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往文艺作品有关律师的想象与刻画中,“讼棍”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这也难怪,自古以来的绍兴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文书案牍的专门知识辅佐主官,虽谈不上作恶多端,但也确实不是什么光彩的角色。而现代社会的律师固然保持理性,主持正义,但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生计牟利,打一场不择手段的官司,他们并不为道德所束缚。这固然是其可恶之处,但在人性极端的境遇,即便是令人厌恶的“讼棍”也会艰难展现其难得的可敬可叹之处,显示出人性的崇高本色。在宁浩的电影《无人区》中,徐峥扮演的律师潘肖,就給人如此这般的鲜明感受。这位文明社会里无所不能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他降临到真正的“无人区”这个“动物世界”时,其窘迫的境遇不难想象。这位精通核算时间成本,懂得名利经营的“高手”,在荡涤了一切外在的社会性之后,很快就举步维艰了。他不得不服膺于新的规则,通过自我的“历险”,去获得他不曾经历的“教育”,从而陷入社会性与动物性的艰难角力。他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领教另一种道德与规范,这是他的生活逻辑之外的世界和哲学。然而正是这种意外,让他获得了道德升华的机会。仓惶之中,他勇敢地跨了出去,跨越旧的藩篱,成为“自我的英雄”。
作为盗猎团伙头目多布杰的辩护律师,潘肖的出场并没让太多人意外。在那个事关正义与法律尊严的时刻,他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让我们见识了利用规则颠倒黑白的本领。这是律师份内的工作,虽令人恼怒却也无可指责。辩护的结果早已注定,杀人恶魔多布杰因证据不足被当庭释放。如人们所料,我们随后清楚地看到,这是一次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当事警察显然觉察到了这一切,但他们也无可奈何,反而遭到潘肖的耻笑。正如他所言,一个“好律师”的标准在于他的职业操守,他并不关心“真相”为何,因此也就无所谓正义与道德。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便是律师在一般意义上的“讼棍”本色。
不过,律师的有效性也只能建立在高度的文明层面。正如故事里的潘肖,当他无比风光地打赢官司,离开法庭之后,一切的规则都似乎开始脱离他的控制范围。在这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人类的社会性迅速堕落到自然状态,肉弱强食的“权力游戏”成了最大的生存逻辑。最明显的,潘肖的律师费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脱罪的多布杰并没有信守诺言,爽快支付报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后者的地盘,像这样目无法纪的“狠角色”,显然是具备“赖账”实力的。不过,潘肖这位“富贵险中求”的家伙也并非善茬儿,他与这些杀人越货的歹人们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不愿吃亏的他,终究开走了多布杰的那辆新车,不过也因为这次“冒犯”,他们结下了“梁子”,恩将仇报的多布杰决定杀掉潘肖。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这当然是律师潘肖自己给自己挖的“坑”,这也无疑是“讼棍”们自作自受的代价。不仅是他自己,剧中所有的“灾祸”其实都是因他而起。也因为这次奇遇,故事里的潘肖,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律师,在具体的路途中逐渐领教“无人区”这个动物世界给他的教益。首先是他的傲慢,他那关于文明的傲慢让他遭受当头棒喝。在漫长的无人区的公路上,他与卡车司机发生了可以预见的冲突。而这意气用事的“摩擦”毋宁就是文明的冲突。按照文明世界的“规则”,当体面的潘肖以及他驾驶的豪车,与粗俗的乡野之人以及他们破烂不堪的卡车劈面相迎时,后者理应自惭形秽地自动让道。然而,在这文明的飞地,他们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无所顾忌地开始了恶作剧般的挑衅。潘肖自以为可以教育不懂文明的卡车司机,结果却自讨麻烦。显然,这里自有这里的规矩和秩序,没有人会买潘肖的帐。孔武有力的卡车司机用他们的蛮横威慑并羞辱了他,这也意在告诫潘肖有关文明的那套行动逻辑的失效。文明的等级在这里发生了异乎寻常的“颠倒”,这显然让那位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不能的律师难以适应,尽管他用他卑劣的小伎俩“扳回一城”,但也不得不仓惶逃离。
