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多个重要场合围绕家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特的家风思想。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观、家国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红色家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剖析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对于我们弘扬优良家风、党风、政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 家风建设 理论渊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家风建设与党风建设、道德建设、国家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治国如治家。良好家风对于构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刻剖析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理论渊源,才能全面理解习近平家风思想,切实做好弘扬优良家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伦理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伦理思想是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家风思想中关于提升家庭成员道德、构建和谐家庭、塑造平等生活等观点,都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作为人类生产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制度的产物。”[1]这就意味着家庭具有社会性,脱离社会共同体之外的家庭是不存在的,只有寓于社会之中的家庭才能维持和谐与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决定处于时代之中的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生活状态。家庭是小集体,社会是众多小家构筑起来的大环境,习近平重视家风建设的观点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恩格斯主张,家庭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定时代的人们所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到来自于劳动和家庭的发展阶段这两方面的影响。”[2]勤奋劳动能改善家庭收入状况,促进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稳定的家庭关系又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助推器。 习总书记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对家庭本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情况,提出建立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应的家庭结构,从而有效发挥家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倡导夫妻因爱结合,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于教化,最有说服力的家教莫过于言传身教。由此,父母心中蕴藏的“神圣情感”成为最宝贵的家教资源。父母因爱结合,子女是父母爱的结晶,子女在耳濡目染中更能将自身对家庭之爱融入对他人之爱、奉献社会的大爱之中。在勾勒未来家庭伦理制度的过程中,马克思尤其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妻子作为家庭成员,被视为私有财产而存在的不正常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实现平等自由,同时又强调个人自由权利与承担家庭义务之间相统一,才能使家庭成员形成包容、理解、信任的和谐关系,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伦理观体现了人类对于家庭伦理的最高追求,习近平家风重要论述正是以此为行动指南。
习近平指出,家是温暖的港湾,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而且对于培育心理健全、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下一代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建立夫妻平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进一步丰富了家庭功能,对于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国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家风文化,是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深厚沃土。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将家国一体的情怀融入每个华夏子女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吸取其中精华,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精神滋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历经漫长的岁月沉淀,中国民族以家庭伦理道德为指导,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要义,形成了以勤俭节约,克己自律、诚信有礼、立德修身,清正廉洁、尊老爱幼为主要内容的家风文化。在古代文化中,《周易》中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导后人像天道运行一样刚劲雄健,自觉奋发向上、不屈不挠。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儉以养德”,告诫后人注重修身养性,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朱子家训》中提到“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告诫人们要勤于反省,谨言慎行,追求崇高的君子品行。《曾国藩家书》中告诫家庭成员,“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教导子女要勤劳持家、谦虚谨慎,涵养高尚的品德。诸如此类的家风文化都极为重视个人德性修养,因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高低不仅关乎家风名声,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更有甚者,君主的品德直接关乎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习近平深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在多个重要场合都曾提及,弘扬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修身层面,广大党员只有修身律己,爱亲顾家,诚心待人,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在廉洁层面,广大党员干部形成生活朴素,廉洁自律、戒奢克俭的好作风,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精神层面,国人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持家的传统文化精髓,坚定家国一体的精神,从而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家风传承,离不开口口相授,最主要的方式是长辈“身体力行”。中国历史上,既有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孟母三迁等脍炙人口的佳话,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善孝为先”、“养不教,父之过”等谆谆教导,强调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好家风的形成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长辈要自觉地身体力行,如此,才能上行下效,真正将一种家族精神内化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家风在家族成员中世代传承。习总书记也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4]”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环境。只有父母身体力行,处处成为孩子行动的榜样,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孩子,才能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为人父母,不仅要从传统家风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修身养德,更要身体力行,亲身示范,如此,子女才能涵养高品德,践行好家风。 亲睦家齐、邦兴国治是中国独特家风文化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的家文化,不仅意指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生活各个层面是融为一体的。《礼记·大学》中提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就深刻地道出道德养成与社稷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立德以修身,修身以齐家,齐家安能治国平天下。司马谈《命子迁》中谈论孝道的时候,也指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告诫后人树立家国一体的高尚情怀,将孝顺父母与忠君爱国紧密结合起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深刻地领会到家风建设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他非常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并注重挖掘传统家风文化中忠厚、仁爱、诚信、和合等美德的时代价值。于个人而言,良好家风可以溢于言表,更易被获得社会认可,实现人生价值;于家族而言,良好家风可以荫泽后代;于社会而言,高尚的家风有利于社会和谐;于国家而言,良好的家风可以礼治天下,从而实现施仁政,行德治,百姓安、天下治的最高目标。
