峰.大学生心理问题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4]曾丹.大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成因及其教育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林梅,杜宁,余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4) .
[6]陈瑾,刘昕远,顾宁.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问题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094-02
怀揣美丽的梦想,肩负无尽的期望,一群群曾经披星戴月的中学生终于破茧成蝶,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为一名社会的娇子——大学生。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在遭遇了学习的压力和爱情的失败、抑或是人际关系上的挫折体验之后,才恍然发现,有时候,大学生活和以往对大学的描述不尽一致,于是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伴随着升学的压力,或者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劝慰,进入大学之前,中学生总是倾向于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向往那种无忧无律的自由圣地,再也不用忍受无休止的公式和作业。然而一旦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或许有人认为,“原来高中的日子虽然苦点累点,至少是充实和快乐的,大学生活则多了一些空虚和寂寥。”“大学生活充满了竞争和挑战,没有想象中的妙不可言。”……一旦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反差,就容易导致对这种新变化的反抗和敌视,通常表现在对大学生活的抵触和冷漠,这就会使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与学校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出现问题,适应不良不仅不利于他们自我的成长,甚至还会对其身边的老师、父母和朋友等重要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
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许就已经开始冠以你“大学生”的称号。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你和父母以及身边其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也许你会有诸如此类的疑惑:这是怎么了?当你有这样疑问的时候,说明你在周围人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尤其是进入大学新环境之后,如何很好地完成这种身心的角色转变,成为大一新生的主要任务和难题。度过了中学阶段的几年,大都适应并习得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进入大学后,他们仍然会表现出固有的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有效的转变。另外,以往的对父母和教师的过度依恋也很难减弱,渐渐走向独立生活的大一学生,还常常会怀念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老师每事俱细的指导,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时,更容易产生那种孤独甚至被遗弃的感觉。在学习上,通常表现在新生对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时的盲目、手足无措;在生活上,则多表现在缺乏父母照顾时的笨拙、怨天尤人。
三、学习方式及考试形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疑问
在我国高考制度的应试教育旗帜下,进入大学继续读书的学生多数都习惯了那种纯粹是为准备考试而学习的形式,在一个固定的教室,恒久不变地捧着统一的教科书,盯着考试范围内的某一处,理解或背诵着什么。然而大学的学习基本是自主的,学习的内容也是自由的,固定的课程数量明显减少,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是不设任何限制的。即使是规定范围的课程,也少了许多以往的许多教条,容许你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更欢迎你提出质疑。这种看似散漫的自主学习,容易让一部分学生对大学课程和知识产生不良的印象,甚至开始鼓吹“读书无用论”,这多多少少有应试教育的影子,一旦所学习的内容不能在考试试卷中体现出它的价值,就觉得无用了。另外,大学虽然免不了作业和考试,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更趋向于多样化和开放化,不再仅仅是中学阶段那样的单一和功利。这可能也会给大一新生带来新的问题,他们或许会认为自己平时所看所学并不一定能很好地服务于应对考试,进而对知识的态度转为否定和质疑。
四、人际关系引起的忧思
比起中学时代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更为广阔,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衡量一个人社会适应健康与否的指标之一,反过来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来自人际关系上的苦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通常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寝室成员关系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关系。其中同学关系和寝室成员关系常常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关系。刚刚步入大学的同学之间虽然在短时期内发展为挚友,但三三两两的结伴漫步于校园则是很常见的事情,女孩子一起逛街、买衣服,男孩子一起打球、锻炼身体,寝室成员之间,也常常以老大、老四称呼对方,俨然一家庭组织。这都是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表现。然而,一旦同学关系或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三五结伴,剩下的落单这样的下场,这时候不良的人际关系带来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在处理同寝室关系成员的关系时,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大都属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住过集体宿舍。进入大学集体宿舍之后,新奇而充满挑战,然而,很快现实的问题便出现在他们面前,并认为难以处理并终日痛苦不堪。
另外,中学阶段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很大,部分同学在与人相处,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又不具备文艺特长,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感到自己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1]
五、恋爱带来的甜蜜与苦恼
告别了青涩的中学时代,同时也意味着告别了“早恋”的疑惑。懵懂的对爱情的憧憬、萌动的爱情的种子悄悄在心中生根发芽。然而,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恋爱观念尚且不够成熟,有些选择恋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看到校园里已经恋爱的成双成对地出入于各种场合,觉得自己也应该恋爱一把,跟上“时代的潮流”,有些人恋爱完全是出自虚荣心,由此很容易看出,他们关于恋爱的目的不够明确,而且过于草率。由于刚刚进入大学,虽然生理年龄已经成人,但心理年龄尚且不够成熟,因此对待恋爱的方式也不合适。他们往往意气用事,行动往往轻浮、草率、鲁莽、以致造成恋爱上的“创伤”,终身悔恨,感情难以愈合。[2]
然而,大学生恋爱已经不再是洪水猛兽,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就是爱情的天堂。调查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认为“不应该在大学谈恋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恋爱并不影响大学的学习生活”,可他们对校园爱情的信心并不足,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恋爱的主要目的仅仅是“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而在遭遇恋爱失败的打击之后,能够正确处理的人数也没有超过一半。[3]
六、挫折经历引起的自我否定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经历很多挫折,但是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表现出受挫能力偏差,容易产生过多的偏激行为 [4]。虽然进入了大学,但是完全是自己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并实现自己以及家人、老师的愿望的学生毕竟有限,许多学生由于考试发挥、报考失误等问题没有考进理想大学,这些学生在经历了重大的挫败之后,便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降低自我效能感,而不愿意或者不敢面对现实。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学生是对自我的认识不够确切,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进而难以实现。还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优秀同学,不再有中学时期的“惟我独尊”感,尤其是在竞选班级或者学校干部失败之后,便开始自我否定,甚至对自己的生命的意义进行反思和疑惑。
七、就业及职业选择的压力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以及学校教育导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等因素的存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因此,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就已经开始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林梅等人[5](2004)对大学生压力感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与就业有关的压力源主要包括:学校名气不够,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成绩不好,怕吃闭门羹;家在农村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怀疑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然而,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精英教育面向大众教育转变带来的变化、择业方式的变化、就业机制的障碍、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的差距,是就业压力的根源所在[6]。另外还有多数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些不知所措,对今后的职业选择矛盾犹豫,因而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清楚自己的有效目标。这都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慌乱和无助。
以上我们浅析了大学一年级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的确很难逐一克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障碍,还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给予理解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优势,采取一些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应有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英.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冷旭东.对1685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3]王晓峰.大学生心理问题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4]曾丹.大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成因及其教育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林梅,杜宁,余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4) .
[6]陈瑾,刘昕远,顾宁.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