与卡车司机的“缠斗”,使得律师潘肖好勇斗狠的品性暴露无遗,这也是无人区这个动物世界里的生存哲学。当然,他虽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紧接着的加油站的“震惊”,更是印证着他过往生活逻辑的失效。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在沙漠、黑店、粗人和匪徒面前,他越嚣张就越吃亏。汽油的昂贵,超出了他的预料,而更加荒唐的“捆绑销售”,亦令他无比震惊却又无可奈何,面对卷土重来的气势汹汹的卡车司机,他只得落荒而逃。显然,他开始见识到了这个动物世界自然状态的丛林法则,这里没有社会法则的约束,人人都表现出野兽的特性。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权利与欲望而展开,任何关于文明社会中应该恪守的道德伦理在这里都失去了效力。人性本恶占据着人们的基本信条,成为他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支撑。在无人区里,潘肖的一系列令人感到难堪的经历,其隐喻的意义在于一层一层地慢慢剥蚀掉附着在身上的社会性,渐渐显露其内心深藏的动物本能。因此当他无意撞倒黄渤扮演的杀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毁尸灭迹,这是他之前始料未及的。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险情,他深深明白,唯有动物本能才能挽救自己。
影片由此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法律几乎延伸不到的无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表现这个动物世界中的动物性,导演大量采用低机位视角,将摄影机紧贴着地面模仿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宁浩称之为“狗视点”。在这些“狗视点”的注视下,在无人区生存的人们便将人类身上的动物性展露无遗。然而,在这动物性的极致,潘肖竟然能从一个自私自利的黑心律师,成长为可以为他人献出生命的英雄,这个人性的奇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不得不提到电影中穿插的那个“才子落难,风尘女子相救”的民间故事桥段。在此,余男扮演的钢管舞女子,她虽满嘴谎言但内心却依然淳朴,她的无处可逃的境遇终究令人同情。在她面前,潘肖这个认同冷酷理性的城市中产阶级,似乎从民间的污秽性中汲取了活力,在污秽与淳朴的辩证关系中领略人性的善恶。而他们之间善意的相互激发,则更是升华出彼此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是人性中的利他主义,所有社会性的生物都应具有的利他性和牺牲精神,而人类种群则正是依靠这种互相付出团结起来的。这在潘肖那里其实更为难得,他来自文明社会,有其道德的熏陶,只是被名利遮蔽了双眼。他期待着“上头条”,唯利是图,不分黑白。直到多布杰要杀害舞女的时候,他的人性才真正回归。尽管电影在此的铺垫并不充分,但善良的观众却惟愿相信。在舞女方面也是这样,她的欺骗只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潘肖的竭力相救使她的德性得到回归,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影片最后便是对这种人性主体的道德回归与灵魂的自我救赎的强烈映证。
这便回到了电影开头那个“猴子”寓言的隐喻。当猴子开始合作的时候,吃桃子的猴子必须想着站岗的猴子,这样两只猴子就都有桃子吃。然而,如果吃桃子的猴子贪吃,把桃子全部吃掉会怎么办?那么猴群就不会出现,人类也不会出现。这里猴子的本能似乎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隐喻人类在无人区这个没有文明道德规则约束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原始欲望的一面,即猴群因自私而破产的风险;二是在动物性的原始欲望之中,合作所具有的人性升华的意义,即舍己为人的精神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这也是猴群因利他而产生的条件。这也是电影紧接着所说的,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为放弃自私,而是用火,是心中那团为理想燃烧的光热,为他人舍弃自己一切的炙热情感。放弃自私不是靠妥协和顺从,而是自己的心甘情愿。当潘肖最后为了去救舞女,不顾个人生命弄翻了警车导致警察受伤,甚至最后点燃打火机与鹰贩同归于尽时,我们才看到了这个律师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的一面:他从一个冷酷自私的“讼棍”,在经历了真正的人性历险之后,终于成长为自我的英雄。
《无人区》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虚构空间里的寓言故事,所着力呈现的是极端状态下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思考,以及绝境中的道德原则。这是自然状态中人性的选择,一种向真向善的精神诉求。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潘肖来说,“通过无人区的旅行,社会性外衣一件一件被迫撕掉,你最终发现你的核只是动物。”这固然是电影的初衷所在。但又如宁浩所言,“人性是由动物性和社会性两部分构成的。动物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的思维和行为中的利己主义;社会性则更多地表现为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或者说是利他主义。不同的是,动物性是本能,是先天的;社会性则是人在成长中不断获得启蒙和培养才能得到的。我就想拍一部表现极端环境中人性的电影,表现人对其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的追求,也就是人性救赎的主题。”他正是要通过电影的故事来讲述“动物性”的还原,并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获得“人性”升华的契机。
