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独到、创新:理解文本的关键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每篇都文质兼美。要想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想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想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研读先行,以自身的研读引领学生的研读,以自身的研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研读体验。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但一些语文老师,恰恰缺少对文本的研读,教与学就像蜻蜓点水,难以入情入境,学生没有体验和感受,效率自然不高。那么应该怎样潜心研读文本,以对文本理解度的深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呢?
  一、?准确理解文本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研读文本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要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诚然,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可能每篇课文都做到研读,但我们可以进行筛选。如执教《三打白骨精》,初读时觉得这篇课文改编后写得并不怎么样,学生易读易懂,也没什么好讲的,但这是选自文学名著中,一定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形象,“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于是,我坐下来研读,读着读着,读出味道了!我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字斟句酌,才有以下对“诡计多端”精彩演绎。课文说白骨精“诡计多端”。请大家想想,这白骨精究竟施了哪些诡计?”生回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这是美人计。生又答:“白骨精又化作一位白发老婆婆从山上闪出来,拄着拐杖,一步一声地哭着寻女儿。”这是苦肉计。生答:“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他用自己拼命的方式来离间师徒。这是离间计。师小结,这真是一计连着一计,可谓“诡计多端”。
  教学中只有走进文本,准确理解文本,将学生带进文本,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二、?独到理解文本
  只有研读文本,我们才不会像以往那样,抓住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一堂好课,一定有它内在的生长逻辑。这就要求我们能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研读产生独到的理解,教学时若能将自己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问题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
  读《狼和鹿》,读出世间万物间的生态平衡。从揭题时人类对于狼和鹿的自然情态爱鹿恨狼入手,转而设问“狼和鹿之间到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且看这耐人寻味的故事”,这样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从一百多年前狼鹿共存时凯巴伯森林的葱绿、生机勃勃、小动物间的嬉戏到森林成了鹿的王国后的“绿色消退、枯黄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游荡”,森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副老态龙钟样,读出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为此追究原因,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恨狼枪杀狼,导致鹿的大量繁殖,泛滥成灾。至此,人们才明白他们捕杀的狼才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幡然醒悟,进而警示人类不要打破生态平衡,要保护地球这个生态家园,更应自觉地为维护这一自然界亘古不变的生存规律行动起来。
  读《剪枝的学问》,读出减少是为了增加。顺着作者“我”的心理变化去探寻剪枝的学问。王大伯家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我”满怀好奇;走进桃园,看到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去那些好好的枝条,“我”一脸疑惑;听了王大伯的介绍,“我”却是将信将疑;春天又到桃园,看到桃花红云片片,盼望早结又大又甜的桃子;暑假,再到桃园,看到桃子个个光鲜红润,“我”又惊又喜,终于明白王大伯的话是有道理的,生活处处有学问啊!
  只有通过研读文本,对文本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才能理清脉络,找到合适的问题、情节或以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作为切入口,对文本进行整合,使内容成几大板块,进而使之成为教学的结构,清晰明了,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创新理解文本
  对于文本的理解,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研读语言文字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方法,例如情景体验,很多时候往往这样形式的文本理解学生更乐意接受,而且效果会事半功倍。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研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文本情景再现。研读文本,可以抓住文眼,还原情境,揣摩人物精神。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课《梅兰芳学艺》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眼神,写其前后神采的变化,揭示出了“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中心。研读后可以知道课文有三处写到了梅兰芳的眼睛,着力描写他苦练“眼神”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如果能抓住“眼神”这一文眼,在教学中还原当时的情境,就能使儿童对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其中有一处是这样写的:“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不是一般地看,而是牢牢地盯,专注地看。看的是“空中飞翔的鸽子”“水底游动的鱼儿”,并不是静物。他不是只看一会儿,而是“常常”这样看,一看就是数小时。