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原因类高考主观题就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利用高考典型试题,优化解题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全面性、针对性,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高考试题
爱因斯坦认为“思考重于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思维品质的优化。原因类主观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般以某种现象、做法、结果等为背景材料,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或现象的原因、采取某种措施或对策的依据,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思维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优化。
一、分层递进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规律,依据一定的顺序,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理严谨、论证充分。回答原因类问题可按照必要性、重要性、危害性这三个层次和逻辑顺序阐述理由。必要性是原因指向的客观环境、实际情况或者涉事主体自身的地位、性质、职能等知识;重要性是指相应的行为会带来的积极影响、结果,一般涉及意义、作用等知识;危害性则从反面阐述理由,是指相应行为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与后果。
【例1】(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Ⅱ38题)
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二 2014年10月《國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十大措施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小微企业有216万户,受惠面在90%以上,减税51亿元;享受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2700万户,减税189亿元。
(2)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
试题解析:通过分析设问中“当前”“小微企业”以及材料中“数据显示”等信息,学生可以依次分别从必要性、重要性两个层次思考:为什么要分析当前?当前的客观实际情况如何?为什么要对小微企业实施优惠?小微企业自身的地位、性质、作用等条件是怎么样的?实施优惠之后对小微企业以及国家经济有哪些积极的影响?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则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能吸纳人民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税负较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税收优惠可降低小微企业负担,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考生回答这道题目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答案凌乱,层次不明;二是片面作答,忽略对当前客观实际情况的分析,或者漏答小微企业的地位、性质、作用等相关知识,主要原因在于思考问题时思路不清晰、逻辑混乱。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分析,梳理清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对问题进行严谨的推理和充分的论证。
二、透视问题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深入钻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物之间表面的联系和关系中揭示出背后的规律、趋势。在回答原因类问题时,要通过材料的数据、事例等表象,结合设问的限制和指向进行论述,既要看到表面的原因,也要看到本质的原因。
【例2】(2015年高考天津文综政治12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乎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1)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
试题解析:本题设问是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是经济下行而劳动力增加的现实情况要求,本质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保持经济增长,保证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增加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本质是国家为达成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参考答案: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③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确保居民就业的基础;保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④“稳增长、保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
考生在答题时的主要问题是就事论事,局限于表面数据和原因,没有进一步看到“发展生产力、解决主要矛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本质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通过判断、推理、概括,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三、立足相关主体,提升思维的全面性
思维的全面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层次及相关的主体(因素)等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实现对问题全面的把握。原因类的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主体(因素),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就主体(因素)与事情发生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承受者。由于同一件事的发生相对不同主体(因素)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分析原因时,要立足不同的主体(因素),分别从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这两个角度出发,既分析显性主体(因素)的原因,也深入分析隐性主体(因素)的原因。 【例3】(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35题)
材料一 税收政策会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假设某制造企业的某一产品当前销售单价为9.8万元(其中包含企业每销售一件产品应缴纳的税额1.8万元),年销售量10万件。现对该企业销售产品实行免税措施,免税后单价为9.2万元,年销售量为13万件。
材料二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为主动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全球工业大国都在全力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构筑全球新战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税负过重等老问题依然突出,弱化了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减税已成为当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重要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说明减税可以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理由。
试题解析:本题要从减税涉及的相关主体或因素切入阐述理由。设问没有明显的主体,但通过深入分析材料,则会发现显性的有“市场的参与者”企业这个主体和税收、制造业这两个因素,隐性的有居民与消费者两个主体。从这些主体、因素相关的经济生活知识出发,围绕设问的指向,则可得出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增加了企业利润,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了居民实际收入,有利于刺激消费以带动智能制造业健康成长。发挥了税收和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资本向智能制造业转移。能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学生作答本题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找到全部的涉事主体(因素)阐述理由,容易忽略居民、消费者这两个隐性的主体,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不够,缺乏全面性。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级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尤其要重视掌握不同主体的相关知识,梳理清楚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以主体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的全面性。
四、明确提取指向,增强思维的针对性
思维的针对性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思维要运用到的知识、信息、概念有明确的提取指向,针对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材料和资源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论据。考试大纲要求“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从试题的文字、图表等形式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因此,要针对教材、材料、时政三个方面的内容寻求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例4】(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39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國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设问指向是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调用教材中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包括国家利益、合作共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阐述理论依据;其次要通过分析材料“世界经济增长”“全球减贫”“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信息,再结合“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时政知识分析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陈友芳教授强调,答题时要“学会说时政的话、学会说专业的话、学会在情境中说专业(或时政)的话”。明确答案来源,增强思维的针对性,能较迅速地找到分析问题的依据。在教学中既要研究透彻教材的理论知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又要善于分析材料,把握问题的本质,还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为手段,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实现由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向启迪智慧、提升思维转变。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高考试题
