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多少人,会选一个安静的空间,捧一杯清茶、一本好书,用心体味淡淡的茶香和浓浓的书韵;有多少人,钟情于贝多芬、肖邦、巴赫、莫扎特,一连几个小时沉醉其中,物我两忘;有多少人,会千里迢迢奔波,只为欣赏一场期待已久的画展;又有多少人,愿意坐在黑漆漆的剧院,看完一场芭蕾舞剧,并久久地回味?
当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不屑,说:“没兴趣!”“这么老土!”“装什么优雅清高!”
现代人很忙,忙着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一个下午并不足以提高艺术修养,却有可能让股票价格翻一倍;街头巷尾充斥着震天响的流行音乐、网络歌曲,每天都有年轻的帅哥靓妹出来亮相,刺激大众的视听神经;省下来的钱,要用来买“偶像”们的演唱会门票;家里有电脑,何必非赶到电影院去;至于印象派或后现代主义,不知道也不影响生活……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媒体和生活密切相关。它提供信息,提供消费,提供娱乐,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它让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多姿多彩。媒体的种种好处,让我们相信它,依赖它,并在不自觉中受它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欣赏高雅艺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然而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白天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班回家只想以最简单的娱乐方式放松身心。艺术就在这种大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下逐渐让位于通俗文化甚至低俗文化。
当今社会,究竟是媒体的素质低了,还是受众的素质低了?报纸需要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才能有好的销路;电视节目越是无聊低俗恶搞,收视率就越高;网络上最没涵养,最庸俗的人红得最快……媒体的素质低吗?以媒体的精明和敏锐的洞察力,应该最能分辨文化的优劣,可它就是热衷于传播文化垃圾。受众的素质低吗?现代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也大骂“超女”、“快男”,可是一边是无休止的口水,一边是直线上升的人气。于是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就有了“芙蓉姐姐”、“风姐”,恬不知耻地宣扬自己的俗不可耐。我们在消费媒体提供的娱乐的同时,也被媒体无情地娱乐和消费着。媒体以其特有的“意见领袖”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使其适应于媒体打造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消费市场,同时市场的需求又反过来刺激媒体不断生产快餐文化。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文化黯淡了,艺术萧条了,美失落了,审美沦落为“审丑”。
朋友跟我说,他爱阅读,然后从手机里翻出一大串电子书名,得意地说每天可以看完一部小说,每年看的网络小说上百部,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这年头艺术不值钱,一般人不屑玩;但也太值钱,一般人玩不起。
我曾认真地思考过这句话。不错,它反映了媒体时代的现实:艺术的东西不容易拥有市场。以电影艺术为例,一部优秀的电影,主题深刻,志趣高洁,意义深远,可是它在银幕上待不久,因为没人看;而一部无厘头的搞笑喜剧片,反能创下高票房,原因无他,只是“娱乐”。
“文化曾可贵,艺术价更高;若为娱乐故,二者皆可抛。”基于这种纯粹娱乐的心理,又怎能真正感受到艺术之美?
同时,艺术的东西又显得无比昂贵。听纯正的音乐会,欣赏高雅的歌剧,参观名家画展……这样的消费,一年几次,便会让一般家庭不堪重负;至于花巨额收藏凡·高的真迹、那更不是寻常人能负担得起。可是不要忘了,凡·高一生穷困潦倒,连温饱都成问题,可他从来没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贝多芬在几乎失聪的困境中,创作了振奋人心的《英雄交响曲》;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传世巨作《史记》……这不只是对艺术的执著,更是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
在充满物质利益的社会,这一切还可能吗?坐在书房里凝思,我每次都想提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艺术可不可以不那么功利,可不可以纯粹一些,让艺术回归其本身,可不可以“为艺术而艺术”?可我一直没敢问,因为我不想得到否定的答案。
如果媒体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多一些道德素养和文化责任感,少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垃圾,多宣扬优秀的艺术作品,久而久之当会影响大众的审美情趣;如果大众在娱乐的同时,自觉抵御文化垃圾的干扰,有意识地接受艺术的熏陶,久而久之,媒体势必会转变当前的传播策略和模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艺术定能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可真要改变,不知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倘若无人愿为之努力呢?我还是相信,艺术的未来是光明的。著名电影导演江海洋曾这样告诫我们: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拯救艺术的责任。笔者窃以为还算对得起知识分子的称号,虽不是艺术家,也不曾为艺术贡献过什么,且知艺术的再兴非一人之力可为;然虽是一人之力,也当尽力而为。那些在艺术领域默默耕耘的艺术工作者们,不正是最好的榜样么!