作者简介:
徐刚,1981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特邀研究员。
作为盗猎团伙头目多布杰的辩护律师,潘肖的出场并没让太多人意外。在那个事关正义与法律尊严的时刻,他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让我们见识了利用规则颠倒黑白的本领。这是律师份内的工作,虽令人恼怒却也无可指责。辩护的结果早已注定,杀人恶魔多布杰因证据不足被当庭释放。如人们所料,我们随后清楚地看到,这是一次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当事警察显然觉察到了这一切,但他们也无可奈何,反而遭到潘肖的耻笑。正如他所言,一个“好律师”的标准在于他的职业操守,他并不关心“真相”为何,因此也就无所谓正义与道德。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便是律师在一般意义上的“讼棍”本色。
不过,律师的有效性也只能建立在高度的文明层面。正如故事里的潘肖,当他无比风光地打赢官司,离开法庭之后,一切的规则都似乎开始脱离他的控制范围。在这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人类的社会性迅速堕落到自然状态,肉弱强食的“权力游戏”成了最大的生存逻辑。最明显的,潘肖的律师费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脱罪的多布杰并没有信守诺言,爽快支付报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后者的地盘,像这样目无法纪的“狠角色”,显然是具备“赖账”实力的。不过,潘肖这位“富贵险中求”的家伙也并非善茬儿,他与这些杀人越货的歹人们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不愿吃亏的他,终究开走了多布杰的那辆新车,不过也因为这次“冒犯”,他们结下了“梁子”,恩将仇报的多布杰决定杀掉潘肖。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这当然是律师潘肖自己给自己挖的“坑”,这也无疑是“讼棍”们自作自受的代价。不仅是他自己,剧中所有的“灾祸”其实都是因他而起。也因为这次奇遇,故事里的潘肖,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律师,在具体的路途中逐渐领教“无人区”这个动物世界给他的教益。首先是他的傲慢,他那关于文明的傲慢让他遭受当头棒喝。在漫长的无人区的公路上,他与卡车司机发生了可以预见的冲突。而这意气用事的“摩擦”毋宁就是文明的冲突。按照文明世界的“规则”,当体面的潘肖以及他驾驶的豪车,与粗俗的乡野之人以及他们破烂不堪的卡车劈面相迎时,后者理应自惭形秽地自动让道。然而,在这文明的飞地,他们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无所顾忌地开始了恶作剧般的挑衅。潘肖自以为可以教育不懂文明的卡车司机,结果却自讨麻烦。显然,这里自有这里的规矩和秩序,没有人会买潘肖的帐。孔武有力的卡车司机用他们的蛮横威慑并羞辱了他,这也意在告诫潘肖有关文明的那套行动逻辑的失效。文明的等级在这里发生了异乎寻常的“颠倒”,这显然让那位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不能的律师难以适应,尽管他用他卑劣的小伎俩“扳回一城”,但也不得不仓惶逃离。
与卡车司机的“缠斗”,使得律师潘肖好勇斗狠的品性暴露无遗,这也是无人区这个动物世界里的生存哲学。当然,他虽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紧接着的加油站的“震惊”,更是印证着他过往生活逻辑的失效。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在沙漠、黑店、粗人和匪徒面前,他越嚣张就越吃亏。汽油的昂贵,超出了他的预料,而更加荒唐的“捆绑销售”,亦令他无比震惊却又无可奈何,面对卷土重来的气势汹汹的卡车司机,他只得落荒而逃。显然,他开始见识到了这个动物世界自然状态的丛林法则,这里没有社会法则的约束,人人都表现出野兽的特性。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权利与欲望而展开,任何关于文明社会中应该恪守的道德伦理在这里都失去了效力。人性本恶占据着人们的基本信条,成为他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支撑。在无人区里,潘肖的一系列令人感到难堪的经历,其隐喻的意义在于一层一层地慢慢剥蚀掉附着在身上的社会性,渐渐显露其内心深藏的动物本能。因此当他无意撞倒黄渤扮演的杀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毁尸灭迹,这是他之前始料未及的。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险情,他深深明白,唯有动物本能才能挽救自己。
