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除多余条件”教学实录与评析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类似“苹果有20个,第一周吃了7个,第二周吃了8个,问苹果少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容易认为“少了”就是“还剩”。教学中可将这两个错误观点设为起点,“顺应”学生的错误,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与提问,迫使学生去正确面对他们的错误观念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探究新知。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初步感知
师:碗中有几个饼干?
设问1:拿走2个,少了几个? 还剩几个?
生:拿走2个就少了2个,还剩3个
教师将饼干放回碗里,接着又拿走3个。
设问2:少了几个?还剩几个?
生:拿走了3个,少了3个,还剩2个。
评析:通过学生喜欢的食物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将碗里的饼干拿走的过程,让学生看到碗中的饼干逐渐减少的过程,初步感受到“拿走”和“少的”的关系,知道“拿走”和“少了”在数学中的意思是相近的。同时,通过提问“少了几个?还剩几个?”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能够明确的感受到“少了”和“还剩”的区别。
二、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引出课题
出示课件:现在小猴子有20个桃子,它第一星期吃了8个桃子,第二星期吃了7个桃子,桃子少了几个?
师:你发现关键的词语了吗?
生:我发现“少了”和“吃了”。
追问:谁能解释“少了”的意思?
生:“少了多少”就是“吃了多少”。
教师总结:“少了”也就是“吃了”,板书标注。今天我们就用一种新方法来学习类似“少了”的这种问题。
(二)分析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20圆点表示20个桃子
设问1:吃了的桃子如何用这些圆点表示?
生:可以把它划掉。
设问2:找一找划掉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没划掉的部分又表示什么?
生:(上台指)红色粉笔是第一周吃掉的桃子,黄色粉笔是第二周吃掉的桃子。板书:
设问3:在图中表示哪一部分是少的桃子?只是这8个么?只是这7个么?谁上来圈一圈?(板书:一共吃的)
评析:教师将题目中数学抽象信息转变为形象实物,将题目中的每条信息翻译在点子图上,通过划掉圆点让学生感受到桃子减少了,通过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少了”的内在含义是“一共吃了”,已达到正确分析题意的目的。
(三)发现出错
设问1:通过分析,你想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出现两种算式:(1)20—8—7 (2)8+7
(四)探究出错原因并解决
活动一:带着问题画图解决问题。
问题1:在这点子图中哪部分表示少的桃子?
问题2:少的桃子如何用算式表示?
带着这两个问题,用你手中的纸像老师一样将题目中的信息画在纸上,然后将你心目中的式子写在纸上。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自主写算式,将赞同的答案写在纸上,通过画图解释原因,完成后两人一组,向对方解释原因。
活动二:分别请两名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的想法,并让同学现场提出疑问。
生1: 我认为20—8—7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划掉的就是这部分。
学生质疑:没有划掉的部分是“剩下的桃子”,不是“少的桃子”。
生2:我认为是8+7正确,因为点子图中少的部分就是划掉的部分,所以我觉得应该将这两个划掉的部分加起来。
设问1:20—8—7解决的是图中的哪一部分?表示什么?
追问:你能提出一个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的问题吗?
教师总结:20—8—7解决的是“剩余桃子”的问题,题目要求我们解决“少了多少桃子”,而剩余不是“少了”。
设问2: 8+7是图中哪部分?表示什么?
教师总结:第一星期吃的与第二星期吃的加起来就是“少了几个”。吃了15个,也就是少了15个,吃了18个也就是少了18个,那吃了20个呢?30个呢?100个呢?所以吃了几个就是少了几个。
评析:安排学生自己画图,并通过画图写出赞同的算式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所讲知识,自主探索和建立数学模型;在与同桌讨论和学生之间辩论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问题实质含义,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学生角度区分“少了”和“剩余”的概念。而这个辨析错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教师追问20—8—7这个算式何时成立的问题,是为了“化错为正”引导学生从正、反两种不同的角度修改错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8+7这个算式,让学生在图中找找到底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又表示什么,从而纠正“少了”就用减法这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而最后教师的总结,通过对数域扩充使学生感受到“一共吃了”和“少了”的关系,建立了正确的关系。
教师:你发现题目中有一条信息比较特殊吗?
生:有一个条件没有用到。
教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个特殊的信息。
生齐读:篮子里有20个桃子。
设问4:你能说说为什么没有用吗?
学生的表达不完整,但意思比较明白。
设问4:“少了几个桃子”和哪些信息有关系?和原有20个桃子有关吗?
教师总结:原来有20个桃子吃了15个就少了15个,原来有30个桃子吃了15个就是少了15个,原来有40个桃子吃了15个还是少了15个。也就是说吃了15个就是少了15个,和原来有几个桃子没有关系。这个信息是多余的,我们要学会将它排除掉。
评析:明确多余信息,学生凭借以往经验“所有信息都应在解题中使用”这个认知贸然判断,没有对问题“桃子少了几个”进行逻辑思考,从而造成错误,针对这样的错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特殊信息,并说一说不用这条信息的原因。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的分析,同时比较需要选择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类似“苹果有20个,第一周吃了7个,第二周吃了8个,问苹果少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容易认为“少了”就是“还剩”。教学中可将这两个错误观点设为起点,“顺应”学生的错误,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与提问,迫使学生去正确面对他们的错误观念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探究新知。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初步感知
师:碗中有几个饼干?
