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高中阶段学科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艺术类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起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本文中我将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高中音乐的美育教學工作,彻底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中音乐 美育 素质教育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7.186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各项政策的支撑,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动力。所以,我们才经常提起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随着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就一直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最为突出的是不断探索基础教育方面的教学体制改革,确保教学目标、教学形式顺应时代潮流需求。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交流程度的日渐加深,我们在获得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感受出在文化发展领域和世界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所以,现在学校教育的根本定位于“育人”方面,取代了以往实行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将学校教育从长久的“应试”状态下解放出来,并且为学科课程的设置创建了新的格局,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本文中我们所要探讨的是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所以就以音乐为例,先来谈谈我国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学科设置的改变。音乐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备性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灵,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但在以往的应试体制下基本化作无形,尤其是高中阶段教学时间基本被其他学科所占据,更不用提发挥其应有的学科作用。但在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学校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素养以外的各方面素养和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和信息技术等实用性学科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因此也就给了以音乐为表的非考试型科目“重见天日”的机会。而本文中,我也将以音乐为例,着眼于艺术学科美育教学这一特性展开探究,谈谈如何做好高中音乐的美育工作。
一、音乐鉴赏中感受声音的艺术美
对于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并从音乐所包含的旋律、歌词方面感受声音美的存在,并通过声音获得听觉上的艺术享受,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审美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的教学效果。所以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从“听音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听不同的音乐和作者间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渠道,充分感受声音中所传递出的真善美。
首先,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学生在音乐中构建画面。因为通过教学研究显示,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日渐加深,其受到的客观性知识影响也就越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加强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尤其是部分感性思维本身较弱的学生其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逐渐消失。这对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平衡性是一种破坏,所以通过音乐鉴赏,引导学生在音律、歌词中实现脑内画面、视频的构建,从而重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让学生能够对真善美的感情进行同感、同悟,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为语文等主观性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在音乐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声音和语言的艺术,一方面,旋律是声音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则进行的排列组合,通过听音乐可以让学生对于声音产生一定的敏感度,进而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绪和情感,进而实现共情;另一方面,歌词是语言的艺术,以国语音乐为例,一定程度上和语文中的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文字艺术美的呈现,通过听音乐感受汉语的韵律美、释义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音乐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音乐是一种作用于主观思维的艺术,而不同的词曲作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都会进行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输出,选择其中思想情感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首先,通过了解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教化。不同的音乐往往带有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不同作者的音乐往往在内容上体现他所存在的环境状况,他所属于的群体需求等,例如《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战背景下所作,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都与爱国和奋斗精神有关,而通过对于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能够更深入的感受这首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而给予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其次,通过音乐教学,利用作者的事例,将音乐中所蕴含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能给予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教化。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音乐时,通过讲解贝多芬本身的生平事迹,结合其不同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从中更为深刻的感受贝多芬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精神,并以此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启发。
三、音乐表达中,调解学生情绪和心理
关于音乐的美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意志品质这两点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身心。
首先,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因为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成熟的阶段,所以容易在心理方面呈现不稳定的状态,也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和情感的影响,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有选择的让学生接触蕴含有积极向上、健康活泼情感的音乐作品,从而起到一定的净化心灵,塑造健康身心的作用。其次,通过音乐的教唱还可以给学生构建一个情绪的发泄口,帮助学生处理掉负面情绪。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日常学习压力大,更加容易在心理上、情绪上产生负能量,通过音乐教唱,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表达中获得情绪发泄的方式,进而及时倾泻掉消极的心理情感,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到日常学习中。
总之,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美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在当前素质教学体制下,音乐已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教学时间和内容上得到良好的保障。但要从“考试为本”思想中走出来还需要时间,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既有的教学时间,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从而确保每一节音乐课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 美育 素质教育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7.186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各项政策的支撑,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动力。所以,我们才经常提起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随着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就一直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最为突出的是不断探索基础教育方面的教学体制改革,确保教学目标、教学形式顺应时代潮流需求。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交流程度的日渐加深,我们在获得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感受出在文化发展领域和世界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所以,现在学校教育的根本定位于“育人”方面,取代了以往实行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将学校教育从长久的“应试”状态下解放出来,并且为学科课程的设置创建了新的格局,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本文中我们所要探讨的是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所以就以音乐为例,先来谈谈我国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学科设置的改变。音乐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备性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灵,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但在以往的应试体制下基本化作无形,尤其是高中阶段教学时间基本被其他学科所占据,更不用提发挥其应有的学科作用。但在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学校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素养以外的各方面素养和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和信息技术等实用性学科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因此也就给了以音乐为表的非考试型科目“重见天日”的机会。而本文中,我也将以音乐为例,着眼于艺术学科美育教学这一特性展开探究,谈谈如何做好高中音乐的美育工作。
一、音乐鉴赏中感受声音的艺术美
对于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并从音乐所包含的旋律、歌词方面感受声音美的存在,并通过声音获得听觉上的艺术享受,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审美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的教学效果。所以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从“听音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听不同的音乐和作者间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渠道,充分感受声音中所传递出的真善美。
首先,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学生在音乐中构建画面。因为通过教学研究显示,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日渐加深,其受到的客观性知识影响也就越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加强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尤其是部分感性思维本身较弱的学生其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逐渐消失。这对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平衡性是一种破坏,所以通过音乐鉴赏,引导学生在音律、歌词中实现脑内画面、视频的构建,从而重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让学生能够对真善美的感情进行同感、同悟,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为语文等主观性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在音乐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声音和语言的艺术,一方面,旋律是声音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则进行的排列组合,通过听音乐可以让学生对于声音产生一定的敏感度,进而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绪和情感,进而实现共情;另一方面,歌词是语言的艺术,以国语音乐为例,一定程度上和语文中的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文字艺术美的呈现,通过听音乐感受汉语的韵律美、释义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音乐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音乐是一种作用于主观思维的艺术,而不同的词曲作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都会进行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输出,选择其中思想情感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首先,通过了解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教化。不同的音乐往往带有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不同作者的音乐往往在内容上体现他所存在的环境状况,他所属于的群体需求等,例如《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战背景下所作,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都与爱国和奋斗精神有关,而通过对于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能够更深入的感受这首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而给予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其次,通过音乐教学,利用作者的事例,将音乐中所蕴含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能给予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教化。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音乐时,通过讲解贝多芬本身的生平事迹,结合其不同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从中更为深刻的感受贝多芬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精神,并以此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启发。
三、音乐表达中,调解学生情绪和心理
关于音乐的美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意志品质这两点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身心。
首先,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因为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成熟的阶段,所以容易在心理方面呈现不稳定的状态,也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和情感的影响,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有选择的让学生接触蕴含有积极向上、健康活泼情感的音乐作品,从而起到一定的净化心灵,塑造健康身心的作用。其次,通过音乐的教唱还可以给学生构建一个情绪的发泄口,帮助学生处理掉负面情绪。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日常学习压力大,更加容易在心理上、情绪上产生负能量,通过音乐教唱,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表达中获得情绪发泄的方式,进而及时倾泻掉消极的心理情感,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到日常学习中。
总之,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美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在当前素质教学体制下,音乐已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教学时间和内容上得到良好的保障。但要从“考试为本”思想中走出来还需要时间,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既有的教学时间,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从而确保每一节音乐课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