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 讨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以及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新生儿室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照治疗、药物疗法等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50例患儿经针对性治疗后黄疸逐渐减轻、消退恢复健康且未出现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8天,最迟患儿于治疗后10天治愈出院。 结论 新生儿黄疸可能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的症状,也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所引发;若不及时消除症状可能导致新生儿脑部受损。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患儿黄疸类型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疾病治疗效率,确保患儿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病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本病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7-10天可消失;患儿除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不适症状。若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3周仍不退甚至加重则为病理性黄疸。黄疸的生理性与病理性对新生儿疾病的识别、诊断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脑损伤,因此对黄疸患儿均需在短时间内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1]。本实验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及相关治疗手段,特选取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5月儿科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足月儿29例,早产儿21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低于7天28例;年龄超过7天22例。黄疸出现1-2天患儿23例;3-6天出现黄疸22例;出生一周后出现黄疸患儿5例。29例足月患儿总胆红素浓度均不低于205μmol/L;21例早产患儿总胆红素浓度不低于257μmol/L。患儿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患儿黄疸原因主要与感染性、窒息、头颅血肿、溶血等因素有关。所有患儿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应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1)停止母乳喂养,使用葡萄糖喂养以促进胆红素代谢。同时为患儿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其缺氧状态。(2)使用光照疗法,利用波长427-475nm蓝光或波长510-530nm绿光治疗。亮度为160-320W适宜且距离患儿约25cm。高胆红素血症照射不超过48小时;黄疸严重患儿照射48-72h或更长。光疗作用部位主要在皮肤浅表组织,治疗后黄疸减轻但需进行抽血复查血液中胆红素下降情况。(3)为患儿输血或蛋白质以补充血清内蛋白质含量。纠正酸中毒、水肿、贫血等症状。可适当为其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抑制吞噬细胞对致敏细胞的破坏。适当食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肝酶系统功能并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少溶血与核黄疸发生。
1.3 疗效观察 对50例患儿疾病治疗情况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患儿经针对性治疗后黄疸逐渐减轻、消退恢复健康且未出现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8天,最迟患儿于治疗后10天治愈出院。
3讨论
新生儿黄疸通常是指未满月的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黄疸的发生。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多数情况下新生儿出现黄疸不用担心,如果胆红素持续升高而未采取任何治疗手段进行控制则容易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伤害。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疾病经治疗后疗效显著。但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黄疸演变为胆红素脑部疾病,对新生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尽管胆红素脑病发病率较低,但它是导致新生儿脑瘫的重要病因之一,需及时治疗以避免患儿大脑出现损伤。因此为提高新生儿质量并降低胆红素脑病发病率,医务人员应重视对新生儿黄疸病的诊断与治疗。导致新生儿黄疸病的因素较多,多与以下因素有关:(1)胆红素增加。Rh血型或ABO血型不合导致免疫性同族溶血;红细胞异常形态及乙糖酸、丙酮酸出现激酶现象;宫内缺氧、母体与胎儿之间输血造成红细胞增多现象;皮下血肿、头皮血肿及颅内血肿造成血管外溶血。这四类因素均会造成患儿体内胆红素增加出现黄疸。(2)胆红素不能有效转运及连接。服用维生素K3、磺胺、水杨酸等药物可能造成血液中没有同蛋白质结合的胆红素数量增加导致无法转运与连接;另外早产儿血液中缺乏足够的清蛋白无法连接胆红素也可能出现胆红素含量增多。(3)新生儿病毒性肝炎、先天代谢与分泌疾病、严重缺氧及先天性胆道肿瘤可能造成患儿胆汁粘稠溶血病均可导致胆红素在肝脏部位分泌与结合不足。(4)母乳中β型葡萄糖酸酶易造成黄疸;另外,新生儿由于饥饿,肠道疾病等因素导致粪便未及时排出也可能导致黄疸。新生儿的治疗作为综合性的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寻找病因并及时进行去除;加强护理,保证热量与水分的供给,减少肝肠循环,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糖及避免服用引起溶血或抑制肝酶活性的药物都能够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黄疸的疾病治疗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并降低其他并发症发生概率,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昌辉,吴青,李茂军. 新生儿黄疸的诊治及其相关问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14(01):1132-1136.
[2]陈昌辉,李茂军,吴青,等.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 现代临床医学,2013,11(02):154-160.
[3]胡娅,刘丽.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3,15(04):117-119.