当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不屑,说:“没兴趣!”“这么老土!”“装什么优雅清高!”
现代人很忙,忙着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一个下午并不足以提高艺术修养,却有可能让股票价格翻一倍;街头巷尾充斥着震天响的流行音乐、网络歌曲,每天都有年轻的帅哥靓妹出来亮相,刺激大众的视听神经;省下来的钱,要用来买“偶像”们的演唱会门票;家里有电脑,何必非赶到电影院去;至于印象派或后现代主义,不知道也不影响生活……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媒体和生活密切相关。它提供信息,提供消费,提供娱乐,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它让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多姿多彩。媒体的种种好处,让我们相信它,依赖它,并在不自觉中受它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欣赏高雅艺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然而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白天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班回家只想以最简单的娱乐方式放松身心。艺术就在这种大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下逐渐让位于通俗文化甚至低俗文化。
当今社会,究竟是媒体的素质低了,还是受众的素质低了?报纸需要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才能有好的销路;电视节目越是无聊低俗恶搞,收视率就越高;网络上最没涵养,最庸俗的人红得最快……媒体的素质低吗?以媒体的精明和敏锐的洞察力,应该最能分辨文化的优劣,可它就是热衷于传播文化垃圾。受众的素质低吗?现代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也大骂“超女”、“快男”,可是一边是无休止的口水,一边是直线上升的人气。于是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就有了“芙蓉姐姐”、“风姐”,恬不知耻地宣扬自己的俗不可耐。我们在消费媒体提供的娱乐的同时,也被媒体无情地娱乐和消费着。媒体以其特有的“意见领袖”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使其适应于媒体打造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消费市场,同时市场的需求又反过来刺激媒体不断生产快餐文化。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文化黯淡了,艺术萧条了,美失落了,审美沦落为“审丑”。
朋友跟我说,他爱阅读,然后从手机里翻出一大串电子书名,得意地说每天可以看完一部小说,每年看的网络小说上百部,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这年头艺术不值钱,一般人不屑玩;但也太值钱,一般人玩不起。
我曾认真地思考过这句话。不错,它反映了媒体时代的现实:艺术的东西不容易拥有市场。以电影艺术为例,一部优秀的电影,主题深刻,志趣高洁,意义深远,可是它在银幕上待不久,因为没人看;而一部无厘头的搞笑喜剧片,反能创下高票房,原因无他,只是“娱乐”。
“文化曾可贵,艺术价更高;若为娱乐故,二者皆可抛。”基于这种纯粹娱乐的心理,又怎能真正感受到艺术之美?
同时,艺术的东西又显得无比昂贵。听纯正的音乐会,欣赏高雅的歌剧,参观名家画展……这样的消费,一年几次,便会让一般家庭不堪重负;至于花巨额收藏凡·高的真迹、那更不是寻常人能负担得起。可是不要忘了,凡·高一生穷困潦倒,连温饱都成问题,可他从来没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贝多芬在几乎失聪的困境中,创作了振奋人心的《英雄交响曲》;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传世巨作《史记》……这不只是对艺术的执著,更是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
在充满物质利益的社会,这一切还可能吗?坐在书房里凝思,我每次都想提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艺术可不可以不那么功利,可不可以纯粹一些,让艺术回归其本身,可不可以“为艺术而艺术”?可我一直没敢问,因为我不想得到否定的答案。
如果媒体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多一些道德素养和文化责任感,少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垃圾,多宣扬优秀的艺术作品,久而久之当会影响大众的审美情趣;如果大众在娱乐的同时,自觉抵御文化垃圾的干扰,有意识地接受艺术的熏陶,久而久之,媒体势必会转变当前的传播策略和模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艺术定能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可真要改变,不知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倘若无人愿为之努力呢?我还是相信,艺术的未来是光明的。著名电影导演江海洋曾这样告诫我们: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拯救艺术的责任。笔者窃以为还算对得起知识分子的称号,虽不是艺术家,也不曾为艺术贡献过什么,且知艺术的再兴非一人之力可为;然虽是一人之力,也当尽力而为。那些在艺术领域默默耕耘的艺术工作者们,不正是最好的榜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