中华民族家风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后人,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的精神宝藏。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与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为推行家风建设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历史遵循。
三、中國共产党人优秀红色家风文化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千锤百炼中形成以勇于革命、忠于理想、爱党爱国、艰苦朴素、公正无私、为人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红色家风。这些优秀革命家身上凝聚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对作为红色后代出生的习近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源泉。
回顾历史,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始终秉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贞信念,形成了勇于革命、忠于理想,爱党爱国的优良家风。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忠于革命、忠于理想,严格要求子女勤奋拼搏、艰苦朴素,从不允许子女借自己的名义搞特殊化,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好榜样。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国家的荣誉,他无私地把儿子毛岸英送上战场,听闻毛岸英在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深深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5]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他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前。对待自己的儿子,毛泽东也是如此要求,忠于革命,忠于国家,为人民服务,即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这种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优良家风,是将爱家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真正融入到忠于国家、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坚贞信念中。此外,一生清正廉洁的周恩来立下“十条家规”,严格规定家人“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体现着公正无私、清廉自律的家风。久经沙场的朱德深知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不易,用“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朴素话语,对后人提出了严于律己、踏实做人的要求。老一辈革命家不仅自己任劳任怨地为国奉献,恪尽职守,而且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将家风建设与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曾不无感动地指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6]正是有了他们的对家庭教育的坚守,才能使中国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忠贞爱国的中华好儿女。可以说,“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7]
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日益繁荣,重物质追求、漠视精神文明的不正之风,使得有些家庭淡化了对家风的重视,家庭不和睦、虐待老人、子女教育欠缺等丑陋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革命先辈勤俭持家、忠贞爱国、无私奉献的优良家风值得我们细心品读,优秀的红色文化需要我们用心领会继承并发扬光大。基于现实的考虑,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8]这就要求,国人都需要加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家风,时刻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共产主义信仰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智慧,这种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奔腾不息。弘扬红色家风,既是基于加强党员干部修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民道德修养、建设良好国风的现实需要。红色家风是中国人民传承的重要精神,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页。
[4] 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2017-3-29.
[5] 中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毛泽东风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34页。
[6] 《十九大党章学习讲座》,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65页。
[8]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共产党员》(河北),2017(4).
作者简介:刘曼玮(1994—),女,汉族,湖南省湘潭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关键词】 习近平 家风建设 理论渊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家风建设与党风建设、道德建设、国家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治国如治家。良好家风对于构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刻剖析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理论渊源,才能全面理解习近平家风思想,切实做好弘扬优良家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伦理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伦理思想是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家风思想中关于提升家庭成员道德、构建和谐家庭、塑造平等生活等观点,都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作为人类生产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制度的产物。”[1]这就意味着家庭具有社会性,脱离社会共同体之外的家庭是不存在的,只有寓于社会之中的家庭才能维持和谐与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决定处于时代之中的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生活状态。家庭是小集体,社会是众多小家构筑起来的大环境,习近平重视家风建设的观点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恩格斯主张,家庭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定时代的人们所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到来自于劳动和家庭的发展阶段这两方面的影响。”[2]勤奋劳动能改善家庭收入状况,促进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稳定的家庭关系又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助推器。 习总书记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对家庭本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情况,提出建立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应的家庭结构,从而有效发挥家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倡导夫妻因爱结合,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于教化,最有说服力的家教莫过于言传身教。由此,父母心中蕴藏的“神圣情感”成为最宝贵的家教资源。父母因爱结合,子女是父母爱的结晶,子女在耳濡目染中更能将自身对家庭之爱融入对他人之爱、奉献社会的大爱之中。在勾勒未来家庭伦理制度的过程中,马克思尤其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妻子作为家庭成员,被视为私有财产而存在的不正常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实现平等自由,同时又强调个人自由权利与承担家庭义务之间相统一,才能使家庭成员形成包容、理解、信任的和谐关系,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伦理观体现了人类对于家庭伦理的最高追求,习近平家风重要论述正是以此为行动指南。