设问1:拿走2个,少了几个? 还剩几个?
生:拿走2个就少了2个,还剩3个
教师将饼干放回碗里,接着又拿走3个。
设问2:少了几个?还剩几个?
生:拿走了3个,少了3个,还剩2个。
评析:通过学生喜欢的食物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将碗里的饼干拿走的过程,让学生看到碗中的饼干逐渐减少的过程,初步感受到“拿走”和“少的”的关系,知道“拿走”和“少了”在数学中的意思是相近的。同时,通过提问“少了几个?还剩几个?”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能够明确的感受到“少了”和“还剩”的区别。
二、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引出课题
出示课件:现在小猴子有20个桃子,它第一星期吃了8个桃子,第二星期吃了7个桃子,桃子少了几个?
师:你发现关键的词语了吗?
生:我发现“少了”和“吃了”。
追问:谁能解释“少了”的意思?
生:“少了多少”就是“吃了多少”。
教师总结:“少了”也就是“吃了”,板书标注。今天我们就用一种新方法来学习类似“少了”的这种问题。
(二)分析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20圆点表示20个桃子
设问1:吃了的桃子如何用这些圆点表示?
生:可以把它划掉。
设问2:找一找划掉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没划掉的部分又表示什么?
生:(上台指)红色粉笔是第一周吃掉的桃子,黄色粉笔是第二周吃掉的桃子。板书:
设问3:在图中表示哪一部分是少的桃子?只是这8个么?只是这7个么?谁上来圈一圈?(板书:一共吃的)
评析:教师将题目中数学抽象信息转变为形象实物,将题目中的每条信息翻译在点子图上,通过划掉圆点让学生感受到桃子减少了,通过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少了”的内在含义是“一共吃了”,已达到正确分析题意的目的。
(三)发现出错
设问1:通过分析,你想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出现两种算式:(1)20—8—7 (2)8+7
(四)探究出错原因并解决
活动一:带着问题画图解决问题。
问题1:在这点子图中哪部分表示少的桃子?
问题2:少的桃子如何用算式表示?
带着这两个问题,用你手中的纸像老师一样将题目中的信息画在纸上,然后将你心目中的式子写在纸上。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自主写算式,将赞同的答案写在纸上,通过画图解释原因,完成后两人一组,向对方解释原因。
活动二:分别请两名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的想法,并让同学现场提出疑问。
生1: 我认为20—8—7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划掉的就是这部分。
学生质疑:没有划掉的部分是“剩下的桃子”,不是“少的桃子”。
生2:我认为是8+7正确,因为点子图中少的部分就是划掉的部分,所以我觉得应该将这两个划掉的部分加起来。
设问1:20—8—7解决的是图中的哪一部分?表示什么?
追问:你能提出一个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的问题吗?
教师总结:20—8—7解决的是“剩余桃子”的问题,题目要求我们解决“少了多少桃子”,而剩余不是“少了”。
设问2: 8+7是图中哪部分?表示什么?
教师总结:第一星期吃的与第二星期吃的加起来就是“少了几个”。吃了15个,也就是少了15个,吃了18个也就是少了18个,那吃了20个呢?30个呢?100个呢?所以吃了几个就是少了几个。
评析:安排学生自己画图,并通过画图写出赞同的算式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所讲知识,自主探索和建立数学模型;在与同桌讨论和学生之间辩论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问题实质含义,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学生角度区分“少了”和“剩余”的概念。而这个辨析错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教师追问20—8—7这个算式何时成立的问题,是为了“化错为正”引导学生从正、反两种不同的角度修改错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8+7这个算式,让学生在图中找找到底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又表示什么,从而纠正“少了”就用减法这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而最后教师的总结,通过对数域扩充使学生感受到“一共吃了”和“少了”的关系,建立了正确的关系。
教师:你发现题目中有一条信息比较特殊吗?
生:有一个条件没有用到。
教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个特殊的信息。
生齐读:篮子里有20个桃子。
设问4:你能说说为什么没有用吗?
学生的表达不完整,但意思比较明白。
设问4:“少了几个桃子”和哪些信息有关系?和原有20个桃子有关吗?
教师总结:原来有20个桃子吃了15个就少了15个,原来有30个桃子吃了15个就是少了15个,原来有40个桃子吃了15个还是少了15个。也就是说吃了15个就是少了15个,和原来有几个桃子没有关系。这个信息是多余的,我们要学会将它排除掉。
评析:明确多余信息,学生凭借以往经验“所有信息都应在解题中使用”这个认知贸然判断,没有对问题“桃子少了几个”进行逻辑思考,从而造成错误,针对这样的错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特殊信息,并说一说不用这条信息的原因。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的分析,同时比较需要选择能力都得到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