还原当时的情境亲身体验一下,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和长时间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眼睛会有什么感觉?用不了数分钟,就会觉得眼睛疼了,脖子酸了,身体僵硬了。如此创新体验文本,便能引领学生充分领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比起传统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研读效果更佳。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诗人告诉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地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经打击。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尤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教育者潜心地研读文本和循序渐进地慧心操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做智慧创新型教师,不断摸索文本研读的方法,不断修炼文本研读的“功力”,才能使自己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能。
  (作者单位:无锡新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开学第一周,我走上五(1)班讲台,放下《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瞬间,看见了粉笔盒里的两张钞票,一张10元,一张5元。  我猜测钞票背后有“文章”:有学生捡到钱,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找不到失主,以这种形式正大光明地昭示拾物的去向。  此后每次上课,我走到讲台的第一时间会不经意地瞟一眼,两张钞票一直都在。我觉得这群优秀的孩子在书写“传奇”,我在心里构思着期末时亲自动手给这部“传奇”结尾。  第四周去上课时,
期刊
桂花开了,我又想起那件事。  哪一年,记不得了,也是这个季节,一个中午。微风,桂花香味馥郁,一缕一缕地往鼻孔里钻,往思维里钻。感觉,呼吸里都是香气,话音里都是香味。  一只灰喜鹊从头顶飞过,落下一声鸣叫,也落下一串花香。  我值班,裹着一身香气在校园里转悠。就那么巧,让我碰上了邓晓海,那时我还不认识他。  中午时分,校园里没什么人,走读的学生基本上没来,住校的学生不是在寝室里休息,就是在教室里看书
期刊
1   美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人有“五欲”: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可见,审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这“五欲”概括得很好。教育就是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东西“引发”出来,并施之以健康的价值引导。因为有“知欲”,即理智的好奇心,所以要有“智育”;因为有“德欲”,即每一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的需要,有孟子讲的“四端”,所以要有“德育”;因为有“美欲”,即人有审美的需要,所以要有
期刊
多照照镜子没有坏处。人生的很多尴尬,就是缘于少照了一次镜子。譬如,整齐的白牙,藏一叶绿韭;性感的裤子,拉链没拉上;步态优雅,领口侧边耷拉着只袜子。这些尴尬一旦发生,会被人笑谈一辈子。  邋遢的生活习惯,个性上的毛病,照镜子是照不出来的。所以,若身边能有一个人是你的镜子,他愿意给你指出来,你也虚心接受,那真是一生的福气。如果前者只是让你少些尴尬和笑话,那么后者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或错路。  热恋中认识的
期刊
一  影像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日常生活影像化的改变。笔者认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通过模仿影像来进行现实的日常行为。进而推演,甚至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也是出于一种对“范例影像”的模仿。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难道教育的参与者们不也正是通过对具体教育行为的模仿来重塑各个时代的“日常教育影像”吗?与此同时,这些“影像”往往是某种类似的价值评定与道德评估的标准、尺度。  然而,我们确实
期刊
小的时候很多长辈都夸我是个好孩子,人实在,学习好,做事认真负责。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做过很多错事,委实配不上“好孩子”这个评价。  ●我曾经偷过东西  那年上小学四年级,邻居家孩子眉飞色舞地向我吹嘘说,他不用钥匙都能开自家门。我说不信,他便认认真真地向我演示了一遍,突然我脑子里就冒出了坏主意。趁着邻居家没人,我小心翼翼地摸了进去,偷了20元钱,动作干净利落,做得天衣无缝,没有人发觉。20元钱对于2
期刊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情调”这个词颇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浪漫情调”“小资情调”“异国情调”等。我猜,“有情调”应该是“有情趣,有格调”,或者“有情怀,有调调”,而非庸常、刻板。听说过“教育的情感”“教育的情怀”,也了解过“情智教育”“情理教育”“情感教育”,却从未想过教育也是可以“有情调”的。  这本书其次吸引我的是封面。封面上,深蓝色的星空,宁静深邃;穿着白背心、蓝裤子,戴着黄帽子的孩子
期刊
有一类电影值得我们反复咀嚼、耐心思考,因为主题的多元,因为表达的含混。这样的电影在挑战我们的认知,我们必须在它面前做出诚挚而艰苦的思考之后,它才会向我们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价值。  看与被看  初次看《楚门的世界》,你或许会觉得,楚门最大的悲剧在于人生被根本看不到的一双手紧紧掌控着:他一次次努力恋爱自以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这双手安排的,他一个个无话不说自以为交心的朋友也是这双手安排的,甚至这双手
期刊
夏日时长,天亮得早。待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将熬好的稀饭、几碟小菜摆在桌上,自己则去整理菜园了。清晨,阳光已经灿烂。一缕光线透过板栗树枝丫的缝隙,洒在母亲的身上,银发愈加晃眼。如今的母亲就像一根老藤,岁月的风刀霜剑,让她逐渐萎缩枯干,沧桑尽显。看着劳作不息的母亲,往事历历在目……  我家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镇,是一个冲积洲。我出生那会儿,家里住的还是土坯房。在一条蜿蜒狭长的圩埂上,一排简陋的屋舍依
期刊
我以为,四月是一年最好的季节,黄昏是一天中最美的时辰。四月的黄昏,我在一种层层叠加的美好中,经过田野,朝着炊烟的方向疾步回家。  等娘抹掉饭桌上最后一粒饭,班主任就来家访了。  年轻英俊的班主任穿着白衣黑裤,穿越村庄,像一枚移动的磁石,拖拽出一长溜好奇的眼光。这些眼光如接力棒一样,将一个确凿无疑的消息迅速传递到我家。我放下刚刚握起的笔,从房间里蹦出来。爹叉开腿,双手抚着腰,站到大门口。娘把手卷进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