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14日,《中国教育报》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高职学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他们除了要具备上述核心素养,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根据职业素养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是职业素养结构中外显的、可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内在的、无法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根本的部分。
前几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虽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为改变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略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高职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业素养评价模型
本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以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炼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五项评价指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其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属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属显性职业素养范畴)。其次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分别对职业素养的权重: 0.1509, 0.2118, 0.1195, 0.2788, 0.2390。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若某位同学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4.5、3、4.8、3.8、4.2,则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
Z=4.5×0.1509 3×0.2118 4.8 0.1195 3.8×0.2788 4.2×0.2390=3.9513
该同学的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1=(4.5×0.1509 3×0.2118 4.8×0.1195)/(0.1509 0.2118 0.1195)≈3.9155
该同学的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2=(3.8×0.2788 4.2×0.2390)/(0.2788 0.2390)≈3.9846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大三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2.6%,主要的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在现有的文献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使用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表》是在借鉴王燕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以及张寿三编制的《职业素养测试表》的基础上,根据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的各项指标自编而成。编制后的量表包含50个题目,分思想品德素养(10题)、身心健康素养(9题)、文化基础素养(9题)、专业技能素养(5题)、通用技能素养(17題)五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
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见表2。本研究采用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五个项目的得分由各维度各题得分直接求均值得到。若某位学生各项得分高于4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各项得分高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各项得分低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不合格。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其他四项评价指标仅达到合格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从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这两项得分来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两项指标的得分偏低。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虽然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平均分达到优良水平,我们还需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38.0%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合格水平,4.3%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不合格。上述结果说明,仅有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总评得分。三项得分分别为3.87、3.41、3.63,均仅达到合格水平。进一步分析职业素养总评得分,结果显示:19.7%的同学的职业素养达到优良水平,67.7%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13.6%的同学的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个数据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们的思考:通过三年大学的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差异在职业素养得分上的情况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性别差异、专业差异、来源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差异上,除思想品德素养得分非常接近外,其他各项得分男生均比女生略高。在专业差异上,理科学生在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上得分比文科学生略高,其他各项得分分数均非常接近;在来源差异上,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得分略高,在专业技能素养这一项上差别比较明显。
上述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现象较为吻合。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以技术技能型为主,大部分女生在掌握技术的能力上比男生稍弱,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女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没有男生快。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来自农村的学生视野较窄、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不少学生害怕学习新技术,在技能学习、沟通交流等方面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逊色。还要指出的是,文科学生在大学里只学习与其专业相关的科目,很少進行理性思维的锻炼,三年过后,文科学生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比理科生稍差。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高职院校应重视高职女生及来自农村的高职生的培养,同时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采用F检验对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成绩差异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文化基础素养、专业技能素养、通用技能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各个项目上的得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各个项目的得分从高到低的排序均为:优秀>一般>较差。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根据职业素养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是职业素养结构中外显的、可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内在的、无法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根本的部分。
前几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虽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为改变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略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高职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业素养评价模型
本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以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炼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五项评价指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其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属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属显性职业素养范畴)。其次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分别对职业素养的权重: 0.1509, 0.2118, 0.1195, 0.2788, 0.2390。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若某位同学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4.5、3、4.8、3.8、4.2,则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
Z=4.5×0.1509 3×0.2118 4.8 0.1195 3.8×0.2788 4.2×0.2390=3.9513
该同学的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1=(4.5×0.1509 3×0.2118 4.8×0.1195)/(0.1509 0.2118 0.1195)≈3.9155
该同学的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2=(3.8×0.2788 4.2×0.2390)/(0.2788 0.2390)≈3.9846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大三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2.6%,主要的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在现有的文献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使用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表》是在借鉴王燕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以及张寿三编制的《职业素养测试表》的基础上,根据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的各项指标自编而成。编制后的量表包含50个题目,分思想品德素养(10题)、身心健康素养(9题)、文化基础素养(9题)、专业技能素养(5题)、通用技能素养(17題)五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
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见表2。本研究采用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五个项目的得分由各维度各题得分直接求均值得到。若某位学生各项得分高于4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各项得分高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各项得分低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不合格。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其他四项评价指标仅达到合格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从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这两项得分来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两项指标的得分偏低。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虽然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平均分达到优良水平,我们还需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38.0%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合格水平,4.3%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不合格。上述结果说明,仅有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总评得分。三项得分分别为3.87、3.41、3.63,均仅达到合格水平。进一步分析职业素养总评得分,结果显示:19.7%的同学的职业素养达到优良水平,67.7%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13.6%的同学的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个数据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们的思考:通过三年大学的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差异在职业素养得分上的情况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性别差异、专业差异、来源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差异上,除思想品德素养得分非常接近外,其他各项得分男生均比女生略高。在专业差异上,理科学生在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上得分比文科学生略高,其他各项得分分数均非常接近;在来源差异上,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得分略高,在专业技能素养这一项上差别比较明显。
上述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现象较为吻合。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以技术技能型为主,大部分女生在掌握技术的能力上比男生稍弱,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女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没有男生快。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来自农村的学生视野较窄、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不少学生害怕学习新技术,在技能学习、沟通交流等方面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逊色。还要指出的是,文科学生在大学里只学习与其专业相关的科目,很少進行理性思维的锻炼,三年过后,文科学生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比理科生稍差。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高职院校应重视高职女生及来自农村的高职生的培养,同时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采用F检验对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成绩差异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文化基础素养、专业技能素养、通用技能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各个项目上的得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各个项目的得分从高到低的排序均为:优秀>一般>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