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是经过了无数前人的开拓而存在的,于是我们就想去发现和挖掘荒原的野性之美,因为我们的心灵在浩荡的荒原之野,会得到一种来自原生态的那种感觉,那是对大地处女地的肆情洋溢的开发,也存有精疲力尽之后的那种劳作的酣畅感。
面对“寻归荒原”这个问题,这对于远在东方的我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因为“寻归荒原”所提倡的对于自然回归的问题,是我们面对春天的沙尘暴的时候才想到的问题,尤其是我们现在对于自然状态的感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了渴望。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关于大自然的文学自从有了地球日之后,全球各个地区的文学创作出现新的生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感到生活与土地的关系是这样亲近,因此当我们面对梭罗的绿色文字时,我们或许已经感到了他的话的感情多么真挚和是如何从内心发出的─“大自然是我的新娘” 。
从对土地的重述中,可以先来感触一下大自然文学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必要和重要性的认识。它的必要性表现在,对人类生存的历史的重新打量,这似乎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发展观的一个视角,当我们的目光去寻视美国的荒原和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的自然文学以及流派和作家的时候,我们感到美国的自然文学是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这是独特的美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所产生的文学,对于生长在东方的新世纪的文学家和文人学者也将会产生影响。
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到达美州新大陆时,他们面临的是一幅沉寂的风景,一片没有被歌唱的土地,这便产生了美国人对于以讴歌大自然为主题的文学,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某种张力的存在:一方面,美国人面对新大陆感慨万千,急于歌颂它的壮阔美丽和丰饶深邃;另一方面,这片一望无垠的土地却没有自己特定的主题歌手。
美国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爱默生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呼唤,而在19世纪美国才有了惠特曼的《草叶集》,而他的作品开始问世时,就注定要让这部作品成为“土地之歌”,这部诗集不仅是属于美国的,更是属于美州大陆,而这些也就成为“美国的荒原文学”。它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和土地有关的,因为西方的文学传统,人们对于土地、景物、自然的寓情抒怀是把人与之割裂的,而美国文学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对思想行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文学的散记,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文学,无不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当我看到真正具有原始风貌的荒原时,就能感到真正来自于大地的思考才是具有力量的,因此对土地的重述,就像戴维·默里所说的那样─土地有自己不可抹煞的故事,但是必须由真诚的作家来阅读和重述。
土地伦理观的形成,作家的位置感和对土地亲近感,仿佛是对于土地原有的那种情感的存在方式被作家找到了。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给予我们的新感触是,我们在一个新的时代开始的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新复兴,因为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融合,使人更加无法离开土地,而且因为土地的开拓和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在破土了荒原的原生态之后,土地的伦理观念就自然而然得出现了。
在大自然的怀抱传递人类的思考情状,也许只有这样的形式是随意的。而且一批这样的自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就如同梭罗的《瓦尔登湖》、《散步》这样的名篇。
现代工业社会对荒原宁静的打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打破, 已经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人口集中、污染严重、原生态的风景被破坏,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都具有商品价值的环境中,重新界定了土地的价值理念。而且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这些没有机会去一睹美州大陆的宁静和深邃的,或许可以从中国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中得到关于美的领悟,而同时更能感到凡是人的足迹所到之处,必然会对自然的戕害加重。为什么我们需要远足,需要寻找静谧,这同时也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商品化的侵袭已经使得欧美在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之间迫切地需要一块净土,因为当人的物质生活的质量在提高之后,对于心灵宁静的需要度会增加。于是文学对自然的回归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刚刚对现代化的进程感到了惊奇和尝到了它的好处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感到了一种来自荒原的警示。在工业文明的喧嚣到来之后,我们已经遭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因此当我们重新感受美国人对于自然的特殊重视时,我们其实也就能够反思自己。这就是我国已经有人在为黄河和长江作传,但这样的传记是否属于自然文学?我们有一个被称为“行走的文学”,这是和自然文学有一种直接对接联系的极为相近的文学形式,但是总是让人感到了一种被操作和一种浮躁心态在起着一种主导作用,而这些是不是和自然文学的沉静以及全部身心的投入存在距离呢?
