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细节,教师应该关注这些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认真把握细节,真正把学生引领到积极参与上来。课堂上每一件事都是教育的机会,第一个地方都需要打磨,用负责的态度完成教学过程,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精彩的教学细节,用创新的思维挖掘深刻的教学内涵,于细节处成就完美的数学课堂。
一、善于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新课堂
细节一:师:口算,大家应该没有问题吧,看谁反应快。咱们一起看这里(投影,两题一组)。
生: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算完以后要琢磨。
生:第二个得数是第一个的10倍。
师:真棒!能接着说吗?
生:34×2=68 34×20=680;41×5=205 41×50=2050;15×2=3015×10=300,稍后有学生纠正,15×10=150。
师:原来是这样(更多的学生醒悟过来了。)
师:你说的这些算式与前面有联系吗?
生:没有了。
师:(微笑着说)是不是受前面的题影响了?其实发生变化了。是你出题还是我出题呀?(学生一下子笑了起来)可要认真审题噢!请继续。……
师:刚才我们说15×2和15×10没有上面的关系,那你看看,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小声地说说。
(学生开始讨论)
师:真是训练有素,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我的思考:
简短的开头语,初听是客套话,细思有意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了平等对话的氛围,指导了学习方法。口算基础训练,全员参与,是全面热身。后面的口算不再是“脱口而出”,多了几分“深沉”,成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二、善于预设细节,追求教学新理念
细节二:我在教小学数学“认识几百几十几”时,让两个学生使用一个计数器,可以设想一下,学生第一次独立使用计数器,不免兴趣十足,在拨珠数数时,课堂气氛极其积极活跃,但问题也会不少:两人争抢拨珠,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对计数器认识不足,使用错误;停止使用计数器后,注意力仍然在其上……为避免这些问题,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课前男生从塑料袋中取出计数器,并规定好放在哪里、怎么放,课后由女生将计数器收入袋中并归还教师;仔细观察计数器,认清数位,课间留充足时间让学生“玩”;课堂中,利用比赛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学中发现,教具使用前指导越细致,教学效果越理想。
我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变化的每个细节,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自己的提问方式,处理教学的进程。因为,如果要处理好一个细节,处理的有艺术性,那么,会产生让我们意料不到的结果。
三、善于捕捉细节,追求课堂新境界
细节三: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8等于16。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8等于17。
(所有的学生一致反对生2。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这样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怎么想的,好吗?
生2:昨天我计算9+8等于( )时,不是说过9向8借1来凑10吗?计算8+8等于( )时也一样,8向另外一个8借1,另外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哦,原来是受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影响。找出了症结后,教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其中的错误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的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里又回归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
(师话音未落,学生纷纷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他们大致都能得出这一发现: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计算就快多了。
我的思考:上面的“8+8等于17”事件,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武断地否定学生,而是智慧性地发现了学生这种错误可能隐藏着的大部分学生认知上的潜在错误,于是宽容接纳,亲和带引。
这一细节处理和生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白、辩解的机会,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真正满足了学生作为“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柘汪中心小学)
一、善于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新课堂
细节一:师:口算,大家应该没有问题吧,看谁反应快。咱们一起看这里(投影,两题一组)。
生: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算完以后要琢磨。
生:第二个得数是第一个的10倍。
师:真棒!能接着说吗?
生:34×2=68 34×20=680;41×5=205 41×50=2050;15×2=3015×10=300,稍后有学生纠正,15×10=150。
师:原来是这样(更多的学生醒悟过来了。)
师:你说的这些算式与前面有联系吗?
生:没有了。
师:(微笑着说)是不是受前面的题影响了?其实发生变化了。是你出题还是我出题呀?(学生一下子笑了起来)可要认真审题噢!请继续。……
师:刚才我们说15×2和15×10没有上面的关系,那你看看,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小声地说说。
(学生开始讨论)
师:真是训练有素,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我的思考:
简短的开头语,初听是客套话,细思有意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了平等对话的氛围,指导了学习方法。口算基础训练,全员参与,是全面热身。后面的口算不再是“脱口而出”,多了几分“深沉”,成就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二、善于预设细节,追求教学新理念
细节二:我在教小学数学“认识几百几十几”时,让两个学生使用一个计数器,可以设想一下,学生第一次独立使用计数器,不免兴趣十足,在拨珠数数时,课堂气氛极其积极活跃,但问题也会不少:两人争抢拨珠,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对计数器认识不足,使用错误;停止使用计数器后,注意力仍然在其上……为避免这些问题,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课前男生从塑料袋中取出计数器,并规定好放在哪里、怎么放,课后由女生将计数器收入袋中并归还教师;仔细观察计数器,认清数位,课间留充足时间让学生“玩”;课堂中,利用比赛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学中发现,教具使用前指导越细致,教学效果越理想。
我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变化的每个细节,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自己的提问方式,处理教学的进程。因为,如果要处理好一个细节,处理的有艺术性,那么,会产生让我们意料不到的结果。
三、善于捕捉细节,追求课堂新境界
细节三: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8等于16。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8等于17。
(所有的学生一致反对生2。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这样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怎么想的,好吗?
生2:昨天我计算9+8等于( )时,不是说过9向8借1来凑10吗?计算8+8等于( )时也一样,8向另外一个8借1,另外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哦,原来是受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影响。找出了症结后,教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其中的错误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的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里又回归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
(师话音未落,学生纷纷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他们大致都能得出这一发现: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计算就快多了。
我的思考:上面的“8+8等于17”事件,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武断地否定学生,而是智慧性地发现了学生这种错误可能隐藏着的大部分学生认知上的潜在错误,于是宽容接纳,亲和带引。
这一细节处理和生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白、辩解的机会,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真正满足了学生作为“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柘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