习近平指出,家是温暖的港湾,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而且对于培育心理健全、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下一代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建立夫妻平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进一步丰富了家庭功能,对于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国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家风文化,是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深厚沃土。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将家国一体的情怀融入每个华夏子女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吸取其中精华,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精神滋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历经漫长的岁月沉淀,中国民族以家庭伦理道德为指导,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要义,形成了以勤俭节约,克己自律、诚信有礼、立德修身,清正廉洁、尊老爱幼为主要内容的家风文化。在古代文化中,《周易》中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导后人像天道运行一样刚劲雄健,自觉奋发向上、不屈不挠。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儉以养德”,告诫后人注重修身养性,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朱子家训》中提到“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告诫人们要勤于反省,谨言慎行,追求崇高的君子品行。《曾国藩家书》中告诫家庭成员,“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教导子女要勤劳持家、谦虚谨慎,涵养高尚的品德。诸如此类的家风文化都极为重视个人德性修养,因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高低不仅关乎家风名声,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更有甚者,君主的品德直接关乎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习近平深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在多个重要场合都曾提及,弘扬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修身层面,广大党员只有修身律己,爱亲顾家,诚心待人,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在廉洁层面,广大党员干部形成生活朴素,廉洁自律、戒奢克俭的好作风,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精神层面,国人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持家的传统文化精髓,坚定家国一体的精神,从而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家风传承,离不开口口相授,最主要的方式是长辈“身体力行”。中国历史上,既有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孟母三迁等脍炙人口的佳话,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善孝为先”、“养不教,父之过”等谆谆教导,强调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好家风的形成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长辈要自觉地身体力行,如此,才能上行下效,真正将一种家族精神内化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家风在家族成员中世代传承。习总书记也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4]”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环境。只有父母身体力行,处处成为孩子行动的榜样,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孩子,才能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为人父母,不仅要从传统家风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修身养德,更要身体力行,亲身示范,如此,子女才能涵养高品德,践行好家风。 亲睦家齐、邦兴国治是中国独特家风文化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的家文化,不仅意指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生活各个层面是融为一体的。《礼记·大学》中提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就深刻地道出道德养成与社稷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立德以修身,修身以齐家,齐家安能治国平天下。司马谈《命子迁》中谈论孝道的时候,也指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告诫后人树立家国一体的高尚情怀,将孝顺父母与忠君爱国紧密结合起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深刻地领会到家风建设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他非常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并注重挖掘传统家风文化中忠厚、仁爱、诚信、和合等美德的时代价值。于个人而言,良好家风可以溢于言表,更易被获得社会认可,实现人生价值;于家族而言,良好家风可以荫泽后代;于社会而言,高尚的家风有利于社会和谐;于国家而言,良好的家风可以礼治天下,从而实现施仁政,行德治,百姓安、天下治的最高目标。
中华民族家风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后人,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的精神宝藏。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与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为推行家风建设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历史遵循。
三、中國共产党人优秀红色家风文化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千锤百炼中形成以勇于革命、忠于理想、爱党爱国、艰苦朴素、公正无私、为人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红色家风。这些优秀革命家身上凝聚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对作为红色后代出生的习近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源泉。
回顾历史,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始终秉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贞信念,形成了勇于革命、忠于理想,爱党爱国的优良家风。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忠于革命、忠于理想,严格要求子女勤奋拼搏、艰苦朴素,从不允许子女借自己的名义搞特殊化,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好榜样。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国家的荣誉,他无私地把儿子毛岸英送上战场,听闻毛岸英在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深深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5]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他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前。对待自己的儿子,毛泽东也是如此要求,忠于革命,忠于国家,为人民服务,即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这种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优良家风,是将爱家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真正融入到忠于国家、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坚贞信念中。此外,一生清正廉洁的周恩来立下“十条家规”,严格规定家人“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体现着公正无私、清廉自律的家风。久经沙场的朱德深知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不易,用“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朴素话语,对后人提出了严于律己、踏实做人的要求。老一辈革命家不仅自己任劳任怨地为国奉献,恪尽职守,而且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将家风建设与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曾不无感动地指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6]正是有了他们的对家庭教育的坚守,才能使中国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忠贞爱国的中华好儿女。可以说,“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7]
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日益繁荣,重物质追求、漠视精神文明的不正之风,使得有些家庭淡化了对家风的重视,家庭不和睦、虐待老人、子女教育欠缺等丑陋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革命先辈勤俭持家、忠贞爱国、无私奉献的优良家风值得我们细心品读,优秀的红色文化需要我们用心领会继承并发扬光大。基于现实的考虑,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8]这就要求,国人都需要加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家风,时刻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共产主义信仰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智慧,这种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奔腾不息。弘扬红色家风,既是基于加强党员干部修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民道德修养、建设良好国风的现实需要。红色家风是中国人民传承的重要精神,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页。
[4] 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2017-3-29.
[5] 中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毛泽东风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34页。
[6] 《十九大党章学习讲座》,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65页。
[8]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共产党员》(河北),2017(4).
作者简介:刘曼玮(1994—),女,汉族,湖南省湘潭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