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也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全社会关注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一种新的危机现象——“心理贫困”悄然而生。因此,如何引导贫困生疏解心理矛盾,促进其健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摆在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的解读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自尊与自卑并存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肯定和认同。高校贫困生或来自农村边远地区或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他们凭着自身的努力考入大学,而步入高校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尖子生”的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学学习竞争中他们变成了“平庸者”。这种反差使得原先的自尊逐步演化成敏感。加之家境贫寒,他们又常常陷入另一种怪圈之中——自卑。自卑是贫困生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觉得低人一等;加之学习环境的改变,现代高科技学习工具或时尚的消费方式,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变化,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2独立与闭锁并存
贫困生从小得到父母的呵护和照料较少,被迫过早地面对家庭经济的压力,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独立意识强,遇事有主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显示出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自尊的需要,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为了避免他人的负性评价,有些贫困生尽量减少与他人的交往,戒备他人,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进行软性自卫。他们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回避与他人交流,游离于群体之外。对同学、老师善意的帮助总感觉是一种施舍,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生活空间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习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回避社会支持导致贫困生走进更大的心理困境。
3坚强与脆弱并存
长期艰苦的生活锻造了贫困生自强、坚韧的秉性,使他们学会了坚强面对一切。他们承载着家庭的高期望,深知唯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拼劲,体现出不屈的性格特征。然而,由于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很脆弱。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城市文明理解不足,他们总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真正融人身边的群体。加之社会交往和特长能力偏低,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4焦虑与悲观并存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有积极的价值,但长期持续的焦虑却是一种病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长远发展。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贫困生焦虑的首要因素,有的为家里无法正常按时为其提供生活费而焦虑;有的为家庭而焦虑;有的为学习成绩欠佳对不起父母而焦虑;有的为就业而焦虑。当所有的焦虑堆积起来,贫困生感到无力应对时,就会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就会消极地看待社会及自己的未来。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1经济因素
经济困难是导致部分贫困生“心理贫困”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及生活费是这些贫困生家庭承受不起的。通过社会资助、助学贷款等途径只能解决部分困难。个人的生活窘迫,家长的无能为力,学校的催款压力以及借款后还款的担心等让他们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另一方面,大学中不时泛起的种种消费热点,年青人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存在着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无疑使囊中羞涩的他们相形见绌,自感寒酸。因此他们长期处于有形的巨大经济压力中,容易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强烈的自卑心理。
2教育因素
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步人大学后,贫困生也就相应地失去了这一优势。大学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贫困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普遍相对较差,他们的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而显得综合素质较差。由于经济所困和购置学习资源的局限,他们在参加学习培训活动方面较少,导致他们的知识面及人际交往能力与城市学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矛盾让他们力不从心,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3社会文化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被演化成金钱至上的思想,这些不良风气蔓延到大学校园,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而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符号的落后性。这些负面因素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4个体因素
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相同的事件,类似的情况,由于个体的认识与评价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感。首先,他们对自身弱势形成的原因分析归因偏差,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拉大更多的是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欠缺等,从而滋生出不平衡的心态。其次,贫困生的自我定位偏高而耐挫折力偏低,他们从小到大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自我定位较高。一旦个体目标难以实现,便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再次,由于他们对城市文明理解甚少,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文明,因此产生自卑、消沉的心态。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新视角
(一)助困和育人有机结合,帮助贫困生科学定位
抵御“心理贫困”的关键在于“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首先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要让他们懂得,贫困并不是自己的错误,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现象,应该将这种压力转化成拼搏的动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困的命运。其次,学会客观地自我定位。要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切忌与他人盲目攀比,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最后,正确地看待别人的帮助。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产生被同情被施舍的感觉。事实上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他们的期望。作为贫困生,一方面要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帮助化作动力,等到自己有能力时再让这种爱心传递和延续下去,回报国家和社会。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校园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越是自己不足的地方越表现得很敏感,如果外界环境不是十分宽容友善,则贫困生的自卑感、孤独感更为强烈。因此,学校首先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次,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在资助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尽量不要触及贫困生敏感的内心,让资助人与受助人双方都明白资助是建立在一种平等之上的馈赠。最后,可以由贫困生自愿组成贫困生社团,学校给予支持。因为影响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内心最深层的归属感以及与他人交流的需要。在贫困生社团中,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其心理压力。
(三)完善高校资助机制,拓宽社会求助渠道
经济压力是导致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根源,因此应该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社会资助和校内奖、助学金相配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保障线。学校要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助困制度和措施。“奖”要突出双优,“贷”要讲求公平,“助”要兼顾疏导,“补”要落到实处,“减”要完善制度。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在高校设立扶贫助学基金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和自助的机会,变无偿补助为有偿劳动,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贫困生心理保健能力
首先,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贫困生动态。在新生入校之时就应根据学校的心理普查结果,为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改。对有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要格外重视,鼓励师生主动与其谈心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好地融人群体、融入社会。其次,做好贫困生的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可适时地为他们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及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建立贫困生群,利用现代网络和传媒不定期地给他们发送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小常识;让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和减压,学会寻找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耐挫折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再次,全面构建心理素质教育三级工作网络,让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承担起宣传、观察和传递信息的工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做好关注其动态,把握其需求。为有需要的同学进行个别性咨询,帮助解决其心理障碍,以增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勇.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成因及其调适[J].江西社会科学,2004(05).