或许通过对美国自然文学以及流派的了解,我们会为一个新大陆的有关土地的神话和传奇的东西,得到一种被人文精神所浸透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在我们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位置和坐标之后我们就会不停地散步和行走,我们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对自然景象得到了解,使得我们对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加以关照,更多一些来自文学的探险精神。而远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大张旗鼓的用媒体渗透的方式来展现一种社会的功利目的。也许这也是地理和户外类杂志如此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人们是多么需要对自己脚下这片大地关注,而试图在自然的地貌和文人涵盖了衡量一下自己心灵感触的份量,对我们来说不啻于在喧嚣声中听到了天籁。
对于荒原、对于荒原的象征意义,它是冷漠的实体,还是热情的精神,它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借代,这些对于一个新大陆移民来说,的确和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不一样,但是现代文明对于荒原的破坏,却是一样的。于是,就不由我们不去想对于荒原的呼唤的精神意义和特征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从广义角度看,自然是非人类创造的自然环境。而从广义角度看,它则称为一个折射多方的万花筒。”
三月的沙尘暴,让我们感到自然和我们所断言的这个旅游季节的不和谐,而自然所期待的就是人们进入之后的和谐的大美之感,现在我们终于感到了对于自然的戕害的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人类自己,而且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已经让人类的粗野受到了惩罚。因此我们怪不得如此的又开始喜欢荒原了,于是我们人类注定不会离开荒原。“如果说自然文学是爱默生所说的‘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那朵美丽的花’,那么自然文学作家就是梭罗那样对自然之美忠贞不渝的采花人。”
面对“寻归荒原”这个问题,这对于远在东方的我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因为“寻归荒原”所提倡的对于自然回归的问题,是我们面对春天的沙尘暴的时候才想到的问题,尤其是我们现在对于自然状态的感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了渴望。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关于大自然的文学自从有了地球日之后,全球各个地区的文学创作出现新的生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感到生活与土地的关系是这样亲近,因此当我们面对梭罗的绿色文字时,我们或许已经感到了他的话的感情多么真挚和是如何从内心发出的─“大自然是我的新娘” 。
从对土地的重述中,可以先来感触一下大自然文学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必要和重要性的认识。它的必要性表现在,对人类生存的历史的重新打量,这似乎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发展观的一个视角,当我们的目光去寻视美国的荒原和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的自然文学以及流派和作家的时候,我们感到美国的自然文学是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这是独特的美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所产生的文学,对于生长在东方的新世纪的文学家和文人学者也将会产生影响。
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到达美州新大陆时,他们面临的是一幅沉寂的风景,一片没有被歌唱的土地,这便产生了美国人对于以讴歌大自然为主题的文学,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某种张力的存在:一方面,美国人面对新大陆感慨万千,急于歌颂它的壮阔美丽和丰饶深邃;另一方面,这片一望无垠的土地却没有自己特定的主题歌手。
美国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爱默生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呼唤,而在19世纪美国才有了惠特曼的《草叶集》,而他的作品开始问世时,就注定要让这部作品成为“土地之歌”,这部诗集不仅是属于美国的,更是属于美州大陆,而这些也就成为“美国的荒原文学”。它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和土地有关的,因为西方的文学传统,人们对于土地、景物、自然的寓情抒怀是把人与之割裂的,而美国文学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对思想行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文学的散记,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文学,无不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当我看到真正具有原始风貌的荒原时,就能感到真正来自于大地的思考才是具有力量的,因此对土地的重述,就像戴维·默里所说的那样─土地有自己不可抹煞的故事,但是必须由真诚的作家来阅读和重述。
土地伦理观的形成,作家的位置感和对土地亲近感,仿佛是对于土地原有的那种情感的存在方式被作家找到了。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给予我们的新感触是,我们在一个新的时代开始的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新复兴,因为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融合,使人更加无法离开土地,而且因为土地的开拓和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在破土了荒原的原生态之后,土地的伦理观念就自然而然得出现了。
在大自然的怀抱传递人类的思考情状,也许只有这样的形式是随意的。而且一批这样的自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就如同梭罗的《瓦尔登湖》、《散步》这样的名篇。
现代工业社会对荒原宁静的打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打破, 已经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人口集中、污染严重、原生态的风景被破坏,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都具有商品价值的环境中,重新界定了土地的价值理念。而且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这些没有机会去一睹美州大陆的宁静和深邃的,或许可以从中国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中得到关于美的领悟,而同时更能感到凡是人的足迹所到之处,必然会对自然的戕害加重。为什么我们需要远足,需要寻找静谧,这同时也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商品化的侵袭已经使得欧美在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之间迫切地需要一块净土,因为当人的物质生活的质量在提高之后,对于心灵宁静的需要度会增加。于是文学对自然的回归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刚刚对现代化的进程感到了惊奇和尝到了它的好处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感到了一种来自荒原的警示。在工业文明的喧嚣到来之后,我们已经遭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因此当我们重新感受美国人对于自然的特殊重视时,我们其实也就能够反思自己。这就是我国已经有人在为黄河和长江作传,但这样的传记是否属于自然文学?我们有一个被称为“行走的文学”,这是和自然文学有一种直接对接联系的极为相近的文学形式,但是总是让人感到了一种被操作和一种浮躁心态在起着一种主导作用,而这些是不是和自然文学的沉静以及全部身心的投入存在距离呢?
或许通过对美国自然文学以及流派的了解,我们会为一个新大陆的有关土地的神话和传奇的东西,得到一种被人文精神所浸透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在我们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位置和坐标之后我们就会不停地散步和行走,我们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对自然景象得到了解,使得我们对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加以关照,更多一些来自文学的探险精神。而远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大张旗鼓的用媒体渗透的方式来展现一种社会的功利目的。也许这也是地理和户外类杂志如此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人们是多么需要对自己脚下这片大地关注,而试图在自然的地貌和文人涵盖了衡量一下自己心灵感触的份量,对我们来说不啻于在喧嚣声中听到了天籁。
对于荒原、对于荒原的象征意义,它是冷漠的实体,还是热情的精神,它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借代,这些对于一个新大陆移民来说,的确和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不一样,但是现代文明对于荒原的破坏,却是一样的。于是,就不由我们不去想对于荒原的呼唤的精神意义和特征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从广义角度看,自然是非人类创造的自然环境。而从广义角度看,它则称为一个折射多方的万花筒。”
三月的沙尘暴,让我们感到自然和我们所断言的这个旅游季节的不和谐,而自然所期待的就是人们进入之后的和谐的大美之感,现在我们终于感到了对于自然的戕害的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人类自己,而且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已经让人类的粗野受到了惩罚。因此我们怪不得如此的又开始喜欢荒原了,于是我们人类注定不会离开荒原。“如果说自然文学是爱默生所说的‘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那朵美丽的花’,那么自然文学作家就是梭罗那样对自然之美忠贞不渝的采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