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的对等理论及其在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沟通即时而又紧密,网络流行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此翻译领域的指导作用和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策略。中国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的广泛传播能够帮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动态和文化趋势,这是中国实现“走出去”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网络流行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106-02
  一、引言
  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相关理论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完善,体系日趋完备。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态对等理论提出,要将读者的反应和翻译的效果作为评判翻译优劣的标准,这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界围绕直译和意译展开的观点交锋问题。秉持“兼收并蓄”的原则,译者和众多英语爱好者可以通过了解奈达的对等理论开阔视野,展开深入翻译研究并积极运用到实践中。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并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其英译也对于语言和文化输出起到日益重要作用。
  二、对等理论介绍
  (一)动态(功能)对等
  奈达提出,动态对等应遵循“源语和其读者的关系应与译语和其读者的关系相同”的原则,即等效反应原则。用最贴近源语信息的自然对等语言呈现一种动态对等关系,旨在用完全自然的译语表达使译语读者在其文化情景中理解自如,而不拘泥于形式。随后,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奈达在其代表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用“功能对等”代替“动态对等”以强调功能概念。
  (二)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需要尽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源语对应,如体裁、句式、概念对等。译语中的信息与源语中不同成分尽可能贴切,判断精准和正确与否需要比较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是否吻合。早期奈达认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对立,随其深入研究,他表明“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源语的形式有必要改变”。
  三、网络流行语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语言如明镜般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波未落一波又起的流行语正是这些变化的明证,而如今的互联网渐成为流行语的最佳沃土。网络语言已逐渐从“舶来品”走向本土化,慢慢融入公众生活,它们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转型、大众心理以及预期等重要现象。因此,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强大的当下,中国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的研究对外国友人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变化和相关文化现象至关重要。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 丰富多样性
  网络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皆呈多样化。在内容上覆盖面广泛,涉及游戏、动漫、影视、社会现象等多领域;在形式上也包含缩写、简写、谐音、数字等表现方式。
  2. 传播性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提供给人们更多交流途径的同时,无形中推动了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更新迭代。尤其通过覆盖面广泛的实时社交媒体,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深谙当下最流行的语言表达并用以沟通。
  3. 实效性
  因新旧事物迭代速度之快,一旦某个话题热度退去,从中衍生的部分流行语也越来越少被人提及。且有些网络流行语只限于特定时间段或特定场景,随着时间推移或场景变化,这些流行语也不再适用。
  四、奈达的对等理论在中国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应用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将读者置于核心地位,认为内容大于形式;但奈达也随深入研究后补充道,如果遵循形式对等原则的翻译也能达到贴近源语的自然表达,也不失为一种合理之道。
  在对等理论提出之前,有关直译和意译的争论持续不休,两种观点似乎水火不容,但不得不承认其有效性与局限性共存。而奈达的理论结合两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关注读者的反应。任何翻译只要能唤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那么无论使用直译还是意译都是合适且可理解的。
  (一)直译
  人类文化、经验和思维上的一定相似性是不同读者间产生相似反应的基础,所以在两方读者有相似的背景信息和观点或经历相似事件的情境下,直译不失为一种合适选择。例如,《咬文嚼字》发布的“中国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中“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可以直接译为“put people and life above everything else” 或者“take people and their lives as top priority” 。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毫无疑问将人民健康安危放在首位的原则已成大多国家共识,自然直译策略已经足以唤起对等理论中提到的读者间相似反应。因中文有重复和对仗的表达习惯,“至上”出现了两次,但翻译成英文时并无为追求形式对等而效仿的必要,因为这并没传递什么新的信息。正如奈达所说:“翻译是翻译意思”,所以多数时候应避免一些无意义的赘余要素。
  (二)意译
  1. 对等表达
  如上文提及,人类间有一定共性,所以必然两种语言间存在一些对等表达。例如,在2020年末最初在微博风靡的表达“凡尔赛文学”,意在指一种不经意间的“低调”炫耀方式,而后渐发展为一种玩笑或嘲弄表达。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为“Versailles Literature”,毫无疑问会引起英语读者的困惑。这时需要译者深入了解本词的背景来源和发展,并将其转化成更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表达“humblebrag”。再如,一个彰显年轻人力量和光明未来的短视频在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后,“后浪”一词一夜间刷爆网络。此词本来源于中国的一句俗语“长江后浪推前浪”,意指那些朝气蓬勃、大有所为的青年人。如果按字面翻译成“rear waves”,那些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很难将“rear waves”与年轻人联系起来。幸运的是,英语中也有类似的对等表达:Generation Z,西方文化中代表在1995年到2005年出生的年輕人。经此对等转换,自然且贴近的表达无疑就会唤来奈达提到的相似反应。   2. 释意
  对等表达虽解决一定翻译难题,但译者应该意识到因存在多样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特点,并非所有源语都在译语中有对等语,这时又必要在语言和文化上补充些成分来将信息显化。比如,“内卷”本源于英文中的“involution”,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特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而近日在中国互联网上“内卷”有了结合实际的引申含义:irrational or even vicious competition but without substantial progress among all walks of life. 因為此类表达是结合一定现实背景的,所以在译文中第一次出现时最好用如上详细的释意解释清楚,而在后文再次出现时直接用“involution”等其他简称指代即可。当然,一切释意的关键是对源语的充分理解。
  3. 脚注
  源语和译语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时,一些特定主题与表达可能很难通过翻译来达到完全自然化。但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并没有想象中困难,尤其是添加一些必要的脚注时。例如,与中国发展与现状相关的经济热词“双循环”,如果只翻译成“dual-cycle economic model”并不足以唤起译文读者相似的反应。这时在脚注里的进一步解释就变得不可或缺:a development pattern whose growth will rely o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ycles, with the domestic cycle as the mainstay. 再如,因篇幅有限,在年轻人群中迅速成为爆梗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被翻译成“the first cup of milk tea in autumn”是可接受的,前提是随之附上提供足够背景信息的脚注:a welcome reason for asking for or sending red pockets to closed ones in the name of milk tea to show care and love. 类似添加含更多细节或背景信息的脚注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英语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并产生与源语读者的相似反应。
  五、结语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翻译的许多领域起到重要指引作用,包括本文的研究领域: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尽管不同语言和文化间形式各异,内涵丰富,但通过利用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一些翻译方法策略如直译、对等表达、释意和脚注等,仍有可能通过翻译传递最贴切的自然对等效果进而唤起相似反应。该研究有助于更多英语读者了解中国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变化,进而全面客观认识真实的中国。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1964.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Leiden: E.J.Brill.