影片由此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法律几乎延伸不到的无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表现这个动物世界中的动物性,导演大量采用低机位视角,将摄影机紧贴着地面模仿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宁浩称之为“狗视点”。在这些“狗视点”的注视下,在无人区生存的人们便将人类身上的动物性展露无遗。然而,在这动物性的极致,潘肖竟然能从一个自私自利的黑心律师,成长为可以为他人献出生命的英雄,这个人性的奇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不得不提到电影中穿插的那个“才子落难,风尘女子相救”的民间故事桥段。在此,余男扮演的钢管舞女子,她虽满嘴谎言但内心却依然淳朴,她的无处可逃的境遇终究令人同情。在她面前,潘肖这个认同冷酷理性的城市中产阶级,似乎从民间的污秽性中汲取了活力,在污秽与淳朴的辩证关系中领略人性的善恶。而他们之间善意的相互激发,则更是升华出彼此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是人性中的利他主义,所有社会性的生物都应具有的利他性和牺牲精神,而人类种群则正是依靠这种互相付出团结起来的。这在潘肖那里其实更为难得,他来自文明社会,有其道德的熏陶,只是被名利遮蔽了双眼。他期待着“上头条”,唯利是图,不分黑白。直到多布杰要杀害舞女的时候,他的人性才真正回归。尽管电影在此的铺垫并不充分,但善良的观众却惟愿相信。在舞女方面也是这样,她的欺骗只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潘肖的竭力相救使她的德性得到回归,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影片最后便是对这种人性主体的道德回归与灵魂的自我救赎的强烈映证。
这便回到了电影开头那个“猴子”寓言的隐喻。当猴子开始合作的时候,吃桃子的猴子必须想着站岗的猴子,这样两只猴子就都有桃子吃。然而,如果吃桃子的猴子贪吃,把桃子全部吃掉会怎么办?那么猴群就不会出现,人类也不会出现。这里猴子的本能似乎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隐喻人类在无人区这个没有文明道德规则约束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原始欲望的一面,即猴群因自私而破产的风险;二是在动物性的原始欲望之中,合作所具有的人性升华的意义,即舍己为人的精神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这也是猴群因利他而产生的条件。这也是电影紧接着所说的,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为放弃自私,而是用火,是心中那团为理想燃烧的光热,为他人舍弃自己一切的炙热情感。放弃自私不是靠妥协和顺从,而是自己的心甘情愿。当潘肖最后为了去救舞女,不顾个人生命弄翻了警车导致警察受伤,甚至最后点燃打火机与鹰贩同归于尽时,我们才看到了这个律师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的一面:他从一个冷酷自私的“讼棍”,在经历了真正的人性历险之后,终于成长为自我的英雄。
《无人区》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虚构空间里的寓言故事,所着力呈现的是极端状态下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思考,以及绝境中的道德原则。这是自然状态中人性的选择,一种向真向善的精神诉求。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潘肖来说,“通过无人区的旅行,社会性外衣一件一件被迫撕掉,你最终发现你的核只是动物。”这固然是电影的初衷所在。但又如宁浩所言,“人性是由动物性和社会性两部分构成的。动物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的思维和行为中的利己主义;社会性则更多地表现为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或者说是利他主义。不同的是,动物性是本能,是先天的;社会性则是人在成长中不断获得启蒙和培养才能得到的。我就想拍一部表现极端环境中人性的电影,表现人对其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的追求,也就是人性救赎的主题。”他正是要通过电影的故事来讲述“动物性”的还原,并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获得“人性”升华的契机。
作者简介:
徐刚,1981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