[2]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4).
[3]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
[4]李志.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J].教育探索,2008(04).
一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的解读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自尊与自卑并存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肯定和认同。高校贫困生或来自农村边远地区或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他们凭着自身的努力考入大学,而步入高校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尖子生”的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学学习竞争中他们变成了“平庸者”。这种反差使得原先的自尊逐步演化成敏感。加之家境贫寒,他们又常常陷入另一种怪圈之中——自卑。自卑是贫困生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觉得低人一等;加之学习环境的改变,现代高科技学习工具或时尚的消费方式,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变化,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2独立与闭锁并存
贫困生从小得到父母的呵护和照料较少,被迫过早地面对家庭经济的压力,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独立意识强,遇事有主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显示出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自尊的需要,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为了避免他人的负性评价,有些贫困生尽量减少与他人的交往,戒备他人,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进行软性自卫。他们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回避与他人交流,游离于群体之外。对同学、老师善意的帮助总感觉是一种施舍,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生活空间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习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回避社会支持导致贫困生走进更大的心理困境。
3坚强与脆弱并存
长期艰苦的生活锻造了贫困生自强、坚韧的秉性,使他们学会了坚强面对一切。他们承载着家庭的高期望,深知唯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拼劲,体现出不屈的性格特征。然而,由于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很脆弱。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城市文明理解不足,他们总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真正融人身边的群体。加之社会交往和特长能力偏低,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4焦虑与悲观并存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有积极的价值,但长期持续的焦虑却是一种病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长远发展。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贫困生焦虑的首要因素,有的为家里无法正常按时为其提供生活费而焦虑;有的为家庭而焦虑;有的为学习成绩欠佳对不起父母而焦虑;有的为就业而焦虑。当所有的焦虑堆积起来,贫困生感到无力应对时,就会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就会消极地看待社会及自己的未来。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1经济因素
经济困难是导致部分贫困生“心理贫困”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及生活费是这些贫困生家庭承受不起的。通过社会资助、助学贷款等途径只能解决部分困难。个人的生活窘迫,家长的无能为力,学校的催款压力以及借款后还款的担心等让他们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另一方面,大学中不时泛起的种种消费热点,年青人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存在着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无疑使囊中羞涩的他们相形见绌,自感寒酸。因此他们长期处于有形的巨大经济压力中,容易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强烈的自卑心理。
2教育因素
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步人大学后,贫困生也就相应地失去了这一优势。大学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贫困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普遍相对较差,他们的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而显得综合素质较差。由于经济所困和购置学习资源的局限,他们在参加学习培训活动方面较少,导致他们的知识面及人际交往能力与城市学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矛盾让他们力不从心,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3社会文化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被演化成金钱至上的思想,这些不良风气蔓延到大学校园,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而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符号的落后性。这些负面因素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4个体因素
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相同的事件,类似的情况,由于个体的认识与评价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感。首先,他们对自身弱势形成的原因分析归因偏差,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拉大更多的是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欠缺等,从而滋生出不平衡的心态。其次,贫困生的自我定位偏高而耐挫折力偏低,他们从小到大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自我定位较高。一旦个体目标难以实现,便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再次,由于他们对城市文明理解甚少,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文明,因此产生自卑、消沉的心态。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新视角
(一)助困和育人有机结合,帮助贫困生科学定位
抵御“心理贫困”的关键在于“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首先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要让他们懂得,贫困并不是自己的错误,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现象,应该将这种压力转化成拼搏的动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困的命运。其次,学会客观地自我定位。要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切忌与他人盲目攀比,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最后,正确地看待别人的帮助。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产生被同情被施舍的感觉。事实上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他们的期望。作为贫困生,一方面要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帮助化作动力,等到自己有能力时再让这种爱心传递和延续下去,回报国家和社会。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校园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越是自己不足的地方越表现得很敏感,如果外界环境不是十分宽容友善,则贫困生的自卑感、孤独感更为强烈。因此,学校首先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次,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在资助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尽量不要触及贫困生敏感的内心,让资助人与受助人双方都明白资助是建立在一种平等之上的馈赠。最后,可以由贫困生自愿组成贫困生社团,学校给予支持。因为影响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内心最深层的归属感以及与他人交流的需要。在贫困生社团中,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其心理压力。
(三)完善高校资助机制,拓宽社会求助渠道
经济压力是导致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根源,因此应该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社会资助和校内奖、助学金相配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保障线。学校要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助困制度和措施。“奖”要突出双优,“贷”要讲求公平,“助”要兼顾疏导,“补”要落到实处,“减”要完善制度。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在高校设立扶贫助学基金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和自助的机会,变无偿补助为有偿劳动,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贫困生心理保健能力
首先,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贫困生动态。在新生入校之时就应根据学校的心理普查结果,为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改。对有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要格外重视,鼓励师生主动与其谈心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好地融人群体、融入社会。其次,做好贫困生的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可适时地为他们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及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建立贫困生群,利用现代网络和传媒不定期地给他们发送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小常识;让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和减压,学会寻找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耐挫折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再次,全面构建心理素质教育三级工作网络,让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承担起宣传、观察和传递信息的工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做好关注其动态,把握其需求。为有需要的同学进行个别性咨询,帮助解决其心理障碍,以增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勇.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成因及其调适[J].江西社会科学,2004(05).
[2]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4).
[3]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
[4]李志.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J].教育探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