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不)公正对组织报复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心理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报复行为是员工因感知组织及其代理人不公正而针对他们采取的惩罚行为,它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工作场所现象.总结现有综述文献,存在缺乏系统梳理、不重视解释机制等重要问题.根据(不)公正感知类型复杂性和(不)公正感知主体两个维度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解释机制角度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自我控制、情绪和资源理论等解释机制,并整合不同解释机制,同时增加对观察者视角的讨论.
其他文献
面对旅馆业经营场所内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态势,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公安部的最新要求,基层公安机关如何有效预防、打击与治理旅馆场所发生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前警务工作中特种行业管理的新问题.以公安机关在大数据背景下警务理念的创新和警务科技的革新为契机,加强大情报战略下特种行业的新型阵地控制成为防控治理旅馆场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路径.在进行特种行业阵地控制的过程中,要以提升公安机关的犯罪预防能力和犯罪打击能力为归旨,同时兼顾被害未成年人的身心保护,在对犯罪的治理过程中做到对未成
人类嗓音作为听觉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大量副语言信息以帮助识别个体身份,尤其对于盲人而言,视觉面孔经验的缺乏使得嗓音信息成为其感知对方个体特征的主要来源.通过结合正常视力者和盲人在嗓音选择性加工和嗓音身份加工方面的研究,尝试揭示普遍的人类嗓音加工模式以及盲人特异的嗓音加工机制.此外,与视觉面孔加工相关的梭状回脑区也参与并卷入了两类人群的嗓音加工任务,以此为基础梳理的视听整合模型和基于去掩蔽效应的跨模态重组假说,为这两类人群嗓音加工神经基础的差异性提供了相应的解释机制,未来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探究盲人的嗓
社会心理学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虽然多数时候相对独立发展,但两者都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非常关注.社会学家从社会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大量研究,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镇)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性、家庭结构等,后者主要涉及中国体验、社会心态、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等.总体上,现有研究显示,现代社会个体主义上升,同时许多传统集体主义价值在日渐式微.和心理学取向的研究相比,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具有这些特点:倾向于采用本位概念、质性研究方法,特别关注中观群体心理,关注政治和政策影响,更
专门矫治教育是“较长时间剥夺人身自由的机构化措施”,其具有公法上重大干预基本权利之处分的性质,且决定专门矫治教育不具有紧迫性,因此其决定宜采取法官保留.法官决定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在其制度角色的中立性上,而非其认识能力上.所以,欲使判断更为科学、准确,还需发展专业鉴定人制度.决定收容教养的核心问题是判断人身危险现实化的可能性,因此,若遵循比例原则,所谓“必要的时候”应解释为非采取专门矫治教育不足以防止人身危险性现实化之时.
2020年2月27日,司法部发布了《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一文件显示出我国对于永久居留立法工作的高度重视.但是现行法律中关于取消永久居留资格的规定较为模糊,学术界也缺乏对取消永久居留制度法律属性的探讨.在分析现有行政处罚论与行政强制措施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论的理论观点.在国家高度重视永久居留立法工作的大背景之下,有必要捋顺取消永久居留资格的法律属性,使理论上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立法工作.
创设了新的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方法,初步应用于整体性思维特征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新评估法选取体现典型文化意境和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成语谜语作为材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形与意、情境与语境相互转换的成语谜语文化园,记录被试游览时即景说出的成语建立成语库,并编码所录成语的思维特征类型以作为被试的整体性思维测量指标.基于测试数据的信效度分析表明整体性思维成语测试系统信效度表现良好.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的相关分析表明,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中的好奇性显著负相关.研究首次证实了利用虚拟现
撤销监护权制度在我国激活后,需要进一步关注在监护权撤销后,新的监护关系的建立以及应该进行何种后续监督和救助,从而实现撤销监护权儿童的权利保障.儿童权利理论是安置的重要理论基础,儿童监护不当或缺失是安置问题发生的前提,临时监护关系的设立以及新监护关系的建立是安置的主要形式,其中也存在着经济、情感、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困境.安置难、安置的有效性检验以及可持续性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和传播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负面信息的加工和传递,存在负性偏向.本研究依据事件酝酿、爆发、蔓延阶段的特征,构建心理机制模型,通过3项研究分别检验了信息内容、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中负性偏向的产生和发展.结果表明,负性偏向不仅产生于网络突发事件的源头语篇中,还产生于个体信息加工和人际信息传递过程,表现为个体对负性词汇更好的记忆效果及更高的辨别力,以及网民间对负性信息的选择性传递和对模糊信息的负性解读.研究有利于认识网络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科学应对舆情危机,创新网络治理.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落实少年司法理念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实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重要举措.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监督考察规定过于原则化、执行能力弱、专业化不足,社会参与度低,且缺乏人力、物力的保障,常会出现重帮教保护,轻教育管束的情形,使得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有所偏废,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本意无法实现.本文旨在探索数字化监督考察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数字赋能,增强监督考察执行能力,构建以强制力为保障,数字化为依托的监督考察模式,使得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行之有效.
“恤幼”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自西周以降,我国古代刑事立法中均设置了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恤幼”思想的集中体现.“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模式、传统的刑法慎刑观念与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是“恤幼”思想得以融入我国古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主要成因.《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有一定现实合理性,但我国对罪错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刑事政策不应动摇.我们对网络时代的非理性民意表达及其可能导致的刑法情绪性立法要有清醒认识与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