【摘要】目的 讨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以及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新生儿室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照治疗、药物疗法等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50例患儿经针对性治疗后黄疸逐渐减轻、消退恢复健康且未出现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8天,最迟患儿于治疗后10天治愈出院。 结论 新生儿黄疸可能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的症状,也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所引发;若不及时消除症状可能导致新生儿脑部受损。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患儿黄疸类型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疾病治疗效率,确保患儿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病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本病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7-10天可消失;患儿除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不适症状。若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3周仍不退甚至加重则为病理性黄疸。黄疸的生理性与病理性对新生儿疾病的识别、诊断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脑损伤,因此对黄疸患儿均需在短时间内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1]。本实验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及相关治疗手段,特选取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5月儿科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足月儿29例,早产儿21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低于7天28例;年龄超过7天22例。黄疸出现1-2天患儿23例;3-6天出现黄疸22例;出生一周后出现黄疸患儿5例。29例足月患儿总胆红素浓度均不低于205μmol/L;21例早产患儿总胆红素浓度不低于257μmol/L。患儿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患儿黄疸原因主要与感染性、窒息、头颅血肿、溶血等因素有关。所有患儿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应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1)停止母乳喂养,使用葡萄糖喂养以促进胆红素代谢。同时为患儿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其缺氧状态。(2)使用光照疗法,利用波长427-475nm蓝光或波长510-530nm绿光治疗。亮度为160-320W适宜且距离患儿约25cm。高胆红素血症照射不超过48小时;黄疸严重患儿照射48-72h或更长。光疗作用部位主要在皮肤浅表组织,治疗后黄疸减轻但需进行抽血复查血液中胆红素下降情况。(3)为患儿输血或蛋白质以补充血清内蛋白质含量。纠正酸中毒、水肿、贫血等症状。可适当为其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抑制吞噬细胞对致敏细胞的破坏。适当食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肝酶系统功能并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少溶血与核黄疸发生。
1.3 疗效观察 对50例患儿疾病治疗情况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患儿经针对性治疗后黄疸逐渐减轻、消退恢复健康且未出现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8天,最迟患儿于治疗后10天治愈出院。
3讨论
新生儿黄疸通常是指未满月的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黄疸的发生。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多数情况下新生儿出现黄疸不用担心,如果胆红素持续升高而未采取任何治疗手段进行控制则容易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伤害。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疾病经治疗后疗效显著。但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黄疸演变为胆红素脑部疾病,对新生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尽管胆红素脑病发病率较低,但它是导致新生儿脑瘫的重要病因之一,需及时治疗以避免患儿大脑出现损伤。因此为提高新生儿质量并降低胆红素脑病发病率,医务人员应重视对新生儿黄疸病的诊断与治疗。导致新生儿黄疸病的因素较多,多与以下因素有关:(1)胆红素增加。Rh血型或ABO血型不合导致免疫性同族溶血;红细胞异常形态及乙糖酸、丙酮酸出现激酶现象;宫内缺氧、母体与胎儿之间输血造成红细胞增多现象;皮下血肿、头皮血肿及颅内血肿造成血管外溶血。这四类因素均会造成患儿体内胆红素增加出现黄疸。(2)胆红素不能有效转运及连接。服用维生素K3、磺胺、水杨酸等药物可能造成血液中没有同蛋白质结合的胆红素数量增加导致无法转运与连接;另外早产儿血液中缺乏足够的清蛋白无法连接胆红素也可能出现胆红素含量增多。(3)新生儿病毒性肝炎、先天代谢与分泌疾病、严重缺氧及先天性胆道肿瘤可能造成患儿胆汁粘稠溶血病均可导致胆红素在肝脏部位分泌与结合不足。(4)母乳中β型葡萄糖酸酶易造成黄疸;另外,新生儿由于饥饿,肠道疾病等因素导致粪便未及时排出也可能导致黄疸。新生儿的治疗作为综合性的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寻找病因并及时进行去除;加强护理,保证热量与水分的供给,减少肝肠循环,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糖及避免服用引起溶血或抑制肝酶活性的药物都能够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黄疸的疾病治疗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并降低其他并发症发生概率,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昌辉,吴青,李茂军. 新生儿黄疸的诊治及其相关问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14(01):1132-1136.
[2]陈昌辉,李茂军,吴青,等.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 现代临床医学,2013,11(02):154-160.
[3]胡娅,刘丽.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3,15(0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