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小学体育课上,西部农村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投入体育活动。只有用情用心地参与课堂学练,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技巧,掌握运动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西部农村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健康需要锻炼,无论是体质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或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学生主体在参与各种身体练习和运动交往中锻炼与提高的。因此,“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小学体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主动投入体育活动中,用情用心地参与课堂学练,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技巧,掌握运动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进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在西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客观地存在体育教学成人化的倾向,由于器材有限,导致学习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主体作用尚不能真正发挥。体育老师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授课,使学生学得太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无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还是在“以增强体质为中心”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体育传统教学的模式。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我们重视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忽略为学生提供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形式与方法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一、营造开放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要通过发挥教材、场地、器材和课堂气氛的作用,创设“动起来”的情境,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使体育课向有趣、轻松、自由、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了解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既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其具有其他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首先是游戏化。发挥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将教学活动设计成各类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体育游戏,既优化教学过程,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体育游戏的心理需求。其次是故事化。利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再现或延续,达到“置身于境”的教学效果。这样能激发学生想象,模拟故事情节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练习感受,提高学练兴趣。最后是竞赛化。抓住小学生争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组织如“投篮比赛”、“投掷比赛”、“接力比赛”等各类体育比赛,或者组织如“比比谁方法好”,“比比谁意志力强”等教学竞赛,让学生个体与个体、集体与集体地开展激烈竞争,在竞争化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练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完课后,学生都表示很快乐,很高兴,这是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最好的评价。原因是他们在体育课里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所以他们很快乐。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变换多样的组织形式,使得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体育课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应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的“踢毽子”、“跳皮筋”、“板鞋接力”等体育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轮滑”、“滑板车”、“保龄球”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体育课堂,增强教学的生活感、时代感。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如钻、爬、攀、跨、滚等身体活动能力教学活动,提、挑、背、拉、拖等生产劳动技能性教学活动,贯彻活动即体育、体育即生活的教学思想。
  四、重视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想象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桑拿浴等形式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并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这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为实现终身体育服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少数学生有“出格”的表现,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只要教师适当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个别学生还有“出格”表现,教师应及时、善意地提醒,让学生自己调整心理,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在小学阶段,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社会合作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在增强,但仍然很不成熟,往往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相信自己,甚至出现与群体对立的情绪。教师的适当引导,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机会,从而提高自控能力,增强社会合作能力。充分张扬少年儿童的个性,是创新教育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生物功能,更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使少年儿童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志强,张军.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9).
  [2]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3]周雪萍.让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也谈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22).
其他文献
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首先接触的就是语音,“语音关是教学的第一关”。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小学生,更为重要。如今,小学阶段已经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对这些牙牙学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要全面增强学生健康运动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体创造、社会交际的能力及体育竞争精神。这些都是传统体育教学无法实现的,而交互式教学策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则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增强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质的飞越。文章就中学体育交互式教学策
摘 要: 当前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为其所从事的专业技能工作服务的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现有的部分职校体育课男女混合上的教学模式 存在很大弊端,更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男、女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多方位、全面地提高身体素质,朝着快乐、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职校体育教学 男女分班 教学模式  我1998年毕业在分配到一所县职校从事体育
篮球作为一项体育教学内容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现行的篮球教学机制常常是枯燥、单调的技能训练。如何上好篮球课,一直是各位体育老师探讨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兴趣为基础,
摘 要: 中学推铅球教学,技术性较强,动作较复杂,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其技术的关键在于最后用力。动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铅球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在教学中必须经常强调各环节的要领和用力顺序,排除以往形成的技术定势,消除心理干扰因素,使初中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推铅球技术。  关键词: 铅球教学 教学策略 掌握技术  推铅球是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是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
微机化可编程的波形发生器已广泛应用于测量和控制领域中.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对信号输出的幅度和效率都有其特殊要求,在实际的硬件电路都要给予考虑.我们设计的信号搜索跟踪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开发新的教学互动方法。体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感知和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一切以学生为基本核心,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热爱体育活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合作学习模式概述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是重视
摘 要: 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如何在高中女生体育课堂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呢?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广大女生的个性和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和需要。高中女生最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游戏为主的锻炼课、以竞赛为主的球类活动课和以自主练习为主的练习课。  关键词: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 高中
摘 要: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获取、掌握信息,培养准确分析、辨识各类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计算机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因此,中学生,学习计算机课
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新,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空间等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我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研究工作,对于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都比较陈旧,往往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中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