爱因斯坦认为“思考重于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思维品质的优化。原因类主观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般以某种现象、做法、结果等为背景材料,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或现象的原因、采取某种措施或对策的依据,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思维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优化。
一、分层递进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规律,依据一定的顺序,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理严谨、论证充分。回答原因类问题可按照必要性、重要性、危害性这三个层次和逻辑顺序阐述理由。必要性是原因指向的客观环境、实际情况或者涉事主体自身的地位、性质、职能等知识;重要性是指相应的行为会带来的积极影响、结果,一般涉及意义、作用等知识;危害性则从反面阐述理由,是指相应行为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与后果。
【例1】(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Ⅱ38题)
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二 2014年10月《國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十大措施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小微企业有216万户,受惠面在90%以上,减税51亿元;享受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2700万户,减税189亿元。
(2)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
试题解析:通过分析设问中“当前”“小微企业”以及材料中“数据显示”等信息,学生可以依次分别从必要性、重要性两个层次思考:为什么要分析当前?当前的客观实际情况如何?为什么要对小微企业实施优惠?小微企业自身的地位、性质、作用等条件是怎么样的?实施优惠之后对小微企业以及国家经济有哪些积极的影响?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则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能吸纳人民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税负较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税收优惠可降低小微企业负担,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考生回答这道题目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答案凌乱,层次不明;二是片面作答,忽略对当前客观实际情况的分析,或者漏答小微企业的地位、性质、作用等相关知识,主要原因在于思考问题时思路不清晰、逻辑混乱。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分析,梳理清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对问题进行严谨的推理和充分的论证。
二、透视问题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深入钻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物之间表面的联系和关系中揭示出背后的规律、趋势。在回答原因类问题时,要通过材料的数据、事例等表象,结合设问的限制和指向进行论述,既要看到表面的原因,也要看到本质的原因。
【例2】(2015年高考天津文综政治12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乎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1)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
试题解析:本题设问是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是经济下行而劳动力增加的现实情况要求,本质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保持经济增长,保证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增加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本质是国家为达成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参考答案: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③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确保居民就业的基础;保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④“稳增长、保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
考生在答题时的主要问题是就事论事,局限于表面数据和原因,没有进一步看到“发展生产力、解决主要矛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本质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通过判断、推理、概括,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三、立足相关主体,提升思维的全面性
思维的全面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层次及相关的主体(因素)等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实现对问题全面的把握。原因类的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主体(因素),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就主体(因素)与事情发生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承受者。由于同一件事的发生相对不同主体(因素)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分析原因时,要立足不同的主体(因素),分别从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这两个角度出发,既分析显性主体(因素)的原因,也深入分析隐性主体(因素)的原因。 【例3】(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35题)
材料一 税收政策会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假设某制造企业的某一产品当前销售单价为9.8万元(其中包含企业每销售一件产品应缴纳的税额1.8万元),年销售量10万件。现对该企业销售产品实行免税措施,免税后单价为9.2万元,年销售量为13万件。
材料二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为主动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全球工业大国都在全力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构筑全球新战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税负过重等老问题依然突出,弱化了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减税已成为当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重要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说明减税可以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理由。
试题解析:本题要从减税涉及的相关主体或因素切入阐述理由。设问没有明显的主体,但通过深入分析材料,则会发现显性的有“市场的参与者”企业这个主体和税收、制造业这两个因素,隐性的有居民与消费者两个主体。从这些主体、因素相关的经济生活知识出发,围绕设问的指向,则可得出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增加了企业利润,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了居民实际收入,有利于刺激消费以带动智能制造业健康成长。发挥了税收和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资本向智能制造业转移。能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学生作答本题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找到全部的涉事主体(因素)阐述理由,容易忽略居民、消费者这两个隐性的主体,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不够,缺乏全面性。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级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尤其要重视掌握不同主体的相关知识,梳理清楚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以主体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的全面性。
四、明确提取指向,增强思维的针对性
思维的针对性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思维要运用到的知识、信息、概念有明确的提取指向,针对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材料和资源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论据。考试大纲要求“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从试题的文字、图表等形式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因此,要针对教材、材料、时政三个方面的内容寻求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例4】(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39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國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设问指向是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调用教材中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包括国家利益、合作共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阐述理论依据;其次要通过分析材料“世界经济增长”“全球减贫”“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信息,再结合“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时政知识分析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陈友芳教授强调,答题时要“学会说时政的话、学会说专业的话、学会在情境中说专业(或时政)的话”。明确答案来源,增强思维的针对性,能较迅速地找到分析问题的依据。在教学中既要研究透彻教材的理论知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又要善于分析材料,把握问题的本质,还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为手段,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实现由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向启迪智慧、提升思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