  [2]Nida, Eugene A.&Charles R.Taber. 198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lation. Leiden: E.J.Brill.
  [3]肖迎霞.奈达翻译理论及旅游资料英译实践[D].外交学院,2005.
  [4]张敏.中国网络流行语与功能对等[J].现代交际,2015(06):68-69.
  [5]刘虹洁.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J].大众文艺,2017,(15):224.
  [6]孙雪梅,刘昊哲.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特点及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86-88.
  作者简介:陈旭,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天津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口译。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及推广,增加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本文从包装结构、材料、图形和色彩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方法,结合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消费者需求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1
期刊
【摘要】 现代“中国音乐史”形成和建立的这一百年中,“历史分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分期的依据。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音乐是主流。20世纪接受西方音乐后,音乐本体从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音乐体裁、音乐思潮、音乐传媒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根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理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
期刊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废督裁兵”的思潮在社会上兴起。蒋百里的裁兵思想除与这一社会思潮有关外,同时还主要来源于战后国际上“和平运动”与“和平主义”潮流的高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弥兵”思想。他的“裁兵”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复员后的士兵生活安置与人事变迁,裁兵经费来源问题,武器设备保管问题及裁兵组织机关规划问题。虽然蒋百里的裁兵思想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书,但是并没有在当时社会成功运用,原因主
期刊
【摘要】 “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分期最重要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本文对发生于“三家分晋”前一年的“三晋伐齐”事件,从发生原因到事件过程、涉及人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详析考证,并对所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明确了“三晋伐齐”与“三家分晋”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事件的发生,就不会有“齐侯往”,周王对魏、赵、韩三家的封侯就不会发生于公元前403年。史学界对“三晋伐齐”事件多有忽
期刊
【摘要】 蒙古族民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歌传承及保护是蒙古族民歌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蒙古民歌特点、蒙古民歌表现形式展开分析,并提出蒙古族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蒙古族民歌传承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蒙古民歌;文化遗传;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7-02  蒙古族发展历史悠久,具
期刊
【摘要】 舞蹈本身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舞蹈是一种极其古老的艺术表达模式,舞蹈的表现能够充分融合音乐、运动以及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基于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将其进行相对应的表现。因此,舞蹈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以及规律。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舞蹈能够使戏曲表演艺术本身的感染力更加丰富,使整体的表演具有层次性,同时也使表达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因此,本文针对戏曲表
期刊
【摘要】 “留白”艺术作为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当代社会也不知不觉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尤其在同为艺术领域的戏剧影视作品中,“留白”更是越来越为从业人员所重视。在戏剧影视作品中有效运用留白艺术,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使作品得以升华。本文从“留白”艺术入手,分析了其与戏剧影视的历史渊源及带来的艺术效果,并为其在戏剧影视中的运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戏剧影视作品;戏剧影视
期刊
【摘要】 《堤》(《La Jetée》)由法國著名导演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拍摄于1962年,整片围绕世界大战后的时空穿越实验,讲述一个被童年记忆所牵绊的男子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寻找童年记忆的真相。全片以连环照片(Photo-roman)风格,配合旁白叙述的形式,围绕时间与记忆,对战争、和平、生命、爱情等的思索。本文将对克里斯·马克在该剧中所采用的连续静态画面的叙事风格,以及以
期刊
一、来时夜色  寒风过巷。小碗儿一哆嗦,蜷身裹紧了破衣。此时才是三月间,倒春寒还未过去,空气里蕴着湿润的花香。  迷离间,巷口似乎传来了一阵异响。  小碗儿一个激灵撑地坐起,手指碰到一块尖石,痛得他“嘶”地抽了口冷气。  这么晚了,整个杭州城都陷入了沉睡。还会有谁在这深巷中走动?莫不是哪个豪族家的猛犬没有拴好溜了出来!  就在这时,一个白色的人影在巷口出现,迅速奔来,仿若潜行的豹子。  只两次眨眼
期刊
【摘要】 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多样、资源丰富,是甘孜州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支脈。但伴随时代发展,甘孜非遗的保护及传承面临一定困境,诸多非遗依赖于传统的传承方式,包括师徒制、父传子等方式,在当今时代面临传承人断代、文字性非遗资料遗失等难